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金匮要略》妇人病辨治研究》系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划教材之一,《《金匮要略》妇人病辨治研究》分为五章,**章以理、法、方、药为主线,对《金匮要略》妇人病的理论进行寻根溯源,系统研究《金匮要略》“妇人三篇”的条文和方药,总结张仲景论述妇人病的病因、治则治法、方药特点和用法;第二章以“病、脉、证、治”为基础,总结《金匮要略》中妇人病的病症特点,探索妇人病的辨治规律;第三章归纳《金匮要略》的“妇人三篇”方药现代应用与药理学研究现状;第四章总结《金匮要略》中“妇人三篇”的学术思想,并探讨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五章举例后世历代医家在张仲景辨治妇人病的理论和方药指导下,对《金匮要略》妇人病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作为研究生教材,《《金匮要略》妇人病辨治研究》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体现了 “连续性、层次性、递增性 ”的特点,将《金匮要略》的“妇人三篇”内容进行升华和提高,旨在培养研究生辨治妇人病的思维模式,提高其辨证思维水平和辨证论治能力。
目录
目录
**章 《金匮要略》妇人病的理法方药研究 1
**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的渊源研究 1
第二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病因研究 11
第三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治则治法研究 18
第四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方药特点和用法研究 26
第二章 《金匮要略》妇人病的辨治规律研究 35
**节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35
第二节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57
第三节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78
第三章 《金匮要略》妇人病方药现代应用与药理机制研究 106
**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方药现代应用 106
第二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方药药理机制研究 128
第三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方药现代研究展望 146
第四章 《金匮要略》妇人病研究思路和方法 169
**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学术思想研究 169
第二节 《金匮要略》妇人病研究方法 188
第五章 历代部分妇科医家对《金匮要略》妇人病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 194
试读
**节《金匮要略》妇人病的渊源研究
一、《金匮要略》妇人病概述
《金匮要略》第二十至二十二篇论述妇人病的证治,是妇产科疾病*次*立成篇的标志。张仲景根据女性生理活动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次将妇人病分为妊娠、产后、杂病三大类别进行论述,突出了三者各自的常见病证和治疗重点。在病证上提到妊娠宿有癥病、产后腹痛、妇人脏躁等30余种病证,在病因上强调妇人病“虚、积冷、结气”三大病因,在病证特点上强调冲任虚寒、甀血内阻、肝脾不和、阴血不足、气郁痰凝等病机,在治疗上倡导温经养血、调和肝脾、安中益气等治法,在用药方法上内外合治,开创了妇人病专病诊治的先河。《金匮要略》妇人病初具中医妇科学雏形,为后世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金匮要略》妇人病的理论渊源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已有妇科学嗣育萌芽。殷周时代的甲骨文记载着关于生育疾病以及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所载21种疾病中,“疾育”即为妇产科疾病,但对具体病症并未详细记载。《史记?楚世家》中的“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是关于剖宫产手术的*早记载。同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此处“带下医”现多认为是妇科医生,这说明当时已经对妇科疾病有了广泛认识。而《周易》中有多处不孕的记载,例如,“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所载“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是关于难产的*早记载。其后《左传?僖公十七年》中“梁嬴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是关于过期妊娠和双胎妊娠的*早记载。《礼记》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对近亲不能结婚有了初步认识,这比达尔文在1858年认识到血缘近亲结婚不利于繁殖后代这一规律要早2000多年。《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详细叙述胎教,影响至今:“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这些丰富的历史记载,无疑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妇科学的深厚底蕴,为后世妇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早、影响*大的一部医书,论及妇产科内容的原文达30多条,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是《金匮要略》妇人病在病名、病机、诊断、立法上的根基,奠定了理论框架,并对仲景妇人病诊疗思维有了深刻的影响。
(一)明妊娠之征
《黄帝内经》多处论及“妊娠”征象,如“二七而天癸至 故有子”“七七,任脉虚 故形坏而无子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阐明在正常情况下女子可以妊娠以及不能妊娠的年龄,并表明如若肾气充足,即使年事已高,仍有妊娠生子的可能。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又论述妊娠时的脉象,如《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腹中论》“何以知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这些妊娠脉象对后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妊娠恶阻的诊治进行了拓展,“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因妊娠早期,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胎气未盛,阴血相对不足,所以阴脉小弱。认为此属恶阻轻症之象,当以桂枝汤调阴阳,和脾胃,平冲逆。如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中所言:“妇人平脉者,言其无病脉也。阴脉小弱,其荣气不足耳。凡感邪而荣气不足者,则必恶寒发热,不妨于食。今无寒热,妨于食,是知妊娠矣。妊娠者,血聚气搏,经水不行,至六十日始凝成胚。斯时也,气血化于下,荣气不足,卫不*行,壅实中焦而不能食,津液少布,其人渴,用桂枝汤益荣和卫。”此与妊娠后胞宫气血旺盛时的“阴搏阳别”“手少阴脉动甚”有别。同时,此阶段又可见口渴、恶心呕吐之症,当属经血不泄,冲脉之气较盛之由,但寸关脉平和,身无寒热,尚无大碍。
