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融期货创始人利奥·梅拉梅德的最新自传。
梅拉梅德童年从二战的战火中奇迹般逃脱,误打误撞进入了金融世界,从最底层的跑腿员做起,成长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领军人物。他发现期货市场很小、以商品为基础且局限性强,也最早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并预想到其可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他预见了外汇期货公开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以远见和执行力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的崛起,为不确定性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1972年,利奥·梅拉梅德创建了首个金融期货交易所,并推出货币期货,改变了金融市场。1987年,梅拉梅德再次革新了期货交易,创办了Globex——全球首个电子化期货交易系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将金融期货称为“过去20年最重要的创新”。
利奥·梅拉梅德在这部最新自传中以第一视角完整讲述了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从传统场内交易向电子化、全球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并深入剖析了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如何重塑了全球市场规则,以及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重要金融决策和交易背后的缘由。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人生逆旅中,利奥·梅拉梅德始终对明天充满信心、无所畏惧,这也是他的信念和创新的重要来源。
目录
推荐序 V
自序 VII
第 1 章 逃亡之路 001
第 2 章 高级金融学 006
第 3 章 人道主义 010
第 4 章 莫斯科 015
第 5 章 西伯利亚 020
第 6 章 三种文化 024
第 7 章 走进命运 032
第 8 章 意第绪语 036
第 9 章 良知委员会 042
第 10 章 自由市场 049
第 11 章 芝商所 055
第 12 章 懦夫才讲规则 061
第 13 章 经纪商俱乐部 067
第 14 章 投票权 071
第 15 章 积习难改 076
第 16 章 构思 081
第 17 章 创世记 088
第 18 章 酝酿 096
第 19 章 诞生 103
第 20 章 堂吉诃德 116
第 21 章 墨西哥帽子戏法 125
第 22 章 纪念芝加哥风云市长 131
第 23 章 梦幻的 80 年代 136
第 24 章 1981 年:美元帝国 143
第 25 章 1981 年:美国全国期货协会 148
第 26 章 1982 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 157
第 27 章 1982 年:Libor 溃败 164
第 28 章 学术,还是学术 170
第 29 章 1982 年:“五月花号” 176
第 30 章 1982 年:最后一块拼图 186
第 31 章 1982 年:卡尔·桑德堡·梅拉梅德 194
第 32 章 1983 年:普彻 199
第 33 章 1984 年:骆驼鼻子 205
第 34 章 弘树 211
第 35 章 1985 年:与中国结缘 214
第 36 章 1986 年:Globex 革命 217
第 37 章 1987 年:股灾(上) 229
第 38 章 1987 年:股灾(下) 245
第 39 章 1989 年:良莠不分的“篱笆修剪机” 259
第 40 章 真正的黑天鹅 265
第 41 章 “第一夫人”的活牛期货 269
第 42 章 反叛 274
第 43 章 电子迷你合约 283
第 44 章 多样、强大且重要 293
第 45 章 生存还是毁灭 303
第 46 章 上市路演 318
第 47 章 全力以赴 322
第 48 章 大功告成 331
第 49 章 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338
后记 349
致谢 351
试读
自序
金融期货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体现了当时机成熟时,一个好点子能发挥多么惊人的力量。我所描述的这场金融革命为后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明确了一个主题:为响应投资应用和现代电信的发展,必须有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它使得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接受并整合了期货与期权,并成为全球金融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发展的催化剂。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的说法,它开创了现代化金融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观点代表了一类独到的声音,即有远见地认识到未来技术的巨大力量,以及它拥有的踏平一切障碍的能力。正如我在1987 年勇敢地告诉会员们的那样:
没有看到这一征兆的人都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现实情况视而不见。没人能否认科技已经并将继续席卷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正如任何人都无法限制期货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一样。未来的市场将是自动化的,未来的交易者将通过屏幕进行交易。斗胆无视这一现实的人将被淘汰。
我决定彻底改变已有千年历史的公开喊价交易流程,代之以 Globex——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富有魔力的电子交易系统。
我并没有打算赚大钱。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作为一名交易员,我一直希望交易是赢利的,但这从来不是我的首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有动力去留下印记、有所作为、在历史上写下一两笔。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曾经是黄油和鸡蛋交易所,后来靠猪腩建起了大楼,今天则被视为由创新建立的交易所,或者如大多数人所说,是利奥建造的交易所。必须强调的是,和大多数伟大的奋斗者一样,如果我身边没有这么多忠诚的、才华横溢的人,这样的成就是不可能实现的。我永远感激他们,并会尽可能地提及他们的名字。
当然,金融衍生产品也伴随着风险和危机,它们是高度复杂的工具。如果用于非法目的或在使用时疏忽大意,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正如2008 年金融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尽管如此,成功的应用和出众的效率使它们依然在当今的交易和风险管理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承认本书中的一些回忆已经在我其他的书中描述过——《利奥·梅拉梅德论市场》、 《逃向期货》和《向传统呐喊》,那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书呢?答案很简单,我之前的回忆录出版于 1996 年,当时对我取得的成就进行深入评估还为时过早。自那时起,市场又经历了太多变化,本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我所做的一切。
此外,本书包含许多我以前从未分享过的大事小事,也包含了过去 50年陆续拍摄的独一无二的照片。本书让我有机会深入审视过去发生的事,并利用后见之明评估每件事。因此这代表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以此来评估我最初的理念,审视我过去的预测并一窥未来。
最后,我必须承认很久以前我就采用了萨姆·泽尔的座右铭:“要是不好玩,就别做了。”萨姆和我是朋友,我们在芝加哥相会纯属巧合。虽然萨姆出生在美国,我出生在波兰,但芝加哥是我们双方父母的落脚地。他们在二战爆发时都逃离了波兰,萨姆的父母来自索斯诺维茨,我父母则来自比亚韦斯托克。他们都从立陶宛维尔纽斯出发,从世界上最正义的人之一、日本驻立陶宛总领事杉原千亩那里获得了过境签证。萨姆曾经写道,由于那次奇迹般的逃脱,他“带着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成长起来”。
我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