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甄选中国古代、近现代绘画典范之作,囊括山水、花鸟、人物诸科。
延续古代画谱编纂思路,让初学者认识古人习画的方法,让进阶者熟知中国绘画的传承体系。
组织国内优秀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著名画家和专业教师,对古代、近现代杰作进行技法示范和深度解析,高清步骤图一一详解,技法演示视频同步推出,全方位满足中国画基础技法学习及临摹的需要
目录
画竹微言
文同作品临摹示范
临摹范本一《墨竹图》局部(附视频示范)
临摹范本二《墨竹图》局部(附视频示范)
临摹范本三《墨竹图》局部(附视频示范)
画叶法详解
画枝干法详解
不同情态竹法
文同佳作赏析
墨竹图(一)
墨竹图(二)
折竿图
前言/序言
我学画竹是从《芥子园画谱》开始的,画谱里各种竹的画法和以竹为题材营造境像的基本知识讲的都比较清楚。开始学画竹,用浓墨单色去描绘勾勒它的结构关系比较简单明朗,不用过多考虑墨色深浅浓淡的变化。叶的穿插结构、枝与干的交错关系明朗之后,墨竹法则水到渠成。用浓墨也好,淡墨也好,浓淡干湿随意变化,只在于用水多少表现墨色的变化而已。即便焦墨画竹,也有成功的范例,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宋徽宗“作墨竹,紧细不分浓淡,一色焦墨,丛密处微露白道,自成一家,不蹈袭古人轨辙”。这里的“微露白道”,是呈现竹叶叶面与竹竿等结构空间变化的关键。学画墨竹,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文同的《墨竹图》是一定要学习和研究的。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绵阳)人。文同是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称文湖州。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关系。他传世的作品极少,《墨竹图》是其代表作。文同之后,学其画竹者众多,形成“湖州竹派”。
相传以水墨作画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两宋。对水墨作画的描述,最早见于传为南朝梁萧绎的《山水松石格》:“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高墨犹绿,下墨犹赪。”唐王维《山水诀》亦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文同有《东山亭》诗:“晚云几处水墨画,秋树数番红绿缬。安能恰会此时闲,静与诗翁吟晓雪。”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五《虎牙滩》一诗亦有句:“倾崖溜雨色,惨淡水墨画。”可见北宋时水墨绘画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深刻影响到士人的审美心理,进而与士大夫的道德操守、精神品质发生联系。例如北宋欧阳修《唐湖州石记》云:“(颜真卿)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即是从人格品行去评价艺术品质。同时欧阳修也提倡“初非用意”的率真和惬意,《六一论书·试笔》载:“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达到书似其人之心的坦白,即人之品格的自然显现。文同的表弟苏轼同样主张自然:“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家的情志不在于单纯描绘事物的自在形象,更要寄托自己深远的情怀,“寓意于物”地创造自然天成的意象。竹子作为传统绘画题材,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其有许多非常精妙的评价,现列举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