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药药理学专论》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结合*新研究进展,突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科研思路、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探究能力,力求满足中药药理研究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药药理学专论》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引导研究生开展从文献阅读到科研问题的提出、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的合理设计,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的诠释。各论以中药对各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的案例为牵引,从疾病的中医学认识与现代医学认识出发,解析**复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对该系统某典型疾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章 绪论 3
**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和任务/3
一?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3
二?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原则/3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任务/4
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历程/4
一?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沿革/4
二?中药药理研究路径的拓展/6
思考题/8
第二章 中药药理研究的科研选题 9
**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科研选题原则与研究类型/9
一?中药药理研究的科研选题原则/9
二?假说驱动与假说产生的中药药理研究/11
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的科研选题思路/12
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选题/12
二?源于**古籍与中医药理论的科研选题/12
三?源于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科研选题/13
四?源于大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分析的科研选题/14
五?源于中药现代研究的科研选题/15
六?源于*新研究热点趋势的科研选题/15
思考题/16
第三章 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 17
**节 中药药效研究方法/18
一?基于体内模型的中药药效研究/18
二?基于体外模型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19
三?基于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的中药药效机制研究/19
第二节 单味中药药效研究路径与方法/21
一?采用正向药理学基于传统中药功效开展单味药药效的研究策略/21
二?采用逆向药理学基于药物靶标开展中药有效成分药效研究/22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24
一?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复方丹参方为例)/24
二?从药对出发探讨方剂整合调节作用(以六味地黄丸为例)/25
三?从系列化合物出发探讨方剂整合调节作用(以桂枝汤苯丙烯类化合物为例)/25
四?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以复方黄黛片为例)/27
五?中药**名方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麝香保心丸二次开发为例)/28
第四节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关联分析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9
一?谱效关联研究思路与方法/29
二?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药效物质基础/30
思考题/31
第四章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32
**节 中药的吸收/33
一?中药吸收研究的内容/33
二?中药吸收研究的策略/33
三?中药吸收研究的技术/35
第二节 中药的组织分布/35
一?中药组织分布研究的内容/36
二?中药组织分布研究的策略/36
三?中药组织分布研究的技术/37
第三节 中药的代谢与排泄/38
一?中药代谢的研究内容/38
二?中药代谢的酶/38
三?中药代谢的研究模型与方法/40
四?中药的排泄研究/42
第四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配伍/43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配伍研究内容/43
二?基于代谢酶?转运体调控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44
思考题/46
第五章 中药毒理学研究 47
**节 中药毒性的现代认识与基本特点/47
一?中药毒性的传统内涵与现代认识/47
二?中药毒性的特点/48
三?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49
第二节 中药毒性的物质基础与毒性机制/50
一?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机制/50
二?中药肾毒性的物质基础与机制/51
三?中药心脏毒性的物质基础与机制/52
四?中药神经毒性的物质基础与机制/53
第三节 中药配伍减毒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参附方为例)/54
一?基于体外化学成分的配伍研究/55
二?基于体内过程的配伍研究/55
三?参附配伍减轻附子毒性的研究/57
四?参附配伍增强附子药效的研究/57
五?参附方量毒时效整合分析/58
第四节 中药炮制减毒思路与方法/59
一?中药炮制减毒的研究思路/59
二?中药炮制减毒方法/60
三?有毒中药炮制减毒的共性规律/61
思考题/62
第六章 中药药理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研究 63
**节 中药药理研究与网络药理学/63
一?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发展/63
二?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网络靶标/64
三?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应用/67
第二节 中药药理研究与人工智能/69
一?人工智能概述/69
二?人工智能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的**算法/70
三?人工智能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71
四?展望/73
第三节 中药药理研究与多组学/74
一?转录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74
二?蛋白质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75
三?代谢组学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75
四?多组学整合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76
思考题/77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中药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81
**节 概述/81
一?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学认识/81
二?呼吸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81
第二节 病毒性肺炎的中药药理研究(以清肺排毒汤为例)/83
一?病毒性肺炎的中医学认识/83
二?病毒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84
三?总结与展望/92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药药理研究(以补肺益肾方为例)/93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学认识/93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93
三?总结与展望/100
思考题/100
第八章 中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101
**节 概述/101
一?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学认识/101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102
第二节 慢性胃炎的中药药理研究(以左金丸为例)/103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学认识/103
二?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104
三?总结与展望/112
第三节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药理研究(以四神丸为例)/113
一?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认识/113
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13
三?总结与展望/121
思考题/122
第九章 中药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123
**节 概述/123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学认识/123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124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药理研究(以丹皮酚为例)/126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学认识/126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126
三?总结与展望/137
第三节 心肌损伤与心力衰竭的中药药理研究(以芪参益气滴丸为例)/139
