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详实史料论述了杨昌济的早期思想形成过程和个人经历、回国后投身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投身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行动等,系统讲述了杨昌济在现代新儒学、西方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术地位、学术成就,对读者研习杨昌济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两世联姻,理学传家
第一节 理学经世派的胜利
第二节 迁居板仓得新感化
第三节 向曾贤的君子之泽
第四节 青年杨昌济的苦学
第二章 南学会的积极会友
第一节 变法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与谭嗣同的对话
第三节 南学会命题作文
第三章 宏文学院的留学生活
第一节 初识嘉纳治五
第二节 宏文学院的规制和学潮
第三节 《游学译编》的刊文
第四章 留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第一节 免试入学还是考试入学?
第二节 对军国主义倾向的警惕
第三节 关注学校和教育方式多样性
第五章 留学英国阿伯丁大学
第一节 三年读书的成绩单
第二节 名师出高徒
第三节 替辛亥烈士善后,为辛亥革命欢呼
第六章 执教长沙的最大成就
第一节 公认的新民学会精神导师
第二节 高明的教育手段(上)
第三节 高明的教育手段(下)
第七章 出任北京大学教授
第一节 始终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
第二节 北大第一位专任伦理学教授
第三节 为学生赴法勤工俭学而操劳
第八章 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奠基者
第一节 始终不离儒家根本
第二节 明确提出创建新学派
第三节 创建新学派的方法
第九章 王船山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第一节 对船山哲学思想的学习和运用
第二节 对船山伦理思想的学习和运用
第三节 积极支持船山学社的活动
第十章 注重改良社会物质生活的经世思想家
第一节 理财是一家急务
第二节 《治生篇》:论“生之众,食之寡”
第三节 关注改良社会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十一章 以圣贤豪杰为期向的《修身讲义》
第一节 《修身讲义》的特色
第二节 立志为圣贤豪杰
第三节 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
第四节 注意将哲学理论与伦理学理论相结合
第十二章 学界论杨氏传播西方伦理学的贡献
第一节 伦理学专著的译介对学科创建的贡献
第二节 现代伦理学教育的开拓及伦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第三节 对伦理学重要问题的探讨
第十三章 传播西方哲学的贡献
第一节 国内最早全面介绍西方哲学流派的译著
第二节 《哲学上各种理论之略述》的特点(一)
第三节 《哲学上各种理论之略述》的特点(二)
第十四章 传播西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第一节 全面系统介绍西方教育理论
第二节 较早全面论述智、德、体、美、劳五育
第三节 既有借鉴又有独创的《心理学讲义》
第十五章 杨昌济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思想的影响
杨昌济集外文
南学会问答
书信
修身讲义
杨昌济粹语
人不闻道,是谓虚生——哲学粹语
凡大纲节目处,当崭然自立——修身粹语
教育者神圣之天职——教育粹语
杨昌济年谱
试读
第一节 理学经世派的胜利
杨昌济诞生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1864)之后的第七年。天京陷落这一事件,标志着以唐鉴(1778—1861)为领袖的近代理学经世派在政治上的胜利,也标志着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
唐鉴,字栗生,号镜海,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父唐仲冕(1753—1827),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唐鉴嘉庆十二年(1807)举于乡,十四年(1809)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九年(1814)充会试同考官,在北京供职,日与戚人镜、贺长龄、陈鸿、贺熙龄等以理学相切磋,以经济相劝勉。谓畿辅水利久废不举,国家生财之道莫此为善,因采择古书,并查访直隶河流湖泊,著成《畿辅水利》。嘉庆二十三年(1818),授浙江道监察御史。道光元年(1821),道光帝即位,诏中外大臣各举所知,诸城刘镮之推荐唐鉴出任广西平乐府知府,设五原学舍教瑶民读书。道光十三年(1833),升任安徽宁池太广德道兵备道。十四年(1834),调任江宁十府粮储道。十八年(1838)奉旨补授浙江布政使。途次,调补江宁布政使。总督陶澍寝疾,代行院事。
