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通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诸葛亮(181—234)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代名人,然而,受限于体裁等原因,《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很多虚构的成分,距离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有很大差距。有鉴于此,本书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新三国史学研究成果,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诸葛亮,客观地叙述了诸葛亮的一生,并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情节进行了真假的考辨,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和精神价值,进行了客观的评述。
本书为非虚构作品,所有事件、人物、细节均经过考证。
前言/序言
我读诸葛亮,只有一个感觉。
孤独。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这是一次孤绝的奋斗,这是一路悲壮的逆行。这,才是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形象!而那个在《三国演义》中多智近妖、好似神仙老道般的传奇形象,则只是中国人的美好想象罢了。大家都觉得圣人不应这么苦,应当谈笑间运筹帷幄才对。其实诸葛亮是真的苦,虽然他确实是天才,但他选择了最难走的路,并将一个貌似没有任何希望的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即便他最后走上了神坛,但那台阶上流淌着的,满是刺目惊心的血汗与泪水。
可是,诸葛亮又有什么办法呢?“季汉”是刘备集团的最高事业所在(注1),“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则是他们最坚定、最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注2),所以即使刘备、关羽等人都先后献身、献祭于斯,最后只剩诸葛亮一人,他也要坚定地高扬北伐旗帜,奋斗此生到最后时刻。
于是,自季汉以后,从东晋到刘宋,从晚唐到南宋,从明末到近代,每逢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仁人志士咏怀孔明,歌诗不已。大家与其说是敬仰丞相的品德与才华,不如说是把一种身处逆境而冀图复兴的希望投注在了诸葛亮身上。正如民初史学家李岳瑞所言,一个英雄,“其出师不必有赫赫之功,然实能转移一国之风俗,使懦者立而勇奋,使国虽小而不可侮,其众虽寡而不可败也。”
可以说,诸葛亮身处逆势而生死以之,致力于北伐讨贼复兴汉室的卓绝身姿,已逐渐凝结成了一个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图腾,读者们若是将诸葛亮简单地理解为一个智谋与忠君的形象,那就把历史读得太简单了。
所以,在写作此书期间,每每掩卷沉思,我的脑海中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老人,双眸在暗夜中发出虽然微小但强烈的光芒,以致那无边的汉末暗夜,竟然也无法遮蔽其灿烂,实在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