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兽医寄生虫病学》以严重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为核心,在介绍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别介绍我国法定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猪寄生虫病,牛、羊、骆驼寄生虫病,马寄生虫病,禽寄生虫病,犬、猫寄生虫病,兔寄生虫病,以及家蚕和蜂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等内容,以期为读者全面认识和了解兽医寄生虫病提供帮助。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 1
**节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分类 1
第二节 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2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危害 3
第四节 寄生虫病的免疫 9
第五节 寄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分类 19
第二章 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 36
**节 寄生虫病诊断技术 36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控技术 52
第三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55
**节 弓形虫病 55
第二节 利什曼原虫病 64
第三节 日本血吸虫病 68
第四节 片形吸虫病 74
第五节 华支睾吸虫病 79
第六节 猪囊尾蚴病 84
第七节 棘球蚴病 88
第八节 旋毛虫病 93
第四章 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 99
**节 伊氏锥虫病 99
第二节 新孢子虫病 103
第三节 隐孢子虫病 107
第四节 贾第虫病 112
第五节 肉孢子虫病 114
第六节 芽囊原虫感染 119
第七节 细颈囊尾蚴病 120
第八节 类圆线虫病 122
第九节 毛尾线虫病 126
第十节 螨病 129
第十一节 蜱侵袭 141
第十二节 虱侵袭 149
第十三节 蚤侵袭 152
第十四节 双翅目昆虫侵袭 153
第五章 猪寄生虫病 158
**节 猪球虫病 158
第二节 猪小袋纤毛虫病 160
第三节 猪姜片吸虫病 161
第四节 猪伪裸头绦虫病 162
第五节 猪消化道线虫病 163
第六节 猪肺线虫病 168
第七节 猪肾虫病 170
第八节 猪棘头虫病 172
第六章 牛、羊、骆驼寄生虫病 174
**节 牛、羊巴贝斯虫病 174
第二节 牛、羊泰勒虫病 178
第三节 牛、羊球虫病 183
第四节 牛毛滴虫病 188
第五节 牛、羊吸虫病 190
第六节 牛、羊绦虫病 195
第七节 脑多头蚴病 198
第八节 牛囊尾蚴病 200
第九节 羊囊尾蚴病 201
第十节 斯氏多头蚴病 202
第十一节 消化道线虫病 202
第十二节 牛、羊肺线虫病 213
第十三节 牛吸吮线虫病 214
第十四节 牛丝虫病 215
第十五节 牛皮蝇蛆病 217
第十六节 羊狂蝇蛆病 219
第十七节 骆驼网尾线虫病 221
第十八节 骆驼副柔线虫病 221
第十九节 骆驼喉蝇蛆病 222
第七章 马寄生虫病 224
**节 驽巴贝斯虫病 224
第二节 马泰勒虫病 227
第三节 马媾疫 228
第四节 马球虫病 230
第五节 马绦虫病 230
第六节 马消化道线虫病 232
第七节 马网尾线虫病 237
第八节 丝虫病 238
第九节 马胃蝇蛆病 241
第八章 禽寄生虫病 245
**节 组织滴虫病 245
第二节 住白细胞虫病 246
第三节 鸡球虫病 248
第四节 鸭球虫病 255
第五节 鹅球虫病 257
第六节 前殖吸虫病 259
第七节 后睾吸虫病 261
第八节 棘口吸虫病 262
第九节 赖利绦虫病 264
第十节 戴文绦虫病 265
第十一节 剑带绦虫病 266
第十二节 皱褶绦虫病 267
第十三节 膜壳绦虫病 268
第十四节 消化道线虫病 268
第十五节 禽比翼线虫病 272
第十六节 禽棘头虫病 274
第九章 犬、猫寄生虫病 276
**节 犬巴贝斯虫病 276
第二节 犬、猫球虫病 278
第三节 猫毛滴虫病 280
第四节 犬、猫并殖吸虫病 282
第五节 犬复孔绦虫病 284
第六节 孟氏迭宫绦虫病 285
第七节 犬、猫蛔虫病 287
第八节 犬、猫钩虫病 289
第九节 犬恶丝虫病 290
第十章 兔寄生虫病 293
**节 兔球虫病 293
第二节 兔豆状囊尾蚴病 296
第三节 兔连续多头蚴病 297
第四节 兔钉尾线虫病 297
第五节 兔脑原虫病 298
第十一章家蚕寄生虫病 300
**节 蝇蛆病 300
第二节 蒲螨病 301
第十二章蜂寄生虫病 304
**节 孢子虫病 304
第二节 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 306
第三节 蜂螨病 307
主要参考文献 309
试读
**章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
**节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分类
一、寄生虫学
寄生虫学(parasitology)是以寄生虫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可以分为医学寄生虫学(medical parasitology)和兽医寄生虫学(veterinary parasitology),前者主要研究感染人类的寄生虫,后者以感染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兽医寄生虫病学以寄生虫病(parasiticdisease)为研究重点,以寄生虫形态学、分类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及兽医学的有关内容为基础,主要研究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症状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药理学、免疫学和预防控制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寄生(parasitism)或寄生生活是自然界许多种生物所釆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类型。在这一关系中,包括寄生物(parasite)和宿主(host)两个方面。寄生物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宿主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根据学科的分工,将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根据传统分类,寄生虫包括原虫(protozoan)(原生动物)、吸虫(trematode)(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緣虫(cestode)(扁形动物门緣虫纲)、线虫(nematode)(线形动物门)、棘头虫(acanthocephalan)(棘头动物门棘头虫纲)和节肢动物(arthropod)(节肢动物门蜘蛛纲、昆虫纲)等。吸虫、绦虫、线虫和棘头虫又统称为蠕虫(helminth)。寄生虫的命名遵从动植物命名规则,即双名制命名法。