道光二十年(1840)四月,内转太常寺卿,入都供职。太常寺卿虽位于九卿之列,实为闲曹冷职,但唐氏兢兢于职守。二十三年(1843)开始著《国朝学案小识》,二十五年(1845)书成。全书十五卷,仿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之例,将清代讲学诸儒分立《传道学案》《翼道学案》《守道学案》《经学学案》《心宗学案》等五个学案。全书大旨扶持程朱理学,谓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即非正学。对墨守程朱理学的陆陇其(稼书)等人推崇备至,辨王阳明心学“阳儒阴释”之非。
曾国藩说:“唐镜海先生德望为京城第一。”尽管唐鉴在北京居住简朴,官位也不是很显赫,但他身边却聚集着一批热衷理学的士大夫。对此曾氏有描述:“唐先生之内召为太常卿也,以道光庚子僦屋于内城之西南,分听(厅)事四之一为读书之室,袤得周尺之步,广半步耳。自国藩之修候,或月一至,或再三至,未尝不见先生手一编,危坐其中。它人见者亦然。”时倭仁、曾国藩、吴廷栋、窦垿、何桂珍、吕贤基、邵懿辰、陈源兖等皆从唐鉴考问学业,陋室危坐,精思力践。陈康祺在《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比较准确地评价了唐氏在晚清理学史上的地位:“乾嘉以来,朝士崇尚汉学,承学之士,翕然从风,几若百川之朝东瀛,三军之随大纛。公独潜研性道,被服洛闽,力践精思,与世殊轨,亦豪杰之士矣。”往下,简要介绍这个理学集团成员的情况:
乌齐格里·倭仁(1804—1871),字艮峰,号艮斋。蒙古正红旗人,河南开封驻防。道光九年(1829)进士。他早年官京师时主要的社交圈子是河南同乡,如李棠阶、王轸、吴佩斋、王检心、王涤心等。道光十三年(1833),成立“正学会”,究心王(阳明)学,定期会课,将每天的言行以及所思所想写成“日录”,然后互相批阅,互相规劝。他们的修养心身的功夫主要从体验内心着手,追求一种神秘主义的精神境界。道光二十年(1840)唐鉴再官京城,倭仁与同年好友窦垿拜访了唐鉴这位学界前辈。倭仁将其“日录”送给唐氏批阅,并请教为学之道,唐鉴明确地告诉他:“学以居敬穷理为宗,此外皆邪径也。”“居敬穷理”是中国宋代程朱学派所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居敬”语出《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穷理”语见《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程朱理学家认为所谓“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谓“穷理”,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亦即致知明理。这样,就要求学者认真读书而不要耽于内心体验。此后,倭仁笃守程朱的“主敬”修养方法,以“居敬涵养其本源”,然后通过格物穷究事物之理,并且将“居敬存心”“穷理致知”列入其所辑的专讲为学之方的《为学大指》中。曾国藩在日记中曾记述唐鉴对倭仁的评价:“用功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通过与唐鉴的问学切磋,同时还与其他理学道友如吴廷栋等的交往,倭仁在程朱与陆王之间进行比较,最终转向程朱理学,成为晚清著名的理学家和权臣。例如,他在1862年一年三迁,从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至文渊阁大学士,并当上幼帝同治的师傅,掌管翰林院,一跃而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理论权威。杨昌济很重视倭仁对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5年3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从周印昆处借来曾文正手书日记,共四十本。“观文正之所以自克者,如多言、好名、忿怒等,余幸无之。……观倭艮峰(仁)所批,可见其用功笃实,过于文正,宜其为文正所敬惮也。文正日记有一节纯用楷书,盖慕效艮峰之所为也。”P2-5
前言/序言
重新认识杨昌济——我为 什么要写《杨昌济评传》? 本人从1979年起从事杨 昌济研究,至今已44年。先 后编过三种杨昌济的著作集 :《杨昌济文集》(湖南教 育出版社1981年版),《 杨昌济集》(一、二,“湖 湘文库本”,湖南教育出版 社2008年版),《杨昌济 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年版);两本杨昌济 传记:《杨昌济的生平及思 想》(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板仓杨·杨 昌济》(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在《杨昌济的生平及思 想》一书中我提出杨昌济是 新民学会精神导师的命题, 这一说法已经为学术界所接 受。但是这一论断只突出了 杨昌济作为毛泽东等人老师 的身份,而没有凸显其作为 著名学者的一面。正如有的 学者所指出的:“杨昌济是 以毛泽东的老师知名于世的 ,他作为一名学者的身份则 因此被忽视了。他在哲学、 伦理学和教育学上有很深的 造诣,这些方面的成就足以 使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 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他的伦 理学在当时影响极大,对在 其门下求学的毛泽东、蔡和 森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 本人因此成为当时人们公认 的伦理学家。”