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永碤,一级舞美设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厦门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厦门市剧目创作室主任、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1972年从事舞台设计至今,广泛涉及歌剧、戏曲、话剧等诸多剧种,作品多次荣获国家最高奖,例如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舞美设计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等。本书从小传、作品、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呈现了黄永碤的艺术人生,突出表现黄永碤舞美设计的“一戏一格”,他不懈地追求着一个目标、一种境界,那就是:探求舞美设计融入现代文明,赋予都市戏剧更多的当代意识、时代精神;注重舞美样式的创造和舞台形象的选择与戏剧空间的探索: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展示个人艺术个性和风格,力求达到思想内涵和戏剧综合表现的完美结合。
目录
第一辑 小传
籥故居
初涉舞台
崭露头角
一戏一格
登高致远
舞美破冰
制宜主义
情满华夏
晚哲之思
第二辑 作品精选
作品精选
第三辑 社会评价
《黄永碤舞台设计作品选》序言 蔡体良
黄永碤舞美作品的艺术魅力 刘闽生
求“圆”的希冀与惶惑 吴慧颖
花与诗的空间 陈大联
构建“都市戏剧”的努力与实践 林瑞武
第四辑 附录
大事年表
试读
橐籥故居
镇邦路,是厦门市的一条老街。靠近中山路、轮渡,位于市区的中心地带,见证了老厦门的繁荣时尚与百年风华。20世纪20年代,厦门迅速形成近代城市的架构,开元路、大同路、镇邦路、大中路、中山路、海后路、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升平路等交织错落的格局,就是当时建成的,商业更是日趋繁荣。这里遍布着中西合璧、连廊连柱结构的骑楼建筑,其中一栋名为“橐籥楼”,就是祖籍泉州的黄家在厦门的故居。
“橐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者,风箱也,闽南骑楼扁长的“竹筒式”建筑结构暗合过去的“风箱”,故而得名。黄家“橐籥楼”至今已历百余年。从这个名字也不难看出,黄家是个渊源深厚、诗书继世的大家族。1951年10月,黄永砯就出生于此。
当年祖父担任著名华商李清泉的家庭教师,家就住在李清泉鼓浪屿别墅的陪楼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鼓浪屿,作为万国租界地,西洋建筑、洋人、洋物件举目皆是,这样的环境无疑对当时还年轻的父亲黄子鎏具有强烈吸引力并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很“时尚”,着一袭白西装,打领带穿皮鞋,头发梳得油亮,风流倜傥、举止潇洒,颇有名士风度。但一身深色长衫马褂的祖父对此很看不顺眼。及至年长,父亲和祖父一样也成了虔诚的佛教徒,重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条。成家立业之后,全家搬到镇邦路,父亲教子严格,极少言语,行为举止都有要求。他对每个孩子都有专门严格的毛笔书法训练:端坐,从执笔到运笔,他就站在边上盯着,让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当你要写错时他抓住笔杆上端向上提拉,有时弄了你一手黑,这种教学方法很有效,至今都让你不能忘怀。小时候黄永砯的同学和朋友来家里,也被父亲叫到一起写字,现在他们谈起,对此还带感恩和敬意。父亲有时还受教育部门的特邀,到民立小学上书法大课。到六七十岁时,他对儿女不像过去那么严厉了,孩子们有时在饭桌上嬉闹,父亲也不再责骂,态度比较宽容(可能岁数大了对孩子就没精力管了吧)。他总是在孩子们有所成就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夸奖,这种父爱让人永生铭记。
平日父亲极喜诗书,家里的常客一般是厦门著名文人、墨客,如李禧、罗丹、虞愚、李博用、万灿等人。至今,黄永砯还保留着叔父辈的书法大家——罗丹和虞愚等老先生赠予他的墨宝。