一?心肌损伤与心力衰竭的中医学认识/139
二?心肌损伤的病理特点/139
三?总结与展望/145
第四节 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药理研究(以补阳还五汤和养血清脑制剂为例)/145
一?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学认识/145
二?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机制/146
三?总结与展望/152
思考题/152
第十章 中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153
**节 概述/153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学认识/153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153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药药理研究(以桂皮醛为例)/154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认识/154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55
三?总结与展望/162
思考题/162
第十一章 中药对代谢性疾病的药理研究 163
**节 概述/163
一?代谢性疾病的中医学认识/163
二?代谢性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163
第二节 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理研究(以四妙方为例)/164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学认识/164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165
三?总结与展望/172
第三节 中药对2 型糖尿病的药理研究(以葛根芩连汤为例)/173
一?2 型糖尿病的中医学认识/173
二?2 型糖尿病的形成机制/173
三?总结与展望/178
第四节 中药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理研究(以玉液汤为例)/178
一?糖尿病认知障碍的中医学认识/178
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179
三?总结与展望/186
思考题/187
第十二章 中药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188
**节 概述/188
一?血液系统疾病的中医学认识/188
二?血液病的现代医学认识/189
第二节 中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理研究(以三氧化二砷/复方黄黛片为例)/190
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医学认识/190
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191
第三节 中药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理研究(以黄连解毒汤为例)/197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中医学认识/197
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198
三?总结与展望/202
思考题/203
第十三章 中药对免疫系统疾病的药理研究 204
**节 概述/204
一?免疫系统疾病的中医学认识/204
二?免疫系统疾病的现代医学认识/204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药理研究(以白芍为例)/205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学认识/205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206
三?总结与展望/221
思考题/221
第十四章 中药治疗肿瘤转移的药理研究 222
**节 概述/222
一?肿瘤转移的中医学认识/222
二?肿瘤转移的现代医学认识/222
第二节 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转移的中药药理研究/224
一?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转移的中医学认识/224
二?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肿瘤转移/225
三?总结与展望/233
思考题/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5
缩略词表 244
试读
**章绪论
**节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一、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PTCM)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的科学。
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二是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研究中药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特点,揭示中药(成分)在体内量时效的关系。三是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研究中药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与机制,包括中药毒理的成分、表现、机制、靶器官及对生物体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评定。
中药药理学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传统中医药内容,也涉及现代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知识;是沟通中西医药,衔接临床和基础的桥梁学科;在中医药的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产业发展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二、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治病不仅是针对某个病因或病灶进行治疗,而是立足于调整人的整体,对疾病不同进展阶段辨证论治,使整体功能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治愈疾病。不同于化学药物“一个药物一个疾病一个靶标”的作用方式,中药及其复方是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协同起效,中药药理研究若过分强调病理致病因子的改变,或过分注重中药有效成分对某一局部的作用,则不能真正地体现中药的作用特点和价值,结合功效主治及标本同治的整体评价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是体现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关键点。中药药理研究是否遵循这一原则,关系着中药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受历史条件限制,有些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尚不清楚,有些术语的表述模糊抽象难懂,因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中药药理研究既要坚守中医原创思维内核,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这是“守正”的要义所在;更要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及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前沿技术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及创新中药的研发;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包括中药的主治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内在关系、中药及复方治疗疾病的内在规律和科学原理等,促进中药传统智慧在与现代科技交融中焕发新的活力,丰富中医药理论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关系着中药学的守正与创新问题。
三、中药药理研究的任务
(一)阐释中药防病治病的科学内涵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药性、功效、主治予以科学的表述,有助于将中医药厘清,有助于发展中医药理论。例如,肾气丸是治疗肾阳虚的名方,现代研究表明肾气丸具有促进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循环等药理作用,这些结果反过来证明肾阳虚的实质与机体内分泌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密切关系。此外,通过滋阴方药研究阴虚证,通过活血方药研究血瘀证,通过解表方药研究表虚证等,是阐明中医证候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
中药药理研究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组方、炮制、制剂工艺的优化、生物利用度检测,相关有毒成分的限量标准、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方案和临床科学的合理用药。例如,研究发现大黄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结合型蒽醌,该成分久煎或炮制后易水解而含量减少,由此可以证实临床应用大黄“生用导泻,久煎止泻”是有科学依据的。再如,中药毒理研究发现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细辛、青木香等)在处方用药时,应注意剂量及监测患者的肾功能,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三)发现、研究与开发有价值的中药新药
从中药中发现活性成分及先导化合物或有效成分群是中药新药创制的重要途径,如青蒿素、紫杉醇等单体成分;银杏叶制剂、西红花总苷等,基于中医**名方、临床有效方剂、名优中成药的创新药物研发,如复方丹参滴丸、六味地黄丸等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并进一步利用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及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及基因水平明确中药单体成分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精准定位及适应证提供重要参考。
