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直接关系到生态稳定和人类健康。因此,绿色高效的检测和处理技术成为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方案。近二十年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作为新兴的功能材料,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具有类似沸石分子筛规则孔道的晶态结构,同时具有比传统多孔材料更高的比表面积,由于有机成分的存在又使其兼具可设计性、可剪裁性、孔道尺寸可调节性,孔道表面易功能化等特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除了拥有以上特点外,其化学组成、粒径大小以及形貌对其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形貌和大小进行调控,获得尺寸均一、形貌更为规整、暴露活性位点更多的材料将大大拓展其在催化、荧光传感、以及吸附与分离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探索开发性能优异、绿色友好、廉价稳定的功能化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著作通过不同合成和检测方法有针对性地描述一系列具有催化、发光、吸附性能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开发绿色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处理技术,为解决一些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方案。高效检测和处理环境中的污染物契合环境保护发展主题,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
目录
1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简介及发展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方法
1.3.1 水(溶剂)热合成法
1.3.2 溶胶—凝胶合成法
1.3.3 溶剂挥发法
1.3.4 微波加热合成法
1.3.5 扩散法
1.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分类
1.4.1 IRMOF 类材料
1.4.2 ZIF 类材料
1.4.3 MIL 类材料
1.4.4 UiO 类材料
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1.5.1 催化材料
1.5.2 荧光检测与传感材料
1.5.3 吸附与分离材料
1.5.4 储氢材料
1.5.5 磁性材料
1.5.6 药物缓释
第2 章 基于5[二(4 苄基苯甲酸)氨基]苯1,3 二甲酸 配体构筑配合物的结构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配合物[Zn2L]n( 1)的合成
2.2.3 配合物[Mn(H2L)(H2O)]n( 2)的合成
2.2.4 配合物[Cd(H2L)(H2O)2]n·nH2O( 3)的合成
2.2.5 配合物[Pb2L(H2O)]n·3nH2O·nDMF( 4)的合成
2.2.6 配合物1~4 的表征方法
2.2.7 样品活化
2.2.8 光催化活性研究
2.2.9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晶体学数据
2.3.2 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2.3.3 配合物1~4 的PXRD 谱图分析
2.3.4 配合物1~4 的TG 及TGFTIR 分析
2.3.5 配合物1~4 的气体吸附研究
2.3.6 配合物1~4 的光学性质分析
2.3.7 光催化性能研究
2.3.8 光催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 章 基于2(2 或3 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 邻菲啰啉配体构筑配合物的结构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配合物[Cu2(2NCP)2(H2Nbpdc)]n( 5)的合成
3.2.3 配合物[Pb2(2NCP)2(H2Nbpdc)]n( 6)的合成
3.2.4 配合物[Cd(3NCP)2]n( 7)的合成
3.2.5 表征方法
3.2.6 荧光检测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晶体学数据
3.3.2 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3.3.3 配合物5~7 的X 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
3.3.4 荧光光谱分析
3.3.5 配合物7 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 章 基于2(4 羧基苯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啰啉 和芳香羧酸配体构筑配合物的结构及其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配合物[Eu(4NCP)(1,4bdc)]n· 0.5H2O( 8)的合成
4.2.3 配合物[Tb(4NCP)(1,4bdc)]n· 2H2O( 9)的合成
4.2.4 配合物[Eu(4NCP)(4,4’bpdc)]n· 0.75H2O( 10)的合成
4.2.5 配合物8~10 的表征方法
4.2.6 荧光检测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的测定与晶体学数据
4.3.2 X 射线单晶结构分析
4.3.3 配合物8~10 的PXRD 谱图分析
4.3.4 配合物8~10 的TG 分析
4.3.5 配合物8~10 的气体吸附研究
4.3.6 配合物8~10 的固体荧光分析
4.3.7 配合物10 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 章 基于MOFsShell 型多孔材料的构筑及其 选择性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HKUST1 Shell 材料的制备
5.2.3 HKUST1 Shell 材料的表征
5.2.4 吸附动力学实验
5.2.5 吸附等温线实验
5.2.6 MOFs 材料的再生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KUST1 Shell 材料的PXRD 表征
5.3.2 HKUST1 Shell 材料的FTIR 表征
5.3.3 HKUST1 Shell 材料的形貌分析
5.3.4 HKUST1 Shell 材料的TG 分析
5.3.5 HKUST1 Shell 材料的XPS 分析
5.3.6 HKUST1 Shell 材料的比表面积(BET)分析
5.3.7 HKUST1 Shell 材料选择性吸附硝基苯的研究
5.3.8 pH 值对HKUST1 Shell 吸附硝基苯的影响
5.3.9 混合时间对HKUST1 Shell 吸附硝基苯的影响
5.3.10 温度对HKUST1 Shell 吸附硝基苯的影响
5.3.11 离子强度对HKUST1 Shell 吸附硝基苯的影响
5.3.12 HKUST1 Shell 对硝基苯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5.3.13 HKUST1 Shell 对硝基苯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5.3.14 HKUST1 Shell 的再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 章 总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