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采访记录寻找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守护党章和中共一大和二大珍贵文献文物的历程,深刻感悟人亚精神对时代的影响,对继承和发扬革命烈士忠诚信仰、坚守信念的精神,传承新时代历史使命,具有现实的深远意义。通过采访二大会址研究室负责人、张人亚的家人等,还原一个真实的革命先驱形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人亚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目录
引子
一、信仰之源
1.“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2.“二伯父无愧于国家”
3.“冒死保藏革命火种”
二、信仰之路
1.“我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
2.“爹,这些东西比我的生命更重要”
3.“与其受压迫而死,毋宁奋斗而死”
4.“做一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
5.“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三、信仰之光
1.“学好新党章,就是对张人亚同志最好的纪念”
2.“接过先驱的革命火种,弘扬信仰的力量”
3.“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后记
试读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
1.“那你说的那个人呢”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秋日明媚的阳光照射下,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在林立的高楼中更显庄严肃穆。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这里,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总书记,您可以再往前看一下,在这《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文艺原创精品丛书》封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章。”当习近平走到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展柜前时,讲解员说。
习近平驻足细看,书章上面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个字。他对讲解员说:“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后来怎么样?”
“1932年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但是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讲解员说。
习总书记口中的“那个人”,就是张人亚。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于镇海霞南村(今北仑区霞浦街道),父亲张爵谦为农民。他幼年就读于霞浦学堂,后人镇海县立中学读高小,16岁时离开宁波到上海银楼做学徒。1922年4月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2年,34岁的张人亚病逝,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革命事业。
关于1920年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上,“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这一书章的出现,还有一段父子接力守护革命信仰的传奇故事。
在1927年末的一天,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和宁波,张人亚从上海返回宁波北仑霞浦的家中,将一包文件和书刊交给了父亲张爵谦,托其保管。天色渐晚,张爵谦来到自家菜园里一间放有张人亚亡妻顾玉娥棺木的草棚,将张人亚托付的文件和书刊放了进去。那时,当地人有将装有亡者的棺木放置于草棚内,等上一段时间甚至数年才放人墓穴的习俗。
几天后,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张人亚长期在外未归,可能早已离世。不久,张爵谦在村旁的长山岗上为张人亚和顾玉娥修了一座合葬墓,一边是张人亚的衣冠冢,放置的是藏有那些文件和书刊的棺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张人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