(四)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现代化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实现中药材质量标准化,二是解读中医药理论和开发中药新药。中药的质量关系着临床疗效,鉴定和评价中药材质量优劣的方法除了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以外,还应关注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药理作用及毒性反应,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与核心,是中药材及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保障。例如,基于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及多靶标筛选技术、现代组学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将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与中药药效联系起来,进而筛选出与药效关联密切的成分,确定中药质量标志物,为中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支撑。阐释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发中药创新药物,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沿革
中药应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药理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和现代药理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医药学成就。其研究主要经历了基于临床的中药作用原理探索、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研究、中药药效学研究及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复方及毒理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等阶段(图11)。
图11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基于临床的中药作用原理探索
中药临床应用及其性能功效、作用原理的探究,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现存世界上*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其中对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七情和合等性能功效理论进行了探索。北宋末(1118年),宋徽宗时期赵佶所撰《圣济经》中专门设有“药理篇”,是中医药学术著作中*早的药理专论,其中记载的“性味”和“法象”分别说明药物的内在性质和作用原理。金元时期医药学家以药物形、色、气、味、体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法象药理模式,如刘完素所撰《素问药注》和《本草论》、朱丹溪所撰《本草衍义补遗》等本草著作。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成《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个,是中国本草史上伟大的药学著作,也对世界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对中药功效应用及其作用原理进行了探索,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已有实验药理和临床药理的萌芽。如早在公元前《国语》中就记载,以含乌头的肉喂狗以验其毒性;《智囊全集》记载“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又如,唐代《本草拾遗》记载“黍米及糯,饲小猫、犬,令脚屈伸不能行,缓人筋故也”,是中药药理动物模型*早的记载;“赤铜屑主伤寒,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是人性化的中药药理实验;宋代《本草衍义》记载,通过建立大雁骨折动物模型,观察自然铜对动物模型的影响,从而得出自然铜有接骨的功效;宋代苏颂所撰《本草图经》中记载,应用对比法进行临床药理试验,鉴别人参的真假,具有现代科学实验的思想。
(二)中药有效成分筛选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医药体系传入我国,出现了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碰撞和渗透,中医药学者不再仅仅利用经验和理论指导用药,开始尝试用实验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中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读中药,积累了一定的研究资料,自此中药药理的现代研究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20世纪20~40年代,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发展为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者对一大批常用中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化学和药理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是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中药麻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发现与麻黄平喘作用有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样作用,可使颈动脉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并具有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毒性更低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医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研究和开发中医药宝库指明了道路,由此开启了中药药理研究的新篇章。此后,国内学者相继对川芎、人参、当归、延胡索、黄连、黄柏、柴胡、乌头、蟾酥、仙鹤草、防己、贝母、使君子、常山、鸦胆子等常用中药进行了化学和药理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延续至今的中药药理研究思路,即从天然药材中提取其化学成分,筛选研究其药效,再进行相关药理毒理研究。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中药的品种不多、成果有限;并将部分中药当成天然药物来研究,药理实验不参考中药传统功效,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三)系统的中药药效学及中医药理论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中药药理现代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者对部分常用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药效学研究,“545种中药的抗菌作用筛选”堪称这一时期中药大规模筛选研究的代表。至今已对至少25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化学和药理方面的研究,确定了600余种中药的药理活性成分。例如,屠呦呦从东晋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采取乙醚低温提取的方法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验证其抗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在青蒿素原型结构的基础上合成和筛选了多个衍生物,提高和拓展了临床疗效,创新药物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20世纪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20世纪70~80年代,中药药理研究开始重视揭示中药的用药特点,强调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如中医证候、中药药性理论、治则治法的药理研究,均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形成了“以药测方、以方探法、以法说理”,逆向探索中医“理、法、方、药”的辩证思维模式,在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重要治法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与之配套的《新药审批办法》,开启了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从基础研究转向研制新药的应用研究。
(四)中药复方及毒理研究
20世纪末,有关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渐成体系,明确了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是多靶标、多途径、多环节,强调了中药复方作用的综合效应,突出了中药的整合调节和中医治病整体观的特点。在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常用方剂的药理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采用拆方的方法研究**名方六味地黄汤,阐明了其滋补肾阴的组方配伍原理。六味地黄汤的六味中药按“三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牡丹皮和茯苓)的配伍原理组成,以补肾为主,兼补肝脾,使“三补”和“三泻”合为一体。研究者将六味地黄汤按“三补”和“三泻”分成两个药对,以在药理学研究中所揭示的主要药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为指标与全方进行比较,由此阐明其“三补”和“三泻”的药理学特点及其在全方中的药理作用。
此外,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中药毒理学研究也备受关注。在研究方法方面,中药血清药理学、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中药药理研究水平从整体深入组织器官和细胞分子层面。
(五)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
进入21世纪,随着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化学等新学科的兴起,中药药理研究内容更丰富、研究方法更多样。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以大数据和算法为支撑,以多层次、多环节整合研究为特色,开辟中药整合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