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目录
一、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二、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三、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四、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五、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六、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七、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八、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德堡(Friboygr)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九、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十、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十一、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
试读
一、我的童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了;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
前言/序言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