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甄选中国古代、近现代绘画典范之作,囊括山水、花鸟、人物诸科。
延续古代画谱编纂思路,让初学者认识古人习画的方法,让进阶者熟知中国绘画的传承体系。
组织国内优秀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著名画家和专业教师,对古代、近现代杰作进行技法示范和深度解析,高清步骤图一一详解,技法演示视频同步推出,全方位满足中国画基础技法学习及临摹的需要
目录
雄强恣肆 晞古壮气——浅论李唐的笔墨独创贡献
李唐作品临摹示范
临摹范本一《万壑松风图》局部(附视频示范)
临摹范本二《江山小景》局部(附视频示范)
李唐佳作赏析
江山小景
《江山小景》局部一
《江山小景》局部二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局部
濠梁秋水图
《濠梁秋水图》局部
采薇图
晋文公复国图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一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二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三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四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五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六
清溪渔隐图
夏景山水图(传李唐)
冬景山水图(传李唐)
前言/序言
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师古风气昌盛,大家辈出而少有独创者。唯有李唐传承范宽笔法,意匠独诣,将方折用笔写形推衍并拓展,形成最见笔势、影响力更广的斧劈皴笔法。这是他在画史上的独到贡献。李唐是全能型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皆善且精,尤其是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巨大。自南宋衍绵至今,斧劈皴是他最具创造力的山水画代表性语言。其山水画分南渡前后两个阶段,北宋时期代表作有《万壑松风图》《江山小景》,南宋时期代表作有《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清溪渔隐图》等作品。
李唐将范宽一脉的短笔勾勒化为浓墨长笔勾斫,使处处顿笔转折的“屋漏痕”合而为笔势连绵的“锥画沙”,更见勾斫笔法挺健雄强之势。勾、皴笔法进一步融合,锋入内廓为皴,点于外廓为勾斫。李唐勾皴简化了北宋“屋漏痕”笔法以笔写形、笔境兼夺的复杂丰富性,使笔墨语言向着符号化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后人在继承其笔墨语言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化和空泛化的问题,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这一点。
斧劈皴有大小、宽窄、长短之分及轻重徐疾之别。先有小斧劈皴,后有大斧劈皴,在两者基础上衍生出马牙皴、刮铁皴、乱柴皴、拖泥带水皴等诸种块状形和点状形皴法,与方折笔勾斫交搭出山石结体与山岳脉络。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曰:“斧劈皴,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侧笔,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类似马牙,侧按踢挑。头重尾轻,轮廓随皴交搭,一气呵成,此与马牙同;惟马牙笔短,一起即收,斧劈笔长,踢拖直消,此与马牙异耳……小斧劈皴用笔勾跳,可以先起轮廓而后加皴,与小披麻仿佛同意……大斧劈用笔身力,小斧劈用笔嘴力,当分别之。”
斧劈皴的勾更倾向于勾斫,用笔痛快中更见力量,立现斧斫形。清笪重光《画筌》曰:“大劈内带凿痕,小劈中含锈迹。”童中焘先生《山水画》解释为:“凿痕指笔迹斩露,而带飞白。大斧劈笔势阔大,不见飞白易生板实,锈迹是指笔迹带斑剥的意思,以见石质的坚硬不平。”斧劈用墨浓重,下笔坚实,实墨以飞白间之则活,于浓黑墨团块中以渴笔、焦墨、飞白透出活眼,此既为用笔技法,又是品格、立象法则,既是落笔书写方法,又是表现山石形质的独特技巧。
斧劈皴在演变过程中总体延续着笔力爽劲雄强的特质。明代董其昌总结的南北宗概念中,以斧劈皴为主体的笔墨形态都被归纳到北宗范畴,这样分类似有违历史的丰富度。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笔法,只要能保持雄强与内敛间相互对应的关系,它依然能够非常好地传达出笔墨的精微以及文化内涵丰富之处。
斧劈皴结体相较豆瓣皴、雨点皴结体,用笔更雄强健拔,将范宽画派的断连相续、积点成线的勾勒连绵贯通,皴笔由平正转欹侧,重按顺提,正侧合势。侧锋上端爽利,下端颤锋,依山石结体宽窄、短长相交错,形成雄强刚劲的笔形。表现具体山石时,皴法繁复,不留空白,上下笔触参差,皴形笔致更合于自然山石坚实刚硬、峥嵘方直的质地。以笔锋现石骨山容,将笔墨隐迹于山石结体中,呼应了五代、北宋初期笔境兼夺的气象特质。小斧劈皴的笔势来源于它的笔墨形质,和范宽的豆瓣皴有直接的联系。豆瓣皴更多表现的是山川浑厚质朴的结构特质,但表现自然山石磊落雄强、石质坚硬的气质时并不够准确和完善。斧劈皴在豆瓣皴基础上强化了物象的特质,同时丰富了笔法的变化,使豆瓣皴这种质朴平正的笔势增加了很多起伏顿挫,于是逐渐形成了斧劈皴的笔力爽利磊落、恣肆雄强的特点,其结构层叠交搭,顺逆勾连,大小相兼,无穷相生。
本书所举临摹范例均为李唐南渡前的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山石体势遒劲浑融,雄伟敦厚,皴法刚健苍劲,无一处松懈。由此图衍生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刮铁皴、马牙皴等方笔皴法诸多形态。侧锋是斧劈皴的主要用笔方式,与正锋相对,但皆需中锋用笔才能沉厚。“侧以取妍”力不旁溢,笔迹到处即力所到处。童中焘《山水画》中提到:“所谓侧锋,不是横卧欹邪,而是着意于笔尖,用力在毫末,使笔尖利若刃。画时虽用笔肚,而竖则锋常在左边,横则锋常在上面,并非纯用笔肚。”此图亦是北宋继范宽《溪山行旅图》后最为雄强宽博的大丘壑山水图。《万壑松风图》的布局特殊处在于此大丘壑非由千岩万壑组成,空间非由近及远,而是由局部山崖松林聚拢成山川整体。连绵不绝的勾皴笔触与千万笔的松针枝条并列交错叠加,构成恣肆纵横的笔势节奏,形成笔墨的大丘壑格局。此画也是北宋及南宋山水画章法变化的过程见证。
《江山小景》为横卷,山势峰岗相连,岩嶂屏列,高远、深远相参。山巅杉林、官馆临崖,江风松影摇曳,栈桥沿径穿林。左侧主峰下临深潭,上抵天际,向左延伸出画外,山后大江平阔,波澜跌宕,帆樯竞发。山体刚健峭拔,斧劈皴笔大开大合,大块淡墨皴出山石形体,细长笔线重提积墨,见出山石皴形细节。
本书还列举出一些李唐经典作品供读者赏析学习。《晋文公复国图》全卷写晋文公复国故事,画家以平视视角营造构图,山石、林木、屋宇为活动空间的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