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凡高之路、作者的心路历程、写给凡高的书信。凡高之路较完整地还原了凡高的悲喜人生;作者的心路历程则记述了作者在追寻凡高艺术足迹之旅上的所思、所想、所遇;写给凡高的书信部分则是把作者对生活和艺术的感受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可视为作者与大师间情感传递和心灵碰撞的媒介。
精彩书评
俊宇最初向我学画时
,我发现这个孩子很有艺
术天赋,勤于思考,善于
钻研,悟性很好。他在国
内的美术教育中打下了坚
实良好的专业基础,后来
又去国外深造,更拓宽了
他的艺术视野,提高了艺
术修养,丰富了个人的生
活阅历和艺术经历,而这
一切都浓缩进他对艺术的
执着探索与追求中,我期
望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精
彩!
——甘肃画院原副院
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
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毛志
成
《繁星入梦》这本书
蕴含了许多艺术美学与生
活哲学,可以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欣赏到凡高及其作
品的永恒魅力!
——西北师范大学美
术学院教授 呼喜江
凡高从不画他眼睛看
不到的东西,哪怕是太阳
,他也要直视着去画。他
始终相信,每一个人、每
一处景观,都蕴藏着独特
气质,等待人们用心去发
现。俊宁这本书的可贵之
处在于他提供给读者一个
走近凡高艺术及精神世界
的不一样的视角,是一本
值得阅读的好书。
——兰州财经大学艺
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刘
飞
目录
第一章 生命无常 蓄势待发
荒芜的岁月
是生日也是忌日
阴郁贫瘠的年少时光
我的青葱回忆
寻找生命的方向
去海牙当学徒
失意伦敦
一厢情愿的初恋
失恋的打击
我还是会拒绝你
雪上加霜
残念
学生时代:初恋的回忆
在阿姆斯特丹备考神学院
与凯的第一次见面
学习成为牧师
在传教士学校
书信
博里纳日时期:成为艺术家的第一步
地球最黑暗的地方
下井体验
现实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解雇
博里纳日小记
重拾画笔
自我救赎
父母写给提奥的信
书信
布鲁塞尔时期:仔细钻研绘画技巧
在布鲁塞尔学习美术
艺术:一条孤独之路
布鲁塞尔小记
埃顿时期:完善绘画技巧
迫于经济压力回家
争吵与决裂
书信
艺术的朝圣者
再次尝到追求爱情的痛苦
重遇韩露佳
第二章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海牙时期:精进绘画技巧
画家毛威
画商特斯提格的建议
师从画家毛威
艺术上扎根,生活上受苦
初尝爱情的美好
爱情=《Sorrow》?
哪里有困境,艺术家就该到哪里去
厄运再次降临
走着走着就散了
寂寞荒原德伦特
普希金村谈凡高与茜恩
纽恩南时期:培养自己的画风
做好大干一场的准备
纽恩南的织工
亲眼见到《织工》
不期而遇的爱
他画出了自己的《晚钟》
安分守己的人生——解读《吃土豆的人》
《打开的圣经》:父子关系
现场观《打开的圣经》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书信
第三章 博观约取 一朝蜕变
巴黎时期:尝试用色彩表现主题,个人风格日渐形成
安特卫普短暂停留
突然造访
对色彩的迷恫
印象派:理想与自由精神
天才劳特累克
画舞女的大师德加
体验巴黎露天咖啡座
致命的邂逅
“妈宝男”修拉
唐记老爹
提奥的难言之隐
去意已决
解读凡高的自画像
文森特与浮世绘
阿尔勒时期:绘画风格已臻成熟
世外桃源
绘画技法趋于成熟
拉舍尔
阿尔的吊桥
观《阿尔的吊桥》《收获景象》的感受
黄房子
塔拉斯孔的小路
邀请高更来阿尔勒
阿尔勒近距离触摸凡高
书信
罗纳河上的星夜
书信
夜间咖啡馆
我们有一样的孤独
布置新居
高更到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旧病复发
暴风雨来临之前
割耳事件——双视角
事发之后
割耳事件的启示
难以忍受的幻觉与失眠
被阿尔勒居民请愿逮捕
无奈的决定
迟来的道歉
写在阿尔勒结尾
第四章 残年光影 生命绝唱
圣雷米时期:确立独特画风
文森特的恐惧
害怕进精神病院的M
病院生活
书信
文森特写给提奥的信
进精神病院探望女友M
星月夜:旋涡般的心灵
旋涡的意义
再次发病
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画风成熟
作为画家的首胜
提奥的孩子降生
文森特发病背后的秘密
书信
将要再次启程
第五章 归马放牛 英雄落幕
奥维尔时期:绘厕趋向抽象化
初探奥维尔小镇
一条线索
玛格丽特小姐
玛格丽特开始疏远凡高
艾德琳·拉乌
幻觉?抑或是……真相
一个生命的最后时光
葬礼
末章
后记
附录 作者精选凡高画作临摹教学
试读
是生日也是忌日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凡高出生在荷兰南部北布拉邦特省一个名叫格鲁特·津德尔特的小村庄。村子临近荷兰边境(毗邻比利时),连年的自然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挨饿是常有的事情。
村子里仅有百十来位居民,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信奉天主教。而本书主人公的父亲提奥多鲁斯·凡高,是一位收入不高但受人尊敬的新教牧师,自1849年起,他就作为喀尔文教派的牧师在村里布道。村政府给提奥多鲁斯配备了马车、仆人和住宅。
