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吕彦直的研究专著。吕彦直是引领民国前期我国传统建筑民族复兴浪潮的巨匠,是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被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人。本书在充分挖掘利用民国时期报刊、杂志、公文、书信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私人收藏的档案、文稿等,系统考察吕彦直的生平、作品与文存,从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和遗产保护等角度论述其建筑设计思想,观察和分析他在建筑设计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厘清其中西合璧之源,揭示他的杰出设计才能,从而客观、全面地看待他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留下的宝贵遗产和深远影响。
目录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天妒英才:吕彦直生平
第一节 出生与家世(1894—1902)
第二节 求学经历(1902—1918)
第三节 追随茂飞(1918—1922)
第四节 回国发展(1921—1925)
第五节 声名鹊起(1925—1929)
第六节 患病与逝世(1925—1929)
第七节 未竞事业
第八节 几则吕彦直略传辨析
第九节 小结
第二章 伟人陵寝:巍巍中山陵
第一节 中山陵建设缘起
第二节 吕彦直夺标经过
第三节 中山陵建设与吕彦直监工
第四节 吕彦直逝世与中山陵善后
第五节 中山陵中轴线单体建筑意匠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纪念杰构:泱泱中山堂
第一节 中山堂建设缘起
第二节 吕彦直夺标经过
第三节 中山堂建设与吕彦直监工
第四节 吕彦直逝世与中山堂善后
第五节 纪念堂中轴线单体建筑意匠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流芳千古:吕彦直作品与文存
第一节 吕彦直设计作品
第二节 吕彦直文存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瑕不掩瑜:吕彦直建筑思想
第一节 吕彦直建筑设计思想
第二节 吕彦直规划设计思想
第三节 吕彦直遗产保护思想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启示来者:吕彦直建筑遗产
第一节 有形之遗产
第二节 无形之遗产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一、创新与收获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吕彦直作品及文存相关档案与文献
附录2 吕彦直(1894—1929)年谱
前言/序言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乃 至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 ,南京中山陵都是一个绕不 开的案例。作为推翻帝制、 首创共和、缔造民国的伟人 孙中山的妥灵之所,其承载 的历史记忆和象征的政治符 号,凝聚了上至国家层面、 下至寻常百姓的关注;作为 传递施政理念、彰显政治抱 负的国家工程,其表达的建 筑精神和体现的纪念性质, 树立了东方传统形式、风格 与西方现代理念、技术相结 合的典范。然而,在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世人无不知晓 南京中山陵及广州中山纪念 堂,而设计监造者吕彦直的 名字与事迹,在某些特殊时 期内却几乎湮没无闻。 时间回溯到近百年前, 当时隋况却迥然不同。彼时 吕彦直先是在南京中山陵面 向世界的设计竞赛中摘得首 奖,后又在广州中山纪念堂 及纪念碑全球悬奖征求活动 中斩获头名。从一名默默无 闻的归国建筑师,到一年之 内在两项世人瞩目的工程设 计竞赛中相继夺魁,吕彦直 一时声名鹊起、名动中外。 诚如当时一则刊登于报端的 短评《吕彦直复活》所言: “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 获居首奖以后,吕氏之名, 几遍全国。嗣后复应广州北 平各建设厅之聘,绘画种种 革命纪念建筑,表现我中华 民族之精神,留人们深刻纪 念的印象。吕氏之功,可谓 伟矣……庶几吕氏之名,将 与革命纪念物同传不朽矣, 吕彦直虽死,实仍活在人间 也。”(图0—1—1)功名在 身的吕彦直,成为建筑设计 界一颗急速升起的新星。然 而天妒英才,就在担任此两 项工程建筑师期间,吕氏却 因积劳成疾而癌生肝肠,以 致未及目睹工程完竣便溘然 长逝,犹如流星,骤然陨落 ,年止三十六岁。 鉴于吕氏之勋劳功绩, 国民政府特颁发褒扬令以示 嘉奖:“总理葬事筹备处建 筑师吕彦直,学识优长,勇 于任事,此次筹建总理陵墓 ,计划图样,昕夕勤劳,适 届工程甫竣之时,遽尔病逝 。眷念劳勋,惋惜殊深,应 予褒扬,并给营葬费二千元 ,以示优遇。”由此,吕彦 直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唯一 获得过政府通令褒奖的建筑 师,其声誉和地位达到了新 高度。 然而,或由于英年早逝 没有后人,或由于其建成作 品较少,或由于几千年来“ 见物不见人”的积习所致, 或因某种时代的缘由使然, 身前的功名似乎并未让一代 建筑巨匠与其作品一起同传 不朽。以至2l世纪初,竟有 文章称负责设计、建设、监 理中山陵的总工程师为刘梦 锡,后虽有学者撰文澄清, 但此应可以说明社会乃至学 界对中山陵设计者认识的不 足。作为与梁思成、刘敦桢 、杨廷宝、童寯等并列的建 筑宗师,吕彦直并未获得如 其他几位同等的关注与重视 。以致有学者感叹,“关于 吕彦直这位中国近代建筑史 的第一人的资料甚少”。 的确,客观而言,关于 吕彦直的研究现状(研究的 广度、深度以及研究成果等 )与其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上的地位并不相称。作为我 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 ,学界对吕彦直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其留下的两座经典作 品上;而关于其本人生平、 行迹乃至思想的研究,或鲜 有涉及,或深度不够,或不 成系统,或以讹传讹等。这 是我们开展本研究的必要性 暨背景之一。 另一个背景即研究的可 能性,或日系统研究吕彦直 的条件已然成熟。这一方面 得益于前人积累的成果逐渐 推动学界关于吕彦直的认识 不断走向深入,如赖德霖等 对吕彦直作品的分析与阐释 ,卢洁峰等对吕彦直生平的 考证与介绍,殷力欣等对吕 彦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另 一方面则得益于相关资料的 陆续公布,如黄檀甫(吕彦 直挚友兼重要合作伙伴)后 人通过多种方式(口述、捐 赠、撰文等)披露了不少关 于吕彦直的重要资料;南京 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中山陵 档案》系列丛书则公布了大 量关于中山陵建设过程的原 始图档。此外,随着中外学 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 我们得以与康奈尔大学、耶 鲁大学等美国学校的档案馆 直接取得联系,并获取到吕 彦直赴美留学期间的相关图 档,想必会丰富和深化学界 关于吕彦直留学经历的认识 。 此外,日益成熟的数字 技术和数据库建设,不仅使 得近现代文献的检索、获取 更加便捷,也为进一步挖掘 与吕彦直相关的原始文献提 供了条件。可惜,已有研究 中,有些关于吕彦直的信息 、资料,或未明来源,或缺 乏考证,或相互抵牾,并由 之产生颇多疑点甚或错讹。 因此,本书将利用相关数据 库和数字检索技术弥补这一 缺憾,以期正本清源,符合 规范。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 即将迎来吕彦直诞辰130周 年,亦离孙中山逝世百年和 中山陵筹备建设百年不远。 在这样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刻 ,开展关于吕彦直的综合研 究,献给中山陵的设计与监 造者暨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复 兴的先驱与巨匠,应是一件 既合时宜又颇有意义的事情 。 …… 因英年早逝且无子嗣, 吕彦直去世后的部分遗物交 由其生前挚友兼重要合作伙 伴黄檀甫保存,据称共有一 百多件(套)。1956年和 1986年,黄家曾两次向南 京市捐赠该批文物,其中包 括南京中山陵设计图纸、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