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短暂而求索的一生,以及他简洁而尖锐的创作风格。他的短篇小说描绘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真实场景,揭露了沙皇专制下的社会压迫及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其小说《苦恼》《第六病室》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酷。他还是现代戏剧的开拓者,其剧作《海鸥》《樱桃园》等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的先河。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平与创作
一、出生与家庭(1860)
二、幼年、童年与少年时代(1860—1876)
三、独居乡里(1876—1879)
四、创作初期(1880—1886)
1. 大学期间
(1)初入文坛的“安东沙·契洪特”
(2)尼古拉·列依金的教诲与简洁文风的形成
2. 走向社会 结识良师益友
(1)契诃夫与苏沃林
(2)契诃夫与格利戈罗维奇
五、创作中期(1887—1892)
1. 思想上的苦行者 文坛上的新星
(1)人与自然的思考——《草原》
(2)心灵之约:契诃夫与柴可夫斯基
(3)精神世界的痛苦
2. 萨哈林岛之行
3. 欧洲之旅
4. 乡间别墅小住
六、创作高峰期(1892—1903)
1. 移居梅里霍沃庄园
(1)热衷于公益事业
(2)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批判精神的创作
(3)契诃夫与米齐诺娃的初恋
(4)契诃夫与托尔斯泰的忘年之交
(5)民主精神与正义之举
2. 迁居雅尔塔
(1)契诃夫与克尼碧尔的爱情与婚姻
(2)晚期的创作高潮
七、最后的岁月,人生谢幕(1903—1904)
第二部分 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
一、小说
1. 创作思想与批判意识
2. 创作手法及艺术特色
(1)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日常生活描写
(2)融讽刺、幽默、夸张和忧郁为一体的喜剧性表达
3. 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抒情心理
(2)含蓄、冷峻的叙述
(3)简洁与朴素的写作风格
(4)暗藏忧郁的叙事艺术
(5)触及时代话题的写实风格
二、戏剧
1. 戏剧创作与艺术成就
2. 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
(1)戏剧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
(2)戏剧蕴含的喜剧精神和忧郁情怀
(3)淡化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的“非戏剧化”倾向
(4)制造人与自然的戏剧冲突,营造舞台抒情氛围
(5)潜台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6)戏剧题材的现实性与戏剧风格的浪漫性
(7)运用象征手法,阐释戏剧作品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 契诃夫作品在中国
一、清末民初时期
二、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
1. 主要小说作品
2. 戏剧作品及文学评论
3. 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第四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苦恼》
1. 时代背景
2. 故事梗概
3. 赏析
《第六病室》
1. 时代背景
2. 故事梗概
3. 赏析
《樱桃园》
1. 时代背景
2. 故事梗概
3. 赏析
附录 契诃夫生平及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
一、出生与家庭(1860)
1860年俄历1月17日(公历1月29日),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出生在俄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市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杂货店店主,家中有母亲和兄弟姐妹,他在兄妹中排行第三。他有两个哥哥:大哥亚历山大·契诃夫、二哥尼古拉·契诃夫;两个弟弟:四弟伊凡·契诃夫、六弟米哈伊尔·契诃夫;一个妹妹:玛丽亚·巴甫洛夫娜·契诃娃。他与二哥尼古拉和妹妹玛丽亚感情深厚,可惜尼古拉英年早逝。契诃夫的家信大多是写给妹妹玛丽亚的。
契诃夫的祖父和父亲曾是农奴。祖父叶果罗夫·契诃夫勤劳且有智慧,在自己从属的地主家的糖厂做工,后来当上了经理。几年下来,他积攒了一些钱,于1841年为全家赎了身。父亲帕维尔·叶果罗维奇·契诃夫17岁时就在塔甘罗格一家商店做工,后来在塔甘罗格市开个杂货店,出售茶叶、砂糖、肥皂等小商品。父亲对艺术很敏感,热爱音乐,会拉小提琴。在经营杂货店之余,积极参与镇上的一些事务,致力于教堂唱诗班活动。
