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浅显活泼的笔触讲述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村智的成长轨迹,由“在自然坏境中长大的孩提时代”“与人接触,开阔人生道路”“做对人类有用的事情”“发现!拯救2亿人的化学物质”这四章组成。该书是日本图书馆指定藏书、小学高年级指定阅读书目。
大村智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研究发现的阿维菌素被誉为“二十世纪对人类贡献蕞大的发明之一”,每年拯救热带地区2亿多寄生虫病患者,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实,他生长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的大成就,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全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精彩书评
非常感谢,能得奖太惭愧了。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研究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只是其中之一,我很幸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村智
目录
第一章 “自然是朋友”的孩童时代
捉鳗鱼时领会到自然的魅力
望着甲府盆地的山脉成长
干农活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在马背上打盹也能平安归家
写养蚕日记的母亲
多亏蚕宝宝,孩子全部上了大学
通过山间劳作,明白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战争中的英语教育
回忆班主任铃木老师
沉迷于体育的热血青春
进入县立韭崎高中
加入乒乓球社团和滑雪社团,大放异彩
在越野滑雪比赛中越滑越远
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决心考取大学
成功考上山梨大学
第二章 与人结识,开阔未来之路
导师制的大学生活
从家跑步去上学
横山老师教会我:不能一味效仿他人
毕业后的五年时间,是成功的关键
意料之外,有人请他当体育老师
人可以通过指导不断进步
再接再厉,继续深造
继续学习,从德语开始
继续深造,认真学习化学
进入东京理科大学研究生院
重要任务:在校庆上宣读贺词
与文子相亲结婚
那么,就向着世界出发
为了全世界都能看懂,用英语写论文
辞去夜校老师一职,再出发
与微生物最初的相遇
第三章 做对人类有益的事
29岁的新人研究员,清晨6点上班
这篇论文,是你写的吗?
忘记时间与寒冷,专注于研究
下定决心,守护北里
对啊,去美国留学!
与泰什勒教授宿命般的相遇
与诺贝尔奖得主共同研究
文子成了校园红人
自己赚取研究经费
“大村式方法”,促成与美国企业的合作
从企业引进研究经费
第四章 拯救2亿人的化学物质,发现!
做与众不同的事,研发兽药
随身携带小勺和塑料袋
时刻关注团队成员
助理研究员发现了新微生物
大村研究室面临关闭危机DO
发现能改变世界的微生物!
默克公司再次验证
最终发现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的实验结果
使会场沸腾的一句话
200多亿日元的特许权使用费
对动物有效的话,对人类也同样有效
治疗热带地区的盘尾丝虫病
世界卫生组织也震惊于伊维菌素的有效性
向更多的地区免费提供伊维菌素
前往非洲,亲自查看治疗成果
盘尾丝虫病下非洲村落的惨状
拯救充满希望的孩子们
从斯德哥尔摩打来的一通电话
后记
试读
《长成诺贝尔奖得主:大村智物语》:
【捉鳗鱼时领会到自然的魅力】
“小智,捉鳗鱼去!”一吃完晚饭,父亲惠男就对小学四年级的大村智说道。
鳗鱼烤起来特别好吃,深受全家人的喜爱。它们从河里游到村子附近,连院子前的水池里都有。那时候,房子旁的水田里是一条条人工挖成的引水渠,像棋盘一样纵横交错。到了夜晚,用马灯照着仔细瞧,就可以看见一条条鳗鱼扭曲着身体藏在水草下。马灯是一种可以提在手上的煤油灯,在马口铁制成的容器里倒入一些煤油,点燃灯芯,便可以照明。
通常,由大村智提着马灯照亮水渠,一旦发现鳗鱼的踪迹,父亲手握鱼叉马上刺过去。小鳗鱼很难捉,他们基本上只会瞄准大鳗鱼。
“哈哈,这条鳗鱼真大啊!”父亲说着,将刚捉到的鳗鱼放进鳗鱼篓中。鳗鱼篓,其实就是平时钓鱼用的篮筐。
“小智,再过些时曰,这些鳗鱼就会游回到大海去。它们在遥远的太平洋南部海域产卵,当仔鱼发育成幼鳗后,再游回富士川,接着继续逆流而上,最后游到咱们这儿的河里来。”
成年的鳗鱼洄游到大海去产卵,长大后的幼鳗又游回来,这个话题勾起了少年大村智强烈的兴趣。他第一次见到大海是在小学二年级,被父亲领着前往横须贺亲戚家的时候。那片大海真是广阔啊,简直超乎了他的想象。
那么,鳗鱼到底是怎样洄游到那片海的呢?幼鳗又是如何从富士川游到这里来的呢?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大村智的脑海中浮现出鳗鱼千里跋涉的一帧帧画面,不由得感叹:生物和大自然真是不可思议,魅力无穷啊。
【望着甲府盆地的山脉成长】
大村智出生于日本山梨县韭崎市的一个农村,那里四面环山,属于盆地。夏季高温炎热,冬季寒冷干燥,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他们家的后山上,有一处曾经用来传递消息的烽火台遗址,是国家指定保护遗产。
当时,村子里一般使用马来耕犁,一匹马可以顶几个人的力气。但是,如果掌犁人不能控制好犁具,耕马也是没办法耕好田地的。
村子里还盛行养猪和鸡。猪一般用剩饭剩菜或者多余的食材来喂养:鸡则是放养。母鸡每天都下蛋,到了正月或其他节日,还会被宰了吃掉。可以说,它既承担了作为美味佳肴的责任,也承载了大家对节日的一种期待。哈哈,这个说法有点残酷呢。