实际上,这段话可以理解为《素问?腹中论》中“何以知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的拓展,“身有病”具体而言即为“其人渴,不能食”,而“无邪脉”是“得平脉,阴脉小弱”。正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所言:“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多内热也。一作呕亦通。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已。无寒热者,无邪气也。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
(二)承带下之义
“带下”之名,*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对此处“带下”的认识各代医家观点不一,主要有三:一是指广义带下;二是指狭义带下;三是指带脉以下,即属发病部位,而非疾病。此处理解为广义带下可能更为准确,意指妇科疾病,正如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此“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再如《神农本草经》中所言牡狗阴茎:“味咸,平 除女子带下十二疾。”此处“带下十二疾”中的带下亦属广义,泛指妇科疾病。但实际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对狭义带下同样均有记载。《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此条虽未明言“带下”病名,但其以四个“下”字论述了正常的带下来源以及阴阳不和后可能出现的病理情况,这与带下病极为相似。再如《灵枢?五色》中:“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此处所言“淫”指的是白淫病,王冰补注曰“白淫,谓白物淫衍,如精之状 女子阴器中绵绵而下也。”即为带下之病。同样,《神农本草经》中所言“带下赤白”“带下病”与“崩中”“血闭”“阴蚀”“无子”等病名相互平行*立,并非为妇科病的总称,而是特指某一疾病,但病名尚未有明确定义。
《金匮要略》沿用“带下”之名,承袭“带下”之义,详述“带下”之治,并开创*具特色的妇科外治之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 此皆带下。”此处即为广义“带下”,泛指妇女经带之病。而其成因,张仲景归纳为“虚、积冷、结气”三类,“虚”即体质虚弱,气虚血少,或阴阳不足,抗病能力薄弱,易感邪气;“积冷”为感受寒邪,凝结不散,寒冷甀积,积久则坚;“结气”是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久而气结不通。针对狭义“带下”,张仲景亦有论述,“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前者所言“白物”即是白带,“下白物”即是妇人带下病;后者并未明言“带下”一词,但其义明了。张仲景将“带下”分为湿热、寒湿两种,皆因湿邪为患,此与广义“带下”之因略有不同。论其给药方式,方后所注:“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棉裹内之,自然温”,说明两方皆为外治用药,纳于阴中,开创妇科外治法之先河。其所用剂型,即现代所言“栓剂”,可谓世界上*早的栓剂运用,与西医学靶向给药方式有异*同工之妙,取效快捷,方便实用。
(三)究闭经之因
《黄帝内经》中将女子闭经称为“不月”,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闭经的病因、病机,并列专方以治。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道明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女性月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 微涩为不月。”提示肾虚血甀可能是闭经的病机之一。《灵枢?五色》言:“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亦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日。”此处“面王”即鼻准,现多指脾胃,提示脾胃病变对闭经的影响。《素问?阴阳别论》中的“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女子不月”,明确指出心脾失调,隐情不发,所虑不遂可能是闭经的重要病因。再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肾风者 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此即言明风邪从阳化热,阴精受损,心气不下,可以导致闭经。同时在《素问?腹中论》中又指明血枯可导致闭经,并以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作为治疗血枯经闭的专方:“病名血枯 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金匮要略》在承袭《黄帝内经》理论的基础上,又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言:“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进一步强调了虚、积冷、结气等致病因素在闭经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执简驭繁,纲目了然,并由此予以不同方药治疗。如“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 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用温经汤温气濡血、调和冲任,专治冲任虚寒、少腹有甀者。但若属甀血阻滞、经水不利者,如“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用土瓜根散活血化甀、通阳理气;甀血更甚、甀结成实所导致的经闭不行者,采用抵当汤破血逐甀、通络止痛。同时,仲景也阐明“热入血室”可能是经水适断的另一原因: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与前文所提《素问?评热病论》中“有病肾风者 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颇为相似,可以认为是对此观点的进一步升华与明确。此外,“水血互结”亦是导致闭经的重要原因,张仲景虽未在妇人病三篇中提及,但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已经明确: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究其治疗,指出“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但并未明言当用方药。
(四)遵标本之说
标本理论*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的论述*为详尽,不仅指出标本理论的重要性,并在疾病治疗中进行了详细举例。如“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再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指出医者需明辨疾病之标本,恰当运用,灵活处理,才能有效诊治。而后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又指明治疗时当根据疾病本身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先治本病,但急则治标。而在具体治疗上,提出根据四时、虚实、发病先后等确定治疗原则。如《灵枢?师传》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灵枢?病本》言:“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
在《黄帝内经》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