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他11岁赴美留学,毕业于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和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他所开发的全球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重要的科学发明;他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则击败了人类世界象棋冠军。
在过去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先后在苹果、SGl、微软、谷歌等世界著名公司担任要职,在乔布斯、比尔·盖茨、施密特等人身边学习成长,目睹了三个世界一流公司的成长与成功,并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后加入谷歌公司,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他将自己足够丰富的职业经验。通过写信、出书、演讲、建立专业网站等方式,来传授给中国青年,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众多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而今天,他离开谷歌创立了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工场,以之作为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来帮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
——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李开复。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正是对李开复在人生各个关键阶段的经历的回顾,通过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成就李开复一生的辉煌的,是其追随与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智慧。《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希望通过对李开复这些选择智慧的深入解读,给读者以启迪;读者通过借鉴李开复的经验,善用这些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选择人生的道路,对人生之路有所助益。
精彩书评
跨国公司的高层,学贯中西,文理兼融,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不但在本职上成就卓著,而且热心公益事业;不但在跨国公司游刃有余,而且对中国情有独钟;不但追求个人成功,而且追求生活价值;不但拥有美国人的头脑,还有着中国人的心灵;有人称他(李开复)骨子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又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这样一个偶像级的人物,怎能不受到处在人生和事业懵懂期的大学生的狂热追捧?
——《南方人物周刊》
李开复将彻底由一个职业经理人转身为创业者,他要搭建一个帮助青年人创业的平台公司。对于
目录
代序对话李开复
前言关于本书
第一章 创新T场:李开复最心选择
离开谷歌,李开复不带走云彩
识才的优势得到放大
新公司能承接李开复个人品牌
能否量化创新产品是关键
郭台铭领衔众买家
李开复进退有序
链接再见,谷歌
第二章 三次遵从内心的选择成就李开复
Hello,World!
要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追随父命,来到中国
追随我心,重返中国
启示遵从内心的选择
第三章 人生愿景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
墓志铭与人生愿景
大学,建立影响力的开始
苹果,是馅饼还是陷阱
被砍掉的“小精灵”
中国,心的开始
启示达成人生愿景所需做到的
第四章 认识你门已能更好从心开始选择
没进哈佛,进入哥伦比亚大学
无论法学还是数学都没兴趣
电子游戏和桥牌
计算机让李开复找回自我
黑客李开复
从法学到计算机专业
启示认识自我
第五章 良师益友从心开始
严母慈父让李开复从小做最好的自己
哥伦比亚大学的通才教育
卡内基梅隆大学赫伯曼教授:思考比传道更重要
卡内基梅隆:学生选择老师
乔布斯们的言传身教
启示良师益友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第六章 向前看有助从心选择
李开复结缘微软中国研究院
李开复为什么想回到中国
Google与李开复一见钟情
李开复争夺战
启示远见与决断
第七章 重重思考是从心选择的保证
利弊对照表
概率论
谋之于众和报纸头条测试法
改变你能改变的
启示选择你的一生
第八章 回味失败经历能帮助作出更好的选择
选择成功的环境
倾听与理解
在SGI的日子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启示超越失败
第九章 一旦选择就要别无选择地坚持下去
思考,然后坚持
微软研究院:万事开头难
谷歌中国的困境
谷歌中国的选择
启示坚持是一种美德
第十章 施比受更有福
从学生到导师
试读
不可调和,李开复由此离开谷歌。持有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中文科技业界的名博洪波,洪波是公认的Google粉丝,他也与李开复本人有过多次交流,本人也一直以敢说真话著称,他的话有相当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谷歌本身在全球都不做广告,都不做品牌性的投入,只做用户和口碑,但在中国,这一套显然行不通,有李开复这样一个知道怎么去做个人品牌的CEO,其实对谷歌中国有极其大的帮助和促进。
但不论是否冲突,坊间的质疑是不可避免的,无他,毕竟,这是两件事情。即便李开复以创业的激情投入他的工作中去,但他并不是创业者,他只是个职业经理人而已。
在很多人看来,李开复其实更适合去做一个大学的校长。李开复本人也有私立大学情结,他曾经写过诸多文章介绍和推广美国私立大学的经验,字里行间流露出如果他是大学校长该会有怎样一番景象的感慨。
2009年4月,还在谷歌中国区总裁位置上的李开复在和笔者的聊天中一起讨论起深圳正在推动和创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李开复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并笑言把他当年的大学创办的计划书给我们分享。不过,事后,我们并没有收到李开复的邮件,以李开复的细致和缜密来论,此时的李开复虽然萌生去意,但在他的新去向中,他对当大学校长的人生愿景已经死心了,不然以李开复的行事做派,他一定会和我们分享他的大学创办计划的。
前言/序言
2009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在外地出差的我们得知了李开复离开谷歌,自己创办创新工场的消息后,给李开复发了条短信表示祝贺。一分钟后,我们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的声音慢条斯理但充满激情:“我是开复。林军,你在北京吗?来参加我的新公司新闻发布会吧,我们也很久没有好好聊一聊了。”当得知我们在外地出差无法赶到的时候,李开复和我们约定一个时间进行电话交流,于是有了下面关于创新、关于互联网、关于从心开始的对话。
林军:我记得第一次和你深谈,是2000年秋天。你从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卸任,即将离开中国,回到西雅图,我和你当时讨论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哪里的机会大,哪里会有更多的可能。
李开复:对啊,我还记得你和我讨论出国的问题,我还以为你当时想让我写推荐信来着(笑),我记得当时我就说过,中国的机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中国有很大的机会。你还和我谈起了互联网可能存在的机会。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前夕,大家都很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