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人物,素有“革命先驱,国学泰斗”之称,本书以宏畅老成的笔调,紧扣主线,不枝不蔓,概述了章太炎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凸显了章太炎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爱国主义革命家令人钦仰的形象,对其思想、功业、学问等亦有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先哲章太炎的优秀读物。
精彩书评
这时代的国学大家里面,认真研究哲学,得到一个标准,来批评各家哲学的,是余杭章炳麟。
——蔡元培
先师章先生是革命大家,同时是国学大师,其阶位卓绝,非仅功济生民而已。
——许寿裳
试读
第一章 苦读经籍的岁月
浙江余杭仓前镇章家—放弃科考—学业上的个人化指向—少年章太炎排满思想:“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读经救国:“慨然念生民之凋瘵,而思以古之道术振之”—“诂经精舍”: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驿站—严谨而古板的业师俞樾—同时代的几位风云人物—八年苦读,两部书稿—交“强学会”会费
一
现在我就来给你们叙述这位伟人的生平。作为一部历史作品,当然最好有一定的形象性,要尽可能地鲜明、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活动、语言和心理。不过,我们注意到,有关章太炎的年谱资料,他在二十多岁以前的生活情况介绍,都过于简略,甚至在许多年份,完全付之阙如,有限的一点资料,基本上是章太炎自己所提供的,其中主要陈述自己的家世,以及排满复汉思想如何在自己的阅读和前辈的教诲中萌生,或许是文字崇尚简约,不愿多做铺陈,致使我们无从接触当时生活更多感性内容。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比他要小十多岁,他们有相近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且,绍兴与余杭,地域也很接近,或能借助鲁迅对早年生活的回忆,诸如读书的书屋和儿童的兴趣天地,来做一些悬想,但是,我想这还是留给读者来做吧,至于本书,只能凭借有限的资料尽力敷叙,不敢忤逆真实性的天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称呼。章太炎名炳麟,取义于“炳炳麟麟”,初名是学乘,字梅叔,梅与枚同音,又写作枚叔,投入反清革命后,改名为绛,别号太炎,表明追随清初反清思想家顾炎武(起初名“绛”)的决心。通行的是署章炳麟或章太炎。为叙述的方便,这里就一径称章太炎。
一部传记就是主人公一生的故事,从他一落地,他的人生故事就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传记的开始都会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地、某某人家,“呱呱”一声,出生了一个宁馨儿,这就是某某某——后来的一位伟人或奇人,全家都为之感到激动、欢欣云云。我们不知道章太炎出生时,家里有何种氛围,以及有何异常反应。在他之前,家里已经有了好几位仁兄,对他的到来,如果不是有何特别灵异、祥瑞的表现,大约总不会引起较为持久的波动。所以,我们宁可避开这种不约而同的写法,把一开始的场景,移至1883年,章太炎十六岁时。
十六岁的章太炎,在这一年,遇上了什么事呢?
这是他要到县城去参加童子试的前夕,那一天,他突然发作了癫痫。
癫痫又叫“羊角风”,在人群中并不罕见。我们在一份材料中读到,美国人约有1%~2%患有癫痫。在有些家庭中,患病的百分比要比这个数字更高。通常这种病发作时,病人会突然摔倒在地,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身体僵直或抽搐,往往持续几分钟。也有一种是较轻度的发作,只有几秒钟,而且,只是童年时期才有,成人后即不再有。章太炎这次发作的癫痫,可能比较严重,委实让大家为之紧张了一阵。余杭仓前镇面对运河的章家老宅,顿时笼罩在一种忧虑、沉重的气氛里。
父亲章濬(音俊)被人从外面叫来了,他颇通医道,知道这种病不甚关紧,只待他恢复过来,再给他开一方治晕厥的草药,服下就可以了。但是,他眉头紧蹙,心事重重,夫人朱氏看出来了,便道:“孩子都这样了,我看,就不要去应试了吧,万一在考场再发作……”
章濬说:“我也是在这样想,但这件事关系太大,他还要不要这个前程,我还真不好一下拿定主意,让我好好想一想。”
到县城应童子试就是考秀才,考上秀才而后考举人,考进士,是一条做官的道路,即所谓仕途,这是那个时代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条锦绣前程。县试不完全等于今日的高考,然而,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应县试,就相当于不再参加高考,从此无缘于吃“皇粮”,这个决定确实非同小可。当然,这一次县试不参加,下一次也还可以去,而对于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来说,只要去参加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晕厥发作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而,家中这个最小的男孩,或许必须放弃走这条路。
章家在余杭也是一个读书世家。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曾经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这个“增广生”,虽然有些类似于“计划外”,而实际上也有定额,都是经过考试录取的,后来,他荣任县学训导,执教于本省海盐县。太炎的母亲来自海盐县,想来与其曾祖父在海盐工作过不无关系。曾祖父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也热心兴学、助学。他曾拿出一大笔钱,在余杭县东门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苕南书院”,又兴办过家塾,对族中子弟进行义务教育。
章太炎的祖父章鉴,“入县学为附学生,援例得国子监生”的资格,不过,按当时的制度,这只是一种身份,却并不一定要去负笈就读。章鉴好学博览,收集了许多珍贵稀见的典籍图书,“蓄宋、元、明旧椠(音欠)本(刻本)至五千卷”(《先曾祖训导君先祖国子君先考知县君事略》,《太炎文录续编》卷四),这是一个颇大的数目,加上有清一代的各种出版物,真可以说坐拥一座小型书城。他就以此“日督子弟讲诵”(同上),对后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