母亲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然而,她对于黄永砯和兄弟们的血肉之情,融入了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值得用一辈子去书写、去回忆。三哥19岁就英年早逝,去世后的两三年里,母亲经常会在半夜里惊醒并痛哭。黄永砯正值青春时,母亲已经年过半百,那个动乱的年代,操持着全家生活,上有年岁渐高又体弱多病的父亲和四婶婆,还有一群孩子,粗茶淡饭、劳身劳心的母亲,显得苍老而憔悴。后来兄弟们相继上山下乡、上学、参加工作,大多不在厦门,她更单独面对着亲人的生老病死。有一年中秋,黄永砯从外地回家,已是黄昏,母亲单独一人坐在黑暗里竟不知今天是中秋节。“文化大革命”结束,母亲也步入晚年,身体还健康,兄弟们也陆续调回厦门工作、成家立业。母亲依然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去世后并未留下任何的财富,由每个兄弟每月付一定的钱作为共同赡养母亲的费用。她也是省吃俭用,每次买菜回来每笔都做记录。母亲也经常看报,开始经常给一直牵挂着她、在外地的儿子们写信。
父亲的艺术修养和严教,母亲的慈爱,奠定了黄永砯一生的底色,在家庭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黄家走出了一群艺术家。黄永砯也从小就喜欢上了绘画,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父亲说,黄家兄弟取名是严格按照族谱排序“永”字辈、“石”字旁,而字是请南普陀高僧根据每个人出生的生辰八字按五行起的。大哥黄永砥,字得中;二哥黄永琳,字正中;三哥黄永磲,字幼中;四哥黄永碐,字执中;黄永砯排行第五,字焕中;六弟黄永砅,字渊中;七弟黄永磐,字静中。回望每个人的生活历程,或性格或才学或命运都与之有关,很有点宿命论的意味。
同父异母的大姐黄琼璿现年96岁,大哥黄永砥现年94岁,仍都健在。
二哥黄永琳从小就好学,初中就开始跳级。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国家测绘总局研究所工作,年过八十还精神抖擞,绘制了一百二十多幅作品在北京、武汉等地展出。
三哥黄永磲自学成才,病逝那年才19岁。英年早逝的他,自16岁起,在民立小学当了三年美术教师,虽然没经过专业培训却留下近百张极具天赋的画作,也留下一些绘画书籍,正是在这些书的影响下,兄弟们都爱上了这一行。当年他的许多师生朋友,今天提起他还感叹天妒英才。
四哥黄永碐(原厦门旅游局任统计师,中级职称)现已退休。
P4-10
前言/序言
素有“海上花园”称誉的 厦门四季如春,人文荟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来,尤其是建设经济特区以 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一手 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 设,全市文艺事业生机勃勃 、硕果累累,文学、戏剧、 电影、电视、音乐、舞蹈、 美术、摄影、书法、曲艺及 民间文艺等领域,呈现繁花 似锦、姹紫嫣红的生动局面 ,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家、艺 术家。这些文艺界代表人物 对厦门的文艺事业做出过积 极贡献,产生过积极影响, 为厦门文化建设注入了丰富 的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文化 资源和精神财富。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 的文艺方针政策,传承与发 展厦门市文艺事业,推动厦 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厦门 市文联决定编辑出版《厦门 文学艺术人物系列专辑》, 以音像和图文记录的方式, 生动再现厦门文艺界代表人 物的亮丽风采,总结他们毕 生从事文艺创作的宝贵经验 。 我们希望,这套系列专 辑的出版发行,能让更多的 人近距离、多视角地了解厦 门文艺事业的发展,更亲切 地感受厦门文艺界人物的无 私奉献和辛勤努力。 我们相信,先人匠心独 运的艺术创造将成为后人的 精神资源,前辈攀登的高峰 将成为后辈接力前行的起点 。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 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时代, 而伟大的时代又必然催生伟 大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优秀的 作家、艺术家。一切有理想 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 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追求 德艺双馨,更好地履行“人 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 ,积极投身于高质量的厦门 建设,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我 们这个朝气蓬勃时代的精品 力作。 《厦门文学艺术人物系 列专辑》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