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目录
前记
北京 山水之间
纽约 浮游之岛
多伦多 梦开始的地方
圣地亚哥 跨越时空的对话
哥本哈根 自由之城
巴塞罗那 灵魂之光
鄂尔多斯 荒野超现实
哈尔滨 毕尔巴鄂效应
巴黎 文化复兴的底气
伊斯坦布尔 现代文明的危机
鹿特丹 设计先锋
洛杉矶 想象之上
深圳 革新的力量
嘉兴 百年之后
衢州 消失与永恒
海口 超越现实
珠海 穹顶之下
直岛 重生的乌托邦
越后妻有 光之隧道
黑石城 燃烧
试读
山水之间
1975年,我出生在北京。
出生时的医院位于西安门大街1号,算是老北京的中心。那会儿我奶奶家和父母家都在胡同里,一个东城,一个西城。父母住的是单位宿舍,是个大杂院,所以很多时候,我是跟着住在王府井四合院里的奶奶生活。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家院里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这棵树给了我时间的概念——它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春夏时节鸟儿在树上啾啾叫,雨后树上有很多蜗牛;秋天整棵树变成金黄色;冬天银杏落地,捡起来放在屋里蜂窝煤炉子上,烤成白果干,非常好吃。
小时候,每次跟奶奶吵完架,我就会离家出走。出走的路线一般是从王府井大街先跑到长安街,随便上一辆公共汽车,顺着长安街往西坐几站,到西单下车,再走回我爸妈家。当时长安街只有这么一条公交线路,所以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一条线,线的两个端点是藏在隐秘的胡同里、被叫作“家”的小空间。因为坐在车上,我对距离没有概念,体会不到城市的具体尺度,两点之间的空间对我来说非常抽象。直到一次特别的、从父母家的出走,我才强烈感受到这座城市真实的尺度。
老北京的院落和胡同,把城市分成了很多区域。每一个院子实际上是一个内向型的空间,住在里面的小孩在心理上与院落是绑定的状态。平常我和邻居小朋友一般就在院儿里玩耍,不甘被困在院子里的时候,也常会爬上屋顶、大树,想从那上面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好像那样能体验到逃脱限制、跨越边界的刺激。
老北京有句俗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就是专门形容我们这种淘气的孩子的。尽管如此,屋顶也不是像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拍的画面,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肆无忌惮地一直跨越,屋顶上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跨出区域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冒险。
那时候我年龄不大,但已经被爸妈单位宿舍院里的孩子们看作见过世面的人,自己也觉得我是能把他们带出这个院子的不二人选。有一天,我带着一个比我还小的孩子,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北京流行的那种传统小竹车推着他,穿过我们家胡同,七拐八拐,最后绕到长安街上。
这条线路我非常熟悉,是平时傍晚父母带着我遛弯儿走的路一我们会先走到北京电报大楼跟前的小广场,紧挨着长安街。这里空间开阔,除此之外还有一样很特殊的东西,就是钟声。每到整点,电报大楼楼顶的大钟会播放一段非常有标志性的乐曲。我发现在很多传统城市,通过钟声、乐曲,或者巨大钟表运行的声音,都能给人一种超脱建筑形象与空间、超越具体物质的精神体验,而这种感官记忆往往历久弥新。
到达长安街后,我推着他由西往东,与之前从我奶奶家出走时坐的公交车路线逆向而行,一直走过了中南海南门,继续往天安门方向前进……这次行走,远超出了我和爸妈遛弯儿的区域。虽然路线很简单,但所体验到的空间感,与我之前坐在公共汽车上的视觉感觉完全不同一原来长安街那么宽,好像黄河、长江一样,感觉永远也跨越不过。
对比胡同的小尺度,尤其是与渺小的人的身躯相比,这巨大的空间给我带来强大的震撼,以至于我局促地只敢沿着中南海墙边走。路上很多成年人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俩,于是,还没走到天安门广场,我们就掉头往回了。
回到我家院子的时候,估计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一堆大人站在胡同口,院子周边都沸腾了,所有人都在焦急地寻找着两个消失的孩子。我的印象是:突然一批大人冲过来,分别把我和那个孩子抱起来,然后迅速又分开了。回到家,我心里窃窃发笑,觉得这些大人未免太小看我们了。我猜我的小伙伴肯定也是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他应该会感到很满足、很威风吧。因为这一次经历,这个城市不论是我熟悉的居住环境,还是不熟悉的新街道,以及长安街那种超尺度的地方,都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特别想再去探索。
P3-7
前言/序言
其实我不是一个善于写 作的人,我更偏向于图像思 维,所以这本书有点像用文 字来描绘一幅幅画面。书稿 完成后给几个朋友看了,都 说好看有趣,这才让我有了 信心发表。 大部分的写作是在疫情 隔离中的酒店房间完成的。 在一个失去自由的封闭空间 里回忆自己畅游世界的经历 ,算是苦中作乐,也让这些 回忆更加细腻、更个人化; 重要的是,书写给隔离中的 我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对 世界新的向往。 书中的二十座城市,有 些记录和见证了我不同阶段 的生命和生活;有些则因为 建筑项目的机会,让我的一 些信念在这个城市中得到展 现。 对大多数人来说,旅行 这件事本身应该是一种享受 ,美食美景,异域风情,而 对我来说,旅行更像是一种 精神之旅,因为我的旅行往 往是为了建筑师的工作,带 着任务,甚至是使命,在走 访、观察中从个人的角度去 理解和研究千百年来形成的 生活风俗、历史文化。当然 ,旅途中也会见到一些有趣 的人,遇到一些奇闻趣事。 我还发现,很多了不起 的建筑师都是从旅行中找到 的灵感和意义,他们是了解 真实世界的人,而不是被传 统的科班教育或单一的宣传 机器塑造出来的。像路易斯 ·康、赖特、安藤忠雄、库 哈斯,周游世界成了他们的 大学课程。中国那些学贯东 西的前辈,科学和人文大家 们,也大都有旅欧美日的经 历。有时候,离开日常熟悉 的环境接触新鲜的东西,更 容易得到启发。 让我们开始未来的旅程 吧! 2024年2月20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