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近现代中国画发展与革新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对近现代中国画的革新思路和发展要义进行介绍,并对其取得的辉煌成就予以总结。在内容上,本书首先介绍了国画研究概况,并对近现代中国画坛革新运动展开说明,试图总结近现代画坛中存在的主流观点及流派,同时揭示相关国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其次,对近现代国画发展进行讨论,在分析艺术创作特点的同时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目光转向国画的发展主旨上,主要包括国画与教育结合等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画研究综述
第一节 中国画范畴
第二节 中国画的流派与风格
第三节 中国画革新时代与革新地区
第二章 革新时代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国画坛革新运动的兴起与展开
第二节 对近现代画坛作品的剖析与反思
第三节 革新运动代表人物浅谈
第三章 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研究要点
第一节 中国画教育模式的自我探索
第二节 中国画教育的学术问题反省
第三节 中国画教育的艺术创作特点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画的革新思路
第一节 中国画品评标准及其意义
第二节 与现代中国画教育结合的艺术思路
第五章 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主旨
第一节 中国画的教学理论及其内涵
第二节 与现代都市水墨结合的中国画形态结构
第三节 与现代中国画形态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济 结构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 中国社会接触到大量的西 方文化和艺术,西方方法 也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影响。由此,传统中 国画开始向现代方向转化 。明清以降,各种艺术的 流派和门类已悉数形成, 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多 以“文人画”方式完成,强调 诗词、印章等文化元素的 使用,在内容上强调内涵 意蕴和个性;而在技法上 则注重用笔用墨的表现。 影响较大的画家有齐白石 、潘天寿、张大千等。同 时,国内外的各种思想蓬 勃发展,而一些知识分子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 寻根意识的重振,对中国 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画家以“复”为宗旨, 反对西方化、现代化的思 潮,提倡学技法和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力图走 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之路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许多画家开始意 识到中国画面临的问题和 今后的发展问题。在此背 景下,现代派画家开始探 索新的艺术方式和风格。 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潘 天寿、张大千、黄宾虹、 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 、朱屺瞻,傅抱石、李可 染等。他们不仅在传承和 发扬传统画法方面有所努 力,同时在形式上也逐渐 追求现代化、个性化和国 际化的表达手法,探索具 有时代色彩和民族的风格 。 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的 实施,使得中国社会、文 化环境的多样性和活力逐 渐恢面,不少有才华的艺 术家开始走出,接触西方 发展潮流,吸收和融合各 种画派、风格,创作出了 更具现代风格的中国画。 同时,一系列新兴的方式 也在此时涌现,如吸收西 方印象派、表现主义、抽 象派艺术的实验水墨等。 这些作品或讲究色彩的灵 感,或注重笔墨的线条与 造型,或强调精神内涵上 的表达。而这些不同的表 现方式,则体现了中国画 这一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容 性,展现出更为广阔、生 动和富有创意的文化面貌 的来说,随着中国济的快 速发展和全球程的深入, 中国现代亟须面对新的挑 战和机遇。然而从传统文 化中汲取营养、走向现代 化、成为时代的表达是中 国画家目前探索的方向。 本书涵盖了许多重要的 画家和艺术家,介绍了他 们对于中国画革新的贡献 和对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 作用。例如,徐悲鸿、吴 昌硕等中国画大师通过对 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传 统技法的运用,创作出了 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作 品;而在国际舞台上,张 大千等画家也以其的艺术 表现方式和个人风格赢得 了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评 价。此外,本书还介绍了 派、团体和机构的发展历 程,探讨了它们在中国画 革新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 总的来说,在传承传统 文化和拥抱现代文明之间 的冲突和交融中,近现代 中国画完成了一次重要的 历史性转型。它既保留了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在 现代程中实现了文化创新 和艺术传承,并以更加开 阔容的姿态迎接未来发展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面 临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 是我们相信,在当代中国 画家不断开拓创新的努力 下,中国画将会继续在世 界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一 章为中国画研究综述,介 绍了中国画范畴、中国画 的流派与风格、中国画革 新时代与革新地区;第二 章是革新时代的历史回顾 括中国画坛革新运动的兴 起与展开、对近现代画坛 作品的剖析与反思、革新 运动代表人物浅谈三节; 第三章主要阐述近现代中 国画发展的研究要点,分 为中国画教育模式的自我 探索、中国画教育的学术 问题反省、中国画教育的 艺术创作特点三节;第四 章论述的是近现代中国画 的革新思路,包括中国画 品评标准及其意义、与现 代中国画教育结合的艺术 思路两部分;第五章的研 究主题是近现代中国画的 发展主旨括中国画的教学 理论及其内涵、与现代都 市水墨结合的中国画形态 结构、与现代中国画形态 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三节 。 在撰写木书的过程中, 笔者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 的帮助和指导,参考了大 量的学术文献,在此表示 真诚的感谢。但笔者水平 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 之处,希望广大同行及时 指正。 陈丹 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