母亲叶夫根尼娅是一个服装商人的女儿,她对东正教十分虔诚甚至于狂热。母亲的信仰深深地影响着契诃夫,使之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幼年、童年与少年时代(1860—1876)
契诃夫的童年时代并不美好。一方面,父亲经营的商店生意不好,以致家庭生活很艰难。另一方面,父亲脾气暴躁,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厉,经常无缘由地打骂,父亲总是逼他们在学习之余去杂货店站柜台、当伙计,甚至逼着他们兄弟几个进教堂唱诗班唱歌。父亲上教堂做礼拜,以自己的孩子在教堂里唱圣歌为有脸面。这让小安东感觉失去了童年的自由。每当他站在教堂里唱歌,看到父亲得意的样子,他就有种说不出的屈辱。在家庭中,父亲也非常专制和粗暴,有时竟为菜做得略咸而大发雷霆,经常大骂母亲,这令幼小的他内心非常恐惧。童年的生活烙印刻在他的灵魂深处,这些童年体验被他日后写进了小说。如中篇小说《三年》(1895)中,小说主人公拉普节夫对妻子说:“他(爸爸)老是拿一根柳条抽我,拉我耳朵,打我脑袋……晨礼拜和早弥撒,我们非参加不可。我们遇到牧师或僧侣,就得吻他们的手;在家里,我们也得唱赞美歌……我刚满8岁,就给我带到货栈去。我像学徒那样打工。”
契诃夫的母亲很慈祥,她经常给儿女们讲故事,讲的是她和她的父亲在整个俄国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影响着小安东,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尽管他对父亲的家庭独裁不满,但他非常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契诃夫在晚年时常说:“我们的天赋来自父亲,但我们的灵魂来自母亲。”
塔甘罗格城里居住着一些希腊人,他们大都是商人,很会做生意,当地人很羡慕他们。他们建造自己的教堂,并在教堂里开设了一所五年制小学。1867年,小安东7岁了,在父亲的主张下,他和哥哥尼古拉进入这所希腊语小学读书。他们的主课老师是希腊人伍奇纳及其助手斯皮鲁。他们没有教材也没有教学计划,只会体罚学生。一年下来,小安东和哥哥尼古拉没有学到任何希腊文知识,却被剥夺了快乐。
第二年,父亲把他们转到塔甘罗格市的一所俄语学校。在这里,兄弟俩学习了一年的预留班课程,1869年,他们才正式上一年级。
19世纪初,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非常注重国民教育。1802年,国民教育部制定了教育分级制度,并对学校实行八年一贯制。契诃夫却在这里学习了10年,1869年入学,1879年才毕业。这是因为他的父亲总是让他站柜台、去唱诗班,他的学习时间不够,所以三年级和五年级的课程,他重复念了两年。
P3-5
前言/序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1904)是19世纪 俄国杰出的小说家和剧作家 ,是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 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是具 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批判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作为小 说家,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 、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被 誉为“俄罗斯的莫泊桑”;作 为剧作家,他被誉为“俄罗 斯心理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 人”,被公认为20世纪现代 戏剧的开拓者。 契诃夫出生在俄罗斯托 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市 的一个商人家庭,逝世于德 国的温泉疗养地黑森林的巴 登维勒,年仅44岁。他在这 短暂的一生里创作出了大量 的短篇小说,在创作后期又 转向了戏剧写作。他坚持现 实主义文学传统,经常深入 民众中间,甚至只身前往沙 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 的所在地——萨哈林岛(库 页岛),在那里体验底层人 们的真实生活。独立思考的 精神和直面现实的笔触,严 谨的创作态度和坚定的创作 立场,使其作品处处体现着 平民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思 想。他讲述着俄国人民的日 常生活,塑造着具有典型性 格的小人物;反映着当时俄 国的社会现状,揭露着沙皇 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 削;讽刺着庸俗、腐朽的市 侩习气;同情着被侮辱、被 损害的“小人物”。 