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深度转型期,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法治的系统引导与规范。本书立足于整体主义视阈,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制度供给原理等的基础上,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脉络起笔,考量我国现阶段发展需求,寻求与国际制度的有效衔接,旨在搭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分析范式。本书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框架解构为本体论、内核论、动力论、协调论、转型论、跃升论、环境论,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法治基础、劳动禀赋、科学技术、生产要素、绿色化、数智化、对外开放等七大核心问题,搭建起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法治保障体系,力求发挥法治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方面的重要功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支撑。
目录
目录
第一章发展本体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基础/001
一、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及其法治意涵/002
(一)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002
(二)新质生产力的含义阐释/005
(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008
(四)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价值/012
二、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法治保障的必然需求/015
(一)市场经营层面的“固根本”作用/015
(二)社会培育层面的“稳预期”功能/020
(三)国家规划层面的“利长远”效果/025
三、 法治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议题/029
(一)重点:法治化中的三处着力/029
(二)堵点:法治化中的三重偏离/035
(三)难点:法治化中的三组关系/039
四、 法治筑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进路/043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逻辑/043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框架/048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方案/052
第二章发展内核论: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法律实现/058
一、 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时代需求/058
(一)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历史逻辑/059
(二)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三重功用/061
(三)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法治需求/064
二、 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现实障碍/070
(一)数字经济下劳动者的身份及权益界定之困/070
(二)产业转型下劳动资料的科技化再适应之困/075
(三)技术革新下劳动对象的种类及价值评价之困/078
三、 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关键维度/080
(一)赋能型维度:劳动禀赋优化升级之准入破障/081
(二)保障型维度:劳动禀赋优化升级之权益拓充/084
(三)秩序型维度:劳动禀赋优化升级之退出协调/086
四、 劳动禀赋优化升级的制度实现/088
(一)法律促进:数字化平台用工的法律制度/088
(二)法律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090
(三)法律引导:创新型人才评价的法律制度/094
(四)法律规制:劳动市场秩序维护的法律制度/096
第三章发展动力论: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法律激励/098
一、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法律激励需求/099
(一)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基础要义/099
(二)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驱动因素/103
(三)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制度需求/106
二、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关键要素/110
(一)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驱动要素:科研人才/111
(二)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支撑要素:科研资金/115
(三)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外部要素:科研环境/119
三、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法律激励方式/122
(一)法律的公平激励:维持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活力/123
(二)法律的期望激励:激发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动力/125
(三)法律的目标激励:引领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方向/128
(四)法律的信息激励:明确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范围/130
四、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的法律激励模式/132
(一)权利与义务模式/133
(二)奖励与惩罚模式/135
(三)助力与阻力模式/138
五、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法律激励的精进/141
(一)加强科研人才利益的分配与保障机制/142
(二)优化科研资金投入的管理与促进机制/145
(三)平衡科研环境治理的引导与规范机制/149
第四章发展协调论: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法律调节/153
一、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154
(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何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154
(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156
(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模式革新/157
二、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时代表现/158
(一)生产要素在“新”与“质”层面的突破/158
(二)生产要素配置的三重革新:组合优化、渗透融合、高效流动/161
(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现实发展障碍/163
(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关键矛盾解读/165
三、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167
(一)过程解构:确权、流通、交易、利用/167
(二)核心目标:发挥生产要素协同配置效应/169
(三)基础环境:构建生产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171
(四)法治实现:法律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的协调、保障与促进功能/173
四、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交易机制完善/175
(一)市场主体:多元主体的市场定位与权利保障/176
(二)交易客体:生产要素的确权、样态与分类分级探讨/179
(三)交易价格:生产要素定价的效率性与灵活性增进/181
(四)交易方式: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的协调发展/183
(五)交易市场:多层次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优化/185
五、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规制面向探讨/187
(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中政府规制的双重面向/187
(二)竞争面向:生产要素市场公平竞争的四维强化/189
(三)价格面向:厘清政府在生产要素定价中的角色定位/195
六、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培育环境建构/197
(一)本土主义视角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主体培育/197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要素培育/198
(三)整体主义视角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理念培育/199
(四)激励主义视角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分配制度培育/201
第五章发展转型论: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法律促进/204
一、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205
(一)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205
(二)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210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必由之路/215
二、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现实障碍和法治需求/218
(一)时间维度:转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龃龉/218
(二)空间维度:转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冲突/224
(三)价值维度:转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矛盾/228
(四)规范维度:转型的政策与法律结构异化/230
三、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改革重点与法律场域/234
(一)做强绿色制造业:生产过程清洁化/234
(二)发展绿色服务业:资源利用集约化/239
(三)壮大绿色能源产业:能源消费低碳化/243
(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及其供应链:产品供给绿色化/247
四、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法治逻辑和制度实现/251
(一)体系衔接: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协调与制度供给/251
(二)路径协同:产业绿色化转型的法律与政策良性耦合/255
(三)上下贯通:绿色化转型中行政主导与市场调节的衔接/260
(四)要素保障:优化绿色发展的多元主体与灵活工具/264
第六章发展跃升论:产业数智化发展的法律保障/268
一、 数智化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跃升的理论逻辑/269
(一)要素跃升:以新型生产要素驱动新质发展生态/269
(二)范式跃升: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经济范式转型/273
(三)生产力跃升:以数智化改造实现生产力的飞跃/277
二、 数智化发展的体制桎梏与法治需求/282
(一)风险挑战:生产行为模式的数智化冲击/283
(二)安全隐患:生产组织形式的无序式发展/287
(三)治理缺失:治理监管方式的系统性失灵/294
(四)法治失调:生产法律关系的滞后性沉疴/299
三、 数智化发展中数字技术行为的法律规范/301
(一)要素安全:数据要素安全性的法律保障/301
(二)技术正义:数字智能偏见性的法律矫正/306
(三)技术责任:数字智能责任性的法律界定/310
四、 数智化发展中组织平台的法律治理/315
(一)组织规范:数字平台权力运行的法律规制/315
(二)组织竞争:数字平台竞争秩序的法律监督/319
(三)组织安全:数字平台运营安全的法律保障/323
五、 数智化发展中监管体系的法律优化/327
(一)监管理念:包容审慎视角下监管理念的调整优化/327
(二)监管体制:统筹协调安排下监管体制的改革完善/330
(三)监管模式:柔性监管模式下监管能效的创新提升/332
第七章发展环境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塑造的法律支撑/338
一、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环境基础/338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阐释与概念内涵/338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341
(三)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新质生产力其他方面的互动/344
二、 现状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律基础条件/347
(一)制度型开放是保障新质法治的基本形式/347
(二)保障新质法治需平衡的三组核心关系/349
(三)法律制度引导调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351
(四)法律制度引导调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形式/353
三、 展望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律障碍破除/356
(一)基本法律框架:正式法律、法规/357
(二)灵活性保留:非正式原则与倡议/367
(三)司法与执法水平的进阶路径:透明化、数字化、国际化/370
四、 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国际合作的法律协调/373
(一)制度冲突与体系协调:从“立改废释”到对抗侵入型立法/373
(二)制度移植的创新路径:从“被动移植”到“兼容同构”/376
(三)制度整合:涉外法律制度中的互认与协作/379
(四)制度引领:建设国际法律秩序的中国方案/383
五、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风险防控的安全底线/385
(一)风险的五种基本样态及其形成的基本原理/386
(二)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395
(三)风险的识别与预警机制:从预防、监测到应急处置/398
(四)风险的应对机制:局部与整体并重/400
主要参考文献/405
关键词索引/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