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文丛”系列之一,是南宋士人郑刚中的诗文集整理本。郑刚中,字亨仲,号北山,金华人,两宋之际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有学术著作《周易窥余》十五卷、诗文集《北山文集》三十卷和少量词作传世。本书以金华丛书本《北山文集》为底本,并要校以康熙本、《四库全书》本等,还辑佚不少集外诗文。是郑刚中著作首次系统而全面的整理,书中的《西征道里记》更是研究古代交通不可多得的文献之一,对研究南宋初期的政治、历史和文学都具有十分重要学术意义。
目录
送陳庭介教授侍郡王回
秦府()
追和陳仲遊茅山詩韻()
菖浦書屋()
題使蜀圖送吴中書持節行
册封禮()
送徐主簿()
題賈婦程貞烈卷()
送檢討王延齡頒印朝鮮()
挽廖敬先檢討()
題長占烟波卷()
挽吴原範先生()
送杜貫道先生()
桂軒爲范紀善賦()
廷試和胡祭酒韻()
題太行雲樹圖送王尹實州判
還潞州()
送鮑通判之任廣信兼簡
張真人索瑞菊詩()
挽蘇伯厚檢討()
送徐仲成赴涇縣訓導()
送楊參政考滿復任()
劉朝縉教諭寄詩和韻以答()
和胡祭酒獨坐喜雪詩()
和胡祭酒雪竹韻()
和胡學士從狩陽山韻()
和胡學士遊牛首山韻()
渚浦飛雲爲葉允誠賦()
題友竹軒()
賦具慶堂()
挽吴巡檢()
竹雪軒()
竹莊用卷中韻()
盟鷗軒()
翰林諸公爲賦瑞菊詩
以謝之()
贈李尚德()
雲松軒()
送黄庸省父還昆陽()
和劉某送子謁選詩韻()
怡壽堂爲范啓東賦()
送吴太守復任姚安()
送劉某歸省()
送黄時中訪弟南還()
挽鄭教授()
水心書舍爲葉叔英賦()
送黄養正中書扈從出沙漠()
寄贈劉孟功()
五言絶句()
題李中書秦女吹簫圖()
得家書()
題蹇芸味菜軒()
題雪樹斑鳩()
題梅花()
題山水()
……
前言/序言
點校説明
黄淮(一三六七——一四四九),字宗豫,號介庵,明代温州府永嘉(今浙江温州鹿城區)人。幼時即有大志,熟通經史,賦詩奇絶,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充邑庠弟子員。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進士,除中書舍人。明太宗即位,黄淮首蒙召見,訪以大政,深得聖意。常立御榻之左,以備顧問,凡機密要務,悉得預聞。既而與解縉、胡廣、金幼孜、胡儼、楊士奇、楊榮同入直文淵閣,改翰林院編修,陞右春坊大學士,仍兼翰林院侍讀。明太宗北巡,命爲監國。
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明太宗征瓦剌而歸,太子遣使迎駕緩,漢王朱高煦借機譖害,黄淮遂繫獄十年。仁宗嗣位後出獄復官,遷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仍典機要。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加少保、户部尚書仍兼大學士,職階榮禄大夫。宣德元年(一四二六),漢王朱高煦反,宣宗親征,黄淮佐鄭、襄二王監國,憂勞成疾,請歸。時父黄性壽登耄耋,侍奉尤謹。父殁,御賜葬祭,黄淮謁闕拜恩。寵留累月,賜遊西苑,乘肩輿登萬歲山,又宴餞於太液池,宣宗親灑宸翰以贈行,賚賞優厚。卒於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六月初三,壽八十有三,贈太保,謚文簡。
黄淮一生編撰甚多,曾與修《太祖實録》《太宗實録》《仁宗實録》《永樂大典》,與解縉等奉敕撰《古今列女傳》,與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又主修《温州府志》。繫獄十年間,自娱遣興而作《省愆集》兩卷,收詩三百餘首,或追念平昔,以鋪張朝廷盛美;或懷恩戀闕,以致願報之私;或顧望咨嗟,以興庭闈之念;或逢時遇景,以抒觸物之情。另有《黄文簡公介菴集》十五卷,卷一至三爲《退直稿》,乃黄淮先後于南京、北京爲官時所作;卷四至七闕失;卷八至十三名《歸田稿》,爲宣德間居家所作;卷十四至十五曰《入覲稿》,宣德間入覲所作也。共收詩詞四百餘首、文兩百餘篇。黄淮詩文舂容安雅,與“三楊”門徑同,是典型臺閣之體。
《省愆集》今存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刻本、明正統八年(一四四三)王豫刻本、清乾隆間鈔《四庫全書》本、民國間浙江永嘉黄氏排印《敬鄉樓叢書》本等,後兩種所據底本均爲明正統刻本,但《敬鄉樓叢書》本校刻不精,較《四庫全書》本缺訛甚多。《黄文簡公介菴集》存明刻本十五卷(闕卷四至卷七)、玉海樓藏清鈔本十二卷(闕卷七)及民國間排印《敬鄉樓叢書》本十一卷三種。玉海樓藏本底本爲明刻本,《敬鄉樓叢書》又據玉海樓藏本排印,經孫縯萬、黄群校勘並略加注釋,其卷數在原本基礎上重新編排,去掉佚失之第四至七卷,依次將第八至十五卷編爲第四至十一卷,個别篇章順序也略有調整。
黄淮三十七世孫黄永陵先生曾整理《黄淮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〇〇六年出版。其中《省愆集》底本爲文淵閣本,校以民國間鈔本與敬鄉樓本;《黄文簡公介菴集》以玉海樓藏清鈔本爲底本,校以敬鄉樓本。由於黄永陵先生未能目驗明刻本,且《黄淮文集》流傳不廣,至今學界研究黄淮仍多據《四庫全書》本或《敬鄉樓叢書》本。今重新整理,《省愆集》以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宣德刻本爲底本,校以南京圖書館藏正統刻本、文淵閣本與敬鄉樓本;《黄文簡公介菴集》以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爲底本,校以敬鄉樓本。《黄文簡公介菴集》曾被書賈改易卷次,今已恢復原貌。集外佚作,黄永陵先生從譜牒中輯得黄淮所作譜序、墓誌銘廿餘篇,自地方史志中輯得詩作二十首附於後。今删除其中僞作數篇,真僞難辨者暫存,讀者可自行審辨。筆者又輯得詩二首、文六篇,另附傳記五篇、序跋十篇,以便讀者參考。
本書校勘中異體字徑改,不出校記。不同版本間的異文,若意義相近或爲虚詞、代詞等無關肯綮者,如“世”和“年”、“云”和“曰”、“諸”和“之”、“何如”和“如何”、“吾”和“我”等,兩通之異文一仍底本,不再出校。諸如姓字、年齡、日期等史實性出入者,兹藉方志、史料等加以校正。敬鄉樓本多有按語,今以校記形式展示,按語有誤者徑删。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點校者謹識
二○二一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