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张学良史事笺证》是一本囊括张学良一生风云际会的经典之作,这是一个揭示中国现代历史真谛的动人故事,这是一部赞美东方“哈姆雷特”的英雄史诗,这是一曲道不尽的感人悲歌……
这本传记文学运用客观、公正、生动的笔触,陪伴您去游览百年的历史长廊,全面地去认识这位百年少帅——张学良。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郭松龄倒戈真相
1.1 冯玉祥与郭松龄的倒戈
1.2 尴尬境地的张学良
1.3 冯玉祥《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再考
1.4 张学良为何对冯玉祥评价甚差
第二章 “九一八”的谜团
2.1 张学良心中永远的痛
2.2 张学良的两个“九一八”
2.3 “不抵抗命令”谁之过
2.4 无奈下野
2.5 一个不是事实的小插曲
2.6 一封表露张学良心曲的信
第三章 西安事变张学良有话没说
3.1 他说了能伤害谁
3.2 张学良的心路历程
3.3 西安事变前的国共和谈
3.4 张学良坦言:西安事变是被逼出来的
3.5 中共中央如何从杀蒋转到逼蒋的
3.6 阎锡山的态度
3.7 周恩来不同意张学良送蒋介石
3.8 为什么张学良要送蒋介石回南京
3.9 蒋介石一开始就有审判并幽禁张学良的企图吗
第四章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若干问题举证
4.1 杨虎城首倡对蒋介石进行“兵谏”
4.2 刘鼎密信能说明什么
4.3 谁给杨虎城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
4.4 杨虎城不同意无条件释放蒋介石
第五章 宋子文西安事变日记笺证
5.1 赴西安前后的相关史实
5.2 力主与中共谈判
5.3 蒋介石离开西安相关史实
第六章 张学良与宋美龄、宋子文往来信函笺证
6.1 张学良与宋美龄往
试读
第二次奉直战争,山海关作战的时候,我们没打成功。山海关是我们的正面,是我的第三军团的正面,事实第一军团军团长是姜登选,副军团长是韩麟春,第三军团我是军团长,郭松龄是副军团长。实际上,在前线指挥的,一个是韩麟春,一个是郭松龄。在后头,我就跟姜登选组织司令部,当年就叫一三联军,我等于是总司令,姜登选等于我的副司令。山海关是我们第三军团的主攻目标,我们死了很多人……攻坚的时候,我有一个团哪,差不多整个全完了。然而,由韩麟春指挥的第一军团却把九门口那儿打开了……那么,我们就要增援韩麟春、姜登选。现在把郭松龄的军队调过去,帮助继续打九门口,郭松龄他心里就有点惭愧呀:我没把山海关这方面打开,现在就是帮着人家去打呀。
我们是第三军团,一个军团三个师了,那时候叫三个旅。那是早晨,直系军队在高山上都看见我们的军队了,从九门口进去,摆开往里走,搁山路往里加军队,增援来了呀。
这三旅人差不多走了一天,都是很窄的山路往里面进。那么,郭松龄的心里可能就有点不愿意,山海关没打下来,嫌丢脸了。到那儿去他们就闹意见,进去就吵架了。
起因是为一件小事,郭松龄就火了,跟姜登选闹意见,他不打了。他把军队从前线带回来了,都调回来了,夜间哪,说起这段啊,我差不多又掉眼泪了。我在后方军团部,他们打来个电话,说郭军团长把军队都带回去了。啊?我就奇怪了,哎呀!
我明白了,我就赶快跟郭松龄通电话,我骂他两句。我说,你干什么?你怎么地?你要干什么,你怎么把军队带回来啦?为什么?他咔嚓把电话撂下了,他不说了。我说这事儿糟了。韩麟春就讽刺我,说你看你,把这个郭松龄惯的!姜登选说,得了,你别再对着老弟,把老弟整苦了,你别管他了。我说我赶快就去。
那么我就去找郭松龄,晚上黑,痛苦哇,不容易。山路,我骑着马,差不多夜间跑了90里,我要找这个郭松龄,找他的军队。路上就碰见我的军队都回来了,我问他们,怎么回来了,为什么回来?他们说,是郭军团长下的命令。
于是,我就给他们下命令,原地停止。原地就都停下来了,我说,郭军团长在什么地方呢?他们说,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他在哪儿,好像在前边呢,他好像出来了。
找到郭松龄,费了很大劲。郭松龄在一个小店的小店房,在那儿睡觉呢!天要亮还没亮呢,他在那睡着了。他一看我来了,很惊讶。我说,茂宸,起来,起来。我找来,他感到很奇怪。那
前言/序言
张学良将军作为世纪老人,不但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一百年来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1936年12月12日,他与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发动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西安事变,由此达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张杨二位将军,以自己的爱国壮举,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但是,对于这样两位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英雄人物,长期以来,由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大陆,对他们的研究,因为涉及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禁忌;对于一些与他们相关的历史史实,尤其是与西安事变相关的历史史实,也往往无法秉笔直书。即使当年这场事变的亲历者,在撰写回忆录时,也因为有当时的背景,而往往有所遮掩,或者将有些重要的历史情节和人物活动予以割爱。而在台湾,在国民党执政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当年的壮举,一直是被作为犯上作乱来看待的。关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一直是相当禁忌的话题。从有关材料中我们得知,在张学良长期被幽禁于台湾的岁月中,他的日常起居,一直受到严密的监视,同时,有关对他的报道,也一直是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媒体所禁忌的话题。国民党当局力求逐渐抹掉这一段历史,即使作为学术研究,也没有公开的可能。在国民党的宣传口径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一直是被谴责的对象,被妖魔化的对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说,任何意识形态化的控制,都不利于对历史真相和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深入的探究,因此,对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研究,应该说,截至上个世纪80年代,在台湾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而对大陆来说,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委员会的主持,张学良将军的亲朋故旧很早就开始了对西安事变以及对张学良不同历史时期的回忆资料的搜集整理。应当说,这种对史料的抢救,的确是高瞻远瞩,泽被后世的。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两岸关系的松动,关于张学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期间,海峡两岸都把张学良的研究纳入到正常的学术轨道。与此同时,伴随着国际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深入,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被纳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序列,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西安事变,自然也成为国际学者关注的焦点。由此,对张学良的研究就更深入一些。
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于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