站在大村智家眺望,向北可以看到八岳山,向东可以看到茅岳山,茅岳山再过去是秩父山脉。向西也是山,向南还能看到富土山——随着四季交替,富士山呈现出万千姿态,每时每刻都向人传递着自然之美。小时候,大村智眺望这些连绵起伏的山脉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等长大后,再面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时,一股自豪感从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干农活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大村智是家里的长子,从小被当作农家的继承人来培养。
附近的老人来家里做客时,总会叮嘱他说:“小智,你是老大,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好好干。”有时也会表扬他说:“小智真有老大的样子,干事麻利。”
在那个年代,长子在家里的地位与责任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大不相同,会在各个方面受到严格的看管。大村智听过有客人对自己的父母说:“你家有长子,以后不用愁喽。”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以后是要继承家业干农活的。
“小智,下田干活去啦!今天可能会有点辛苦。”急急忙忙吃过早饭,父亲对大村智说道。
一大清早就要去干农活,可真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用锄头挖田,特别累人。自己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那么,能不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干活呢?大村智的脑海中蹦出了一个好点子:如果让很多人同时使劲,来拉一把巨大的锄头,会不会就能变得轻松?他使劲开动小脑瓜,以一个孩子的全部智慧想了很多。直到长大后第一次见到大型拖拉机时,他不禁笑开了:哈,这不就是我要的那个吗?儿时的想法,总是幼稚又可爱呢。
因为经常要帮家里干农活,所以大村智对稻谷、蔬菜的种植方法以及家畜的喂养方法,可以说是一清二楚。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他不仅掌握了农业的相关知识,还触类旁通学习到很多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大村智成为研究员后,对他研究项目和指导自我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他说:“干农活其实跟做实验、制订工作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要认真且全面地考虑将来,否则肯定失败。到了真正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突发状况,必须及时调整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这一点上,两者也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把农民称为自然科学家,并不为过。”
……
前言/序言
“我是借助微生物的力量,才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
大村教授在记者会上说出这句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震惊不已。微生物,指的是霉菌、细菌等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从它们身上,人类如何能借用力量呢?
报刊、电视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北里大学的学生,总计400多人蜂拥而至,使得位于东京的北里大学药学院的大教室内座无虚席。大村教授从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中,研发出一种能预防人类重大疾病的特效药,因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欣喜之际,有关单位紧急召开了记者会。上述这句话,就是大村教授在记者会上说的。
大村教授的研究任务是,发现对人类有益的物质并研制成药物。这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完成的任务。过程中,研究团队遇到了不计其数的失败,但是大村教授对他的伙伴们说:“我经历过很多次失败,都没有放弃、气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为全人类的发展做贡献,我们要为全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从很早以前开始,盘尾丝虫病就盛行于非洲的热带地区。这里的水中寄生着一种蝇类,叫“蚋”。人一旦被它叮咬,就会受到感染导致失明,因此这种病又被称为“河川盲症”。大村教授研发的药物就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从而改变了热带地区2亿多人的人生轨迹。
说起来,大村教授每次出门,总会随身携带一个小塑料袋。不管走到哪里,他俯身挖一小勺土,放进袋子里拿回来研究。在这一小勺土中,存活着1亿多只微生物,而就是在这无数多的微生物中,有一种微生物代谢产生某种化学物质,成了后来可以预防疾病的特效药。那一勺命中注定的泥土,是大村教授在日本静冈县伊东市川奈的一家高尔夫球场附近挖到的,里面生活着能产生有用化学物质、拯救非洲人民的微生物。
从孩童时期起,大村教授就亲近自然,一直帮家里干农活,是一个地地道道普通的农村孩子。那么,他后来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和努力,才在微生物研究中取得如此重大的发现呢?我写下这本跌宕起伏的人物成长笔记,希望能窥得一点究竟。
马场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