契诃夫的创作大致分为 三个时期: 创作初期(1880—1886 ):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浓 重阴郁和伤感情调的,揭露 和嘲笑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 民奴性心理,代表作有《一 个文官的死》《变色龙》《 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另 一类是反映下层人民痛苦生 活与悲惨命运的,代表作有 《苦恼》《万卡》等。这期 间,他的文学创作风格是简 洁和幽默的。 创作中期(1887—1892 ):契诃夫的思想和创作走 向成熟,他的视野更加宽泛 ,他创作的主题与题材有了 新的变化。他关注的是人和 自然的关系和命运,以及觉 醒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如中篇小说《草原》《第六 病室》等。这期间,他作品 中幽默的成分减少,悲喜成 分增多,作品风格变得严肃 而深沉。 创作高峰期(1892— 1903):契诃夫被时代的 进步气息感染,其创作处于 全盛期,创作的题材范围更 加广泛,作品的艺术风格更 加精湛,对现实主义的批判 更加深刻。如《套中人》中 的别里科夫,他是旧制度的 卫道者,是新事物反对者的 典型;《姚内奇》中的姚内 奇,庸俗琐屑的生活环境使 他从一个有朝气的知识分子 堕落为无理想的、对平庸生 活心满意足的资产阶级俗物 。他在《农民》中反映了十 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极度 贫困的生活现状,表现了他 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心同情 ;他的《在峡谷里》描写了 资本主义在俄国农村的发展 ,再现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 代摆脱了农奴制的人民仍旧 生活在阴沉、黯淡中。他在 《新娘》中写出了对新生活 的呼唤和向往,在《海鸥》 《樱桃园》中写出了对美好 未来的期盼,尽管处于困惑 的世纪之交,但人们对新生 活的到来坚信不疑。 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言简意赅、风格独特、艺术 精湛,颇具抒情心理。他主 张并推崇“长事短叙”,认为 “越是严密,越是紧凑,就 越富于表现力,越鲜明”。 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 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展 现得淋漓尽致。他善于从日 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 的人和事,截取片段而又平 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凭借独 特的艺术视角对人物的语言 和行动进行精巧设计,对社 会生活的环境进行轻巧描绘 。他的字里行间总是为读者 留出独立思索的空间,他的 文字总是耐人寻味。他以幽 默的手法设计故事情节,以 高超的艺术语境塑造和刻画 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典型人 物形象,其代表作《变色龙 》《套中人》堪称俄国文学 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 。 契诃夫的作品具有浓郁 的抒情意味,无论是在场景 、情节及人物语言的设计上 ,还是在顾盼神飞、举手投 足间,无不抒发着他对丑恶 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 向往。他把褒扬和贬抑、欢 悦和痛苦倾情融合在作品的 人物形象之中。 契诃夫的戏剧不追求离 奇曲折的情节,讲述的看似 是一些貌似平凡琐碎的故事 ,实则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 、令人难以忘怀的或是抒情 味极浓的艺术氛围。其代表 作《伊凡诺夫》《海鸥》《 万尼亚舅舅》《三姐妹》《 樱桃园》皆享誉后世。剧中 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 气息,反映了俄国大革命前 夕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苦闷和追求,具有深刻 的现实性,极具象征意义。 20世纪初,他的小说《 黑衣教士》《第六病室》等 作品被译介在中国出版,他 的剧本《海鸥》《万尼亚舅 舅》《三姐妹》《樱桃园》 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 文在中国广泛传播,他的剧 本《蠢货》《求婚》《纪念 日》曾在延安演出。瞿秋白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 金都对契诃夫及其作品有过 论述。 在世界文坛上,契诃夫 是一位罕见的艺术家,无论 是小说还是剧本,其艺术成 就举世公认。列夫·托尔斯 泰说,他的小说“创作了新 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