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罗哲文传》作者张海燕,笔名张天骥、凡夫,出生晋中,经历军人、报人、出版人,参与编著《中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大百科》等。作者查阅千余种图书、报刊资料,历时三年精心撰写而成。回顾和评价了罗哲文1924年到2009年间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史料翔实、评价客观,是一本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备的好书。
罗哲文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始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评选的发起人,参与了国徽设计、北海团城保护、长城等重要事件,是梁思成、林徽因的学生。从1950年开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几乎经历了新中国文物保护的所有重要事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
目录
第一章 早年
客家子弟 革命后代
无忧童年
宜宾求学
第二章 在中国营造学社
结缘中国营造学社
罗哲文被录取的经过
营造学社为何选择了罗哲文
在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工作
在李庄的生活
为“学社”鼓与呼
第三章 与梁思成的32年师生情谊
成为梁思成的徒弟
梁思成的言传身教
为罗哲文看病
林徽因的精心培养和细致照顾
保护日本古迹
在清华——成为研究生
参与编辑《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设计国徽
保护团城
首都文物建筑保护问题座谈会
离开清华大学
淡出梁思成的视野
与梁思成的最后一面
梁思成眼中的罗哲文
第四章 长城的故事
“万里长城第一人”
主持修复长城
“月宫遥见”之争
穿越罗布泊
悲城万里
第五章 驰骋“文”坛七十年
得到郑振铎、王冶秋等前辈的关照
大修六十年
保护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建修复的中国特色
罗哲文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其他成就
第六章 中国式申遗
角逐“凯恩斯决议”
心仪运河
中国式申遗
第七章 工作之外的罗哲文
罗哲文的爱情和婚姻
罗哲文与罗杨
多面矛盾体——生活中的罗哲文
试读
罗哲文于1924出生在川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关于罗哲文的祖籍,已无稽可考。唯一涉及这一资料的《罗哲文》(中国文物出版社2006年9月,本章的初始资料均来源于该书)语焉不详,这本书里只是说罗哲文祖上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沿着长江溯江而上的客家人。从这本书能够得到的资料以及它的出版背景推测,文章的内容可能得到了罗哲文的认可,这就意味着罗哲文本人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祖籍。
如果罗哲文祖上是客家人,就基本排除了被动迁入的可能。
在明末清初的这一次迁民四川中,清政府主要考虑了几个因素:经过多年征战和掠杀,四川出现了“丁荒”,迁民是客观需要;湖广地区人口压力巨大,“湖广熟、天下足”,大规模的迁民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规模的迁入富庶地区的民众,对民族融合、地域文化都是有力的推动。因此,清廷的这次迁民行动,把主要精力放在湖广地区,所制定的极为优惠的政策,例如对官员的奖励(“招民垦荒功”)、对迁民的鼓励(赋税的“五年起科”到“永免升科”)等,目的都是为了激励湖广富庶地区的人口迁移,保证四川地区的快速发展。不过,由于乡土观念和生活习俗的不同,湖广居民显然不愿意背井离乡,一些地方为了出政绩,枉顾朝廷要求自愿的一再严令,还是出现了缚民迁移的事件。
相较于湖广,客家人的入川热情极高。“客家大部分于宋末至明初,徙至广东内部以后,经过朱明至清初的生息,系裔日繁,资力日充;而所占地域,山多地少,耕植所获,不足供用,以是,乃思向外移动;恰好当时有四川一省,因为张献忠多年屠杀,户口凋零,田园荒落,清廷不得已,下谕各地农民开垦,客家农民,得此机会,便跟着两湖农民,走上川去。”(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希山书藏1933年11月)
到了后期,客家人人川的期望已经由开始的苟延转为“发迹兴旺”,此时政府不再是鼓励,而是阻挠。雍正十一年(公元1788年),广东龙川赴川的客家人遇到官府阻拦,便张贴了《赴川人民告帖》,表示:“我等进生退死,一出家门,一心只在四川。阻拦得我的身,阻拦不得我们
前言/序言
当人们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时,往往容易忽视祖先留下的遗产,忽视我们代代相依的精神家园。让人欣慰的是,总有一批先觉和义士率先觉醒并自觉承担起反思、呐喊的责任,以自己的博识和远见,洞察于前、忧患于前、行动于前、慷慨于前,不惜汗、不气馁、不居功地奋斗着。时下也是如此——当全球化的飓风向我们袭来时,他们保持着清醒,坚定地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并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承担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不囿于我的责任。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能有今天成就,除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一批能人志士为之鼓呼奔走,罗哲文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七十年来,他服务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初衷不改,老而弥坚。可以说,七十载矢志不移,七十载巧思笃行,俨然如文博苑中的花匠,尽心呵护着满园春色。
在这翻天覆地的七十年里,罗哲文几乎参与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所有重大事件,很多还是由他倡议并参与实施的。从长城保护到大运河申遗。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罗先生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2009年,罗先生获得了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选的从事六十年文物工作杰出贡献奖和各个社会团体授予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七十年工作的充分评价和最好肯定。
这七十年的光阴可以从1940年追随梁思成先生算起。他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梁思成的入室弟子。他的启蒙之路是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勤奋敬业、躬身笃行、心无旁骛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赞颂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七十年来,他遍涉祖国各地,以我的家乡江苏为例,他先后到苏州100多次、常州数十次;至于长城,我们能说出的地名,他全都到过。同时,他出版了很多著作向国内外宣传中国的文化遗产,有的文章还被收入小学、中学、大学课本。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和留存资料,罗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学会了摄影、自己中洗照片,到现在依然背着相机东奔西跑、爬上爬下,精力和兴趣不让青年。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在成功者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善时,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二是善始,所谓“以明防前,以智虑后”;三是善疑,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今天的大成就者也是如此。因为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罗先生往往能够独具于众识之前。目前举国关注的“大运河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