二、寄生虫病
感染动物的寄生虫有900多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Health,WOAH)编制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通报疫病、感染和侵袭名录”(Diseases,Infections and Infestations Listed by WOAH)(2023年版)列入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寄生虫病30种,WOAH还高度关注非通报重要寄生虫病4种。我国农业农村部2022年6月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修订版)列入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寄生虫病共计31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至少有65种。我国农业农村部2022年6月对原来由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和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进行了修订,列入人畜共患寄生虫病8种。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治规划(2022—2030年)》,列入《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的8种寄生虫病全部列为实施防治防范的主要畜间人兽共患病。本章所指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即列入《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的寄生虫病,并将其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三、寄生虫分类
寄生虫的传统分类主要以虫体形态特征为依据。2012年,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分类与进化委员会(Committee on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rotistologists)领衔发表了新的真核生物分类系统。该系统釆纳了大量真核生物系统发生与进化的基因水平研究成果,提出了以真核生物系统发生为核心的分类体系。该系统弃用了传统的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等分类高级阶元,但保留了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低级阶元。该系统将真核生物归类为变形虫类(amoebozoa),后鞭毛类(opisthokonta),食槽沟类(excavata),有孔类、囊泡类和不等鞭毛类(SAR),泛植物类(archaeplastida)5个超级分类阶元及一些分类地位未定种。根据这一分类系统,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和蜘蛛昆虫隶属于后鞭毛类下的泛动物(holozoa)—级分类单元、后生动物(metazoan)二级分类单元、动物类(animalia)三级分类单元。而原虫则分属于SAR、excavata和amoebozoa。与此相对应,原来的名词原生动物(protozoan)失去了分类意义,而变成普通名词,取而代之的是原生生物(protist),它指细胞不分化为组织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目前,在教科书和相关文献中,protozoan和protist均有使用,后者使用的频率在不断增加。也有人把原生动物定义为原生生物的一个亚群。这一定义在传统与现代知识的衔接上具有意义,但分类体系并不支持这一定义。这一新的分类系统反映的主要是物种间的种系发生关系。然而,从疾病的角度考虑,以形态特征为核心的传统分类体系依然有其特有的价值。
第二节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
一、寄生虫类型
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同的寄生虫与宿主相互适应程度不同,所处的特定生态环境各有差别,因此寄生虫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内寄生虫(endoparasite)寄生于宿主的内部器官。宿主各个系统均有虫体寄生,其中以消化系统虫体*多。绝大多数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和原虫均为内寄生虫。
2.外寄生虫(ectoparasite)寄生于宿主的体表和皮肤内。蜱、螨和昆虫是主要的外寄生虫。
3.单宿主寄生虫(monoxenous parasite)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只寄生于一种特定的宿主。例如,马尖尾线虫只寄生于马属动物,鸡球虫只寄生于鸡等。
4.多宿主寄生虫(heteroxenous parasite)也称泛宿主寄生虫(euryxenous parasite),寄生于多种宿主。例如,肝片吸虫既可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等多种反刍动物,也可寄生于猪、马、犬、猫和人等。
5.固须性寄生虫(obligate parasite)生活史中必须有一个阶段进行寄生。很多固须性寄生虫生活史中具有在外界环境中的自由生活阶段,以虫卵或包囊形式存在,如多数吸虫、绦虫和线虫。
6.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可以寄生也可以不寄生。例如,绿蝇、丽蝇、金蝇等的幼虫,即伤口蛆,可以生活在活体动物的伤口中,也可以生活于动物的尸体上。生活在活体动物伤口中为寄生,生活于尸体上为非寄生。例如,一些阿米巴原虫可以自由生活,也可以感染人,并造成严重后果。