1851年,29岁的提奥多鲁斯·凡高和比他大3岁的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斯成婚。安娜来自海牙一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曾是著名的图书装帧大师。安娜同时也是提奥多鲁斯的哥哥——画商文森特·威廉。凡高——的妻妹,两兄弟娶了两姊妹,无形中紧密了两家的关系。提奥多鲁斯和安娜婚后就住在牧师公馆。牧师公馆正对集会所和广场,屋后有一个大花园,再远处,是大片的农田。
一个崭新的生命,本该伴着父母满满的爱意和期待降临,但文森特·凡高似乎是个例外,他的诞生令这个普通的牧师家庭蒙上了阴影。
就在一年前的3月30日,33岁的安娜诞下了第一个孩子,但那个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这让安娜深感痛苦,以至于文森特-凡高这个健康的婴儿在他哥哥的忌日当天出生时,安娜固执地认定他就是一个不祥的征兆——这个婴儿迟早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幸和劫难。
文森特·凡高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他和母亲每隔几周,甚至每次在他过生日那天,都会去教堂前的墓地,纪念那个和他有着一样的名字的男孩。他很想牵住母亲的手一起向前走,但那双手每次都触电般地闪开。他不清楚母亲为什么会那样做,但她在哥哥墓前表现出的悲痛和思念,都会让幼小的他因为自己活着而感到羞愧和内疚。
1883年,文森特·凡高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一颗发芽的种子不应该暴露在寒风之中,而那就是我成长初始的经历。”
阴郁贫瘠的年少时光
在文森特·凡高之后,提奥多鲁斯夫妇又相继迎来了5个孩子:安娜(女,1855年)、提奥(男,1857年)、伊丽莎白(女,1859年)、威廉娜(女,1862年)、科尼利斯(男,1867年)。在这些弟弟妹妹中,提奥是文森特·凡高游玩的伙伴和知己。
和许多已婚男士一样,提奥多鲁斯婚后整天忙于自己的事业,将家中的大小事务都交给安娜安排、规划。安娜是个思想守旧、性格敏感、虔诚于宗教的妇人,对未来常常感到焦虑和担忧,而想要改变命运,最有效和最简捷的方式就是阶级的跃升。为此,她带领孩子们读书、绘画、弹琴、做手工,每天晚上在村子附近的田野里散完步后,召开家庭朗读大会,强调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彼此陪伴的重要性。同时,为了确保自己的孩子不被农民家的孩子“污染”,安娜严禁他们出门玩耍,虽然“事出有因”,却也使她的孩子失去了社交能力的锻炼机会。
安娜对文森特·凡高的教育十分严格,凡事都希望他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但在这个过程中,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从来都没有把文森特·凡高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去看待,再加上她对这个孩子天然的偏见和嫌恶,于是一种无法被看见、被认同、被回应的痛苦让年少的文森特·凡高慢慢开始变得叛逆、拧巴起来。
P3-4
前言/序言
大学毕业伊始,我怎 么也不会料到日后会去国 外读研,进而在留学过程 中一步步地靠近自己心中 的画坛巨匠——文森特· 凡高。几年来,我不断地 给自己创造条件,以期能 够顺利地踏上追寻文森特 ·凡高闪光灵魂的艺术之 路。 这里的追寻,有两层 含义: 其一,这是一场蓄谋 已久的相遇—让我年轻的 肉体追寻着文森特·凡高 非同寻常的生命轨迹,去 感受那份来自思想和心灵 上的洗礼和撞击。 其二,致敬文森特·凡 高为梦想近乎偏执的执着 与赤诚,努力使自己也踏 上一条成为一个真正的艺 术家的无悔之路。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 迄今为止,许多人还是会 把文森特·凡高标签化。 所以我希望在尊重史实的 基础上,用我不一样的视 角和独特的讲述方式,尽 可能去还原一个个性鲜活 ,更接地气的艺术家的日 常生活和创作状态。更希 望通过解读一些文森特· 凡高作品背后的故事,让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他 在不懈探索绘画技法的现 代性道路上所付出的艰辛 努力及作出的卓越贡献。 许多时候,现实支撑 不住梦想,躯体也将不可 抵挡地消逝,但高贵的灵 魂却会持久地存在,它燃 亮生命之光,砥砺一代代 的同路人初心如磐,向梦 前行。这就是文森特·凡 高——一个并非完人却勇 于自我实现的青年人所赋 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到目前为止,我学习 绘画已经有15年了。之所 以准确地记得这个数字, 是因为李笑来老师在他所 著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概 念:7年就是一辈子。15 =7×2+1,这样算来, 我的绘画生涯竟已两辈子 有余。 文森特·凡高在他短短 37年的生命历程中可能经 历了什么,又会带给我们 怎样的思考和启迪? 今天阳光正好,不妨 和我一起,去文森特·凡 高的花园里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