① 2021年是杨昌济诞辰150 周年,我先后参加了三次纪 念活动,很受启发。第一次 是2021年4月25日长沙县开 慧镇镇政府与汉硕板仓书院 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 板仓教育文化节暨纪念杨昌 济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 汉硕板仓书院为了纪念杨昌 济诞辰150周年,编了一本 《一代宗师——全面解读杨 昌济先生》,辑录了杨氏逝 世以来论述他的人品和思想 的几十篇文章。有的文章对 杨昌济的评价很高,富有启 发性。例如文武几的《民国 第一人:毛泽东的老师杨昌 济》中说:“杨昌济是一个 在中国近代史上被严重忽视 的人物!杨昌济对于中国近 代史影响至深!杨昌济是毛 泽东的启蒙先师,毛泽东等 重要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 无不深受杨昌济的思想影响 。”第二次是2021年11月12 日“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纪 念杨昌济先生诞辰150周年 故事大赛暨杨昌济先生教育 思想研讨会”,这个会的主 题词是:“欲栽大木柱长天 :没有杨昌济,就没有(青 年)毛泽东。”20世纪80年 代,岳麓书院正在恢复建设 之中,笔者因为研究杨昌济 ,与书院发生了比较密切的 联系。当时书院在恢复建设 各种设施的同时,布置了一 个岳麓书院历史展览馆。为 了表彰历史上那些著名山长 和学生对书院发展的贡献, 主持者选择他们中最著名的 几位雕塑了他们的胸像,并 置于显著位置展出,其中就 包括杨昌济。可是这一措施 却遭到湖南大学个别老师的 反对:“杨昌济不就是毛泽 东的老师吗?没有毛泽东的 名声,哪有他的地位?”事 后,这位主持者将这位老师 的话转告给我。我当即庄重 地回答说:“不是杨昌济沾 了毛泽东的光,恰恰相反, 而是青年毛泽东受惠于杨昌 济。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 可以说:没有杨昌济,就没 有青年毛泽东。”诺贝尔摇 篮教育集团将我这句话作为 主题词,表明我的这一说法 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第三次 是2021年12月31日在岳麓 书院举办的第三届“湘学与 现代中国论坛”。来自清华 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 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 学、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的二 十余位知名学者,采用线下 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围绕“ 杨昌济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 代价值”这一核心议题展开 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杨昌济先生沟通了古代书院 教育与现代大学教育,沟通 了中国传统伦理学与西方伦 理学,沟通了古代湖湘文化 与近现代湖湘文化,是中国 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对 杨昌济思想的研究与评价有 待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他 的历史贡献有必要重新认识 。 通过参加这些纪念活动 ,我重新思考关于杨昌济的 评价问题。我认为,“新民 学会精神导师”这个定位并 没有错,但是如果将杨昌济 仅仅当作一个普通老师,则 是不够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所传之道,不一定是自 己发明的道;所授之业,也 不一定是自己所创造的业。 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没有杨 昌济,就没有青年毛泽东” ,就必须认识到杨昌济不是 一般的教书匠,而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一位能够与时 俱进的思想家。对于这一点 ,我们只要认真研究一下新 文化运动开始之前,湖南的 思想舆论环境和杨昌济的主 要思想观点就可以看得十分 清楚。 众所周知,1915年9月15 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出版,是新文化运动开始 的标志。此时的湖南,发生 了什么与此相关的事件呢? 刘泱泱主编的《湖南通史· 近代卷》说:“当时湖南有 一批人,如刘人熙、贝允昕 、张秋尘、龙兼公、李抱一 、张平子等,于《新青年》 创刊的同年同月,创办湖南 《大公报》。”该报创刊宣 言称:本报“唯知以维护共 和,巩固国家为职志”。《 大公报》是湖南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该书又说:湖 南人士反对封建主义文化思 想的活动,在《新青年》创 刊前即已在进行。1914年 初,黎锦熙、杨昌济、徐特 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