7.暂时性寄生虫(temporary parasite)只在宿主体表短暂寄生。例如,蚊子吸食宿主血液时为寄生,离开宿主后为自由生活。
8.定期寄生虫(intermittent parasite)只在生活史的某个时期寄生。例如,马胃蝇成虫为自由生活。成虫产卵于马被毛上。幼虫寄生于马胃内。成熟幼虫随马粪排出,在土壤中化蛹,再羽化为成虫。其幼虫寄生时间长,从宿主获取并储备营养,成虫寿命甚短,不摄食,与蚊子等暂时性寄生虫有明显不同。
9.永久性寄生虫(permanent parasite)终生不离开宿主。例如,旋毛虫幼虫寄生于宿主肌肉内。肌肉幼虫被另一个宿主食入后,在宿主肠道发育为成虫,直接产幼虫,幼虫随血液循环进入横纹肌,形成肌肉幼虫。如此反复,从无间隔。
10.意外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或incidental parasite)寄生虫进入一个与正常宿主完全不同的宿主体内时,称为意外寄生虫。意外寄生虫在错误宿主体内一般不能发育生存,但可以严重致病。例如,广州管圆线虫和异尖线虫感染人类后,虫体一般不能生存,但可以引起人类广州管圆线虫病和异尖线虫病。
二、宿主类型
多数寄生虫发育过程复杂。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及蜘蛛、昆虫等均有成虫和幼虫之分。成虫一般指性成熟阶段的虫体,可以产生虫卵或幼虫。幼虫则指性成熟之前的虫体。原虫个体小,难以区分成虫和幼虫,但具有有性繁殖阶段和无性繁殖阶段。虫体的成虫和幼虫或有性繁殖阶段和无性繁殖阶段的虫体可以分别寄生于不同的宿主,有的甚至需要3个宿主。
1.终末宿主(finalhost或definitive host)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虫体寄生的宿主。例如,肝片吸虫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胆管,产生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出幼虫,幼虫侵入淡水螺,在螺的体内发育成为尾蝴。尾蝴从螺体释出,在水草上形成囊蝴。牛羊等食入囊蝴而感染。因此牛、羊等是肝片吸虫的终末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寄生的宿主。如上所述,肝片吸虫的
幼虫在淡水螺体内发育,淡水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有些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2个中间宿主。按寄生的先后顺序,先寄生的称为**中间宿主,后寄生的称为第二中间宿主。例如,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和犬、猫、猪等动物的胆管,产生虫卵随粪便排出至外界环境。虫卵孵出幼虫侵入某些螺的体内,发育形成尾蝴。尾蝴自螺体释出,进入某些鱼类的体内,成为囊蝴。终末宿主因吃鱼而遭受感染。螺是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鱼是第二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也称补充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多宿主寄生虫可以感染多种动物,那些不是主要研究对象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例如,肝片吸虫可寄生于牛、羊和多种野生反刍动物。从牛、羊肝片吸虫病防控的角度看,野生反刍动物起到了在自然界保存虫体的作用,是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来源。因此,被称为肝片吸虫的保虫宿主。又如,日本血吸虫(日本分体吸虫)可寄生于人和牛。从医学寄生虫学角度看,耕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保虫宿主一词是相对观念,并不反映寄生虫宿主关系的实质。
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或transport host)也称为贮藏宿主。寄生虫的幼虫转入一个并非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体内,不在动物体内发育,但保持着对终末宿主的感染力。这种动物被称为转续宿主。例如,寄生于禽类的气管比翼线虫的感染性虫卵可以直接感染禽类,也可以被蚯蚓、昆虫或软体动物吞食,并在蚯蚓等体内存活。禽类啄食蚯蚓、昆虫或软体动物后同样可以遭受感染。蚯蚓等称为转续宿主。
5.意外宿主(accidental host或incidental host)寄生虫进入一个与正常宿主完全不同的宿主体内,不能发育生存,但可以严重致病。该宿主称为意外宿主。例如,广州管圆线虫和异尖线虫感染人类后一般不能生存,但引起的人类广州管圆线虫病和异尖线虫病危害严重。也有学者称这种情况为通过寄生现象。
6.带虫者(carrier)体内含有寄生虫但不表现临床症状的宿主。这种情况往往出现于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之时。宿主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的免疫力,但也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感染。这种现象称为带虫现象。带虫者体内虫体可以排出体外,是重要的寄生虫感染来源,在寄生虫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7.媒介(vector)在脊椎动物间传播寄生虫的低等动物,常指传播血液原虫的吸血节肢动物。机械性媒介(mechanical vector)指那些在虫体生活史中非必需的媒介,去除这些媒介,寄生虫可以正常完成生活史。生物媒介(biologic vector)指那些在寄生虫生活史中必需的媒介,去除这些媒介,寄生虫无法完成生活史。例如,虻及吸血蝇类吸血时可以在动物间传播伊氏锥虫。伊氏锥虫在虻等体内不进行任何发育,生存时间也较短暂。虻为伊氏锥虫的机械性媒介。蜱在牛之间传播巴贝斯虫。巴贝斯虫在蜱体内进行有性繁殖。蜱为巴贝斯虫的生物媒介。媒介是为了方便而使用的名词,并不完全反映寄生虫与宿主关系的实质。
第三节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与危害
一、寄生虫病的感染来源与感染途径
(一)寄生虫病的感染来源
寄生虫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终末宿主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