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老师说文解字》(少数奉送)以提问的方式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词语进行了“溯本求源”的工作,既让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源,又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既了解它的“字面义”,又了解其中所隐含的“制约因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这些词语,起到“纠错消疑”的作用。让读者避免在生活中写错、用错。本书句句有根据,条条有佐证,所“溯”的“本”俱注明出处,对较艰深的文言都作了解释,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即或与文字写作无关的读者把本书当成故事书读也会增长认识,兴味盅然。
目录
A
“哀鸿”为什么能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爱屋及乌”是因爱屋子而连屋上的乌鸟也爱吗?
“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么?
为什么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
B
两方拉一条粗绳,为什么叫“拔河”?
“拔云眼中钉”写成“拔去眼中丁”对不对?
为什么用“百尺竿头”比喻极高处?
为什么失败称为“败北”?
是“板荡显忠臣”还是“坦荡显忠臣”?
和某人只见过面无深度为什么称为“半面之识”?
女婿是因为不是亲生子才称“半子”吗?
为什么“爪牙”由原来的褒义词发展到今天变成了贬义词?
鲍鱼不是名贵鱼吗,为什么用于“鲍鱼之肆”?
为什么称始祖为“鼻祖”,称远孙为“耳孙”?
为什么要慎用“闭门羮”这个词?
为什么用“必操左券”预祝人胜利或判断人必获胜利?
“陛下”、“阁下”为什么含有尊敬之意?
“表寸心”是谦词吗?是表达一点儿心意吗?
“勃然变色”是因为发怒而变了脸色吗?
“不信邪”是古语还是今语?
“不可一世”的“一世”是一个世界吗?
“不可思议”是贬义词吗?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人失败后的自我安慰之语吗?
“不屑”的“屑”与“纸屑”的“屑”含义相同吗?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寡”是指财富少吗?
“不齿于人”是不被人们提起吗?
“不修边幅”是衣裳边儿破了而不加以修理吗?
C
“惨无人道”、“惨不忍睹”的“惨”都是凄惨的意思吗?
“苍黄”与“变化无常”何干?
“苍生”为什么被指代老百姓?
“草长病牛羊”这句话合理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字面义和实指义有多大距离?
“差强人意”是稍稍不让人满意吗
“车载斗量”不是载的少吗?为什么却是形容多的?
“沉鱼落雁”是鱼、雁嫌自己不美而沉、落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是怎么回事?
“乘龙佳婿”说的是谁乘龙?
“魑魅魍魉”是四种怪物吗?
“痴人说梦”是痴呆人说梦话吗?
为什么“尺布斗粟”可以指兄弟不和?
“出类拔萃”的“萃”是精华的意思吗?
“出人头地”是高出人一头的意思吗?
为什么要慎用“处心积虑”一语?
为什么用“吹牛”指爱说大话,用“拍马”
试读
A
“哀鸿”为什么能比喻流离夫所的灾民?
“哀鸿”源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意思是说:大雁飞呀飞,嗷嗷其声悲。这些贤明的人,说我真辛劳。“哀”取自诗的第二句,有悲伤、痛苦之意;“鸿”取自第一句,即鸿雁。鸿雁是候鸟,它要秋去南方,春去北方,有流离之苦。韩愈在《鸣雁》诗中用“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表达灾民流离之苦。因此,后人用“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灾民。
“爱屋及乌”是因爱屋子而连屋上的乌鸟也爱吗?
从字面上讲是这个意思,但不能这样理解。“爱屋及乌”是从《尚书大传?大战》的“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或王守仁(《象祠记》中的“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节缩来的。它的原义,前者是:爱人,同时也爱了这个人屋上的乌鸟,后者是:君子爱人,推及到爱他屋上的乌鸟。所以“爱屋及乌”的“爱”是爱人,“及乌”是推广爱的意思。《象祠记》中的那句话是由灵、博两个地方还保留有“象祠”引出的。象是古代舜的同父异母兄弟,传说象对父母不孝,对他哥哥舜傲慢不敬。但为什么灵、博两地还保留着象的庙,对象很尊敬呢?于是王守仁推想:君子的爱人推及于爱他屋上的乌鸟,更何况对待圣人(指舜)的弟弟呢?如果把“爱屋及乌”的“爱屋”理解为爱屋子,那就大失原义了。
“安分守己”是守自己的什么?
“安分”是安守本分,如白居易《咏拙》:“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守己”与“守身”相近。“守身”是洁身自爱,使不为外物所移。《孟子?离娄》有:“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后由“守身”推“守己”,可以认为:“守己”乃是遵守合于自己身份的规矩,不越格。“安分守己”则可理解为:安于本分,遵守合于自己身份的规矩。“安分守己”多见于明清的小说中。如《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即是。
为什么是“按部就班”而不是“按步就班”?
因为“按部就班”由《文选?陆机<文赋>》:“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中节缩而来。“部”是门类的意思,如“经、史、子、集”即是四部;“班”是排列等级,引申为依次,《国语?周语上》:“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坺(ba),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是说:太史在前引导,天子恭敬地跟在后面。天子耕一下,百官依次每人耕三下,轮到
前言/序言
我们每天都要说到、写到、听到大量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得以表达想表达的意思,领悟别人想说明的意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准确地运用词语,这就使我们说的话或者听到的意思大打折扣。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道听途说”,就是通过“看人家怎么用,自己就怎么用”,对不熟悉的词汇并没有仔细地查词典。另一个是“望文生义”,根据自己已有的字词知识来猜测、推断自己还不了解的其他词汇的意思。正因为如此,也就使每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的质量打了折扣,而这是非常有害的。比如,作为教师向学生讲错了就会“误人子弟”,作为主持人和编辑向观众和读者表述错了就会“误导视听”,作为学生如果参加考试答错了题也会影响成绩。对词语一知半解,错用词话会降低一个人的水准,甚至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地麻烦。
应该肯定,在“听读说写”中“看人家怎么用,自己就怎么用”和“望文生义”的学习词语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方法,但它有很强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就在于忽略了词语形成过程中曾经历的“千变万化”。它让人只是通过词语的字面义去理解词语意义,而不知道在字面义的内部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隐含着诸多“奥秘”。不顾及这些“制约因素”而去运用和解释词语自然就要出现偏差或错误。本书就是指出这类常见的词语错误,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追本溯源地分析,既让读者了解这些词语的本源,又让读者了解它的发展;既了解它的“字面义”,又了解它“字面义”内还隐含着的“制约因素”,了解它的奥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地理解这些词语,起到“纠错消疑”的作用。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教学中经常用错和解释错的词语以及人们日常容易产生疑问的词语。相应的回答不敢说百分之百地正确,但必句句有根据,条条有佐证,丝毫没有主观臆断。所“溯”的“本”俱注明出处,对较艰深的文言都作了解释,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即或与文字写作无关的读者把本书当成故事书读也会增长认识,兴味盎然。尽管如此,笔者毕竟学浅才疏,书中定有疏漏不妥之处,敬祈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