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加工标准规范》为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系列培训教材”项目系列教材之一。构建古籍数字化系统理论可以为古籍数字化出版提供基础理论,开拓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新视野,为文史研究者提供新思维和新工具。本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古籍数字化的开发与建设问题,以此为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的构建提供可行策略,力求进一步加强数字馆员的业务水平。本书既可供图书馆学等专业的学生做教材使用,又可为图书馆员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
目录
目录:
前言·····················································································1
0 引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4
3.1 古籍··········································································4
3.2 数字化······················&mi
前言/序言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智能化时代,我们深感古籍在中华文化传承、学术研究乃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古籍数字化,作为科技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古籍。本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编写而成,旨在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提供全面而翔实的古籍数字化知识和指南。
我们深知,古籍的价值远不止于它们的物质形态,更在于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知识。因此,我们认为深入理解古籍数字化的各个环节是我们重新发现、解读和传承古籍价值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翔实的介绍和深入的讨论,帮助古籍工作者理解古籍的数字化过程以及关键知识获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古籍的价值,为古籍文献和知识内容的传承和发扬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主要动机。
古籍数字化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将古籍保存在数字的海洋中,防止其因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而遗失,还可以借助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更重要的是,古籍数字化还能够产生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知识,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提供强大的支撑,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系统、深度学习的文献分析等。因此,我们期待在实践中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使用需要,本书在编写时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易懂性和实用性。书中尽可能地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避免过于专业和复杂的术语,使用者即便没有专业背景也能快速理解和掌握古籍数字化和资源标引的基本内容。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可以帮助使用者更容易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经验。
本书成书得益于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标准小组的支持和贡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王红蕾、王沛、洪琰、包菊香、史郡,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刘波,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周晨,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韩新月、梁淳,国家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童忠勇,他们作为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标准小组的成员,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给予了支持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由龙伟设计内容框架和撰写,并进行最后的统稿、定稿。包菊香、洪琰、周晨、韩新月、梁淳参加了第七章和附录A的撰写,史郡参加了附录B和附录F的撰写。
我们期待本书能够为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古籍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进步,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我们期待通过读者的反馈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本书的内容,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古籍数字化工作。
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中华宝贵文化遗产,让古籍在数字化的世界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