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与生态环境》着重介绍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论证过程中生态环境开展的重点工作,首先介绍了流域与工程概况,根据工程特点分区域调查研究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分水文情势、水环境、湿地和水生生态、陆生生态等环境因子研究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影响,分析了工程效益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与生态环境》可供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环境保护的科研人员及有关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流域与工程概况
1.1 流域概况
1.2 工程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1.3 工程任务、规模与运行方式
1.4 工程组成与主要建筑物
1.5 工程施工
1.6 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规划
第2章 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2.1 水源区和汉江中下游区生态环境状况
2.2 输水沿线和受水区生态环境状况
2.3 已建工程区生态环境变化
第3章 工程对水文情势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3.1 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3.2 对输水沿线和受水区水文情势影响
3.3 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
第4章 工程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4.1 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影响
4.2 对受水区地表水环境影响
4.3 工程对受水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4.4 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第5章 工程对湿地和水生生态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5.1 对汉江中下游湿地生态影响
5.2 对汉江中下游水生生态影响
5.3 对受水区水生生态影响
5.4 湿地与水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第6章 工程对陆生生态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
6.1 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
6.2 对受水区陆生生态的影响
6.3 陆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第7章 工程效益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7.1 解决缺水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7.2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
7.3 退还生态用水、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第8章 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8.1 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8.2 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8.3 总体影响分析
8.4 焦点关注与措施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湖北省鄂北地区涉及襄阳市的襄州区、枣阳市以及随州的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和孝感的大悟县,占地面积1.0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49%,是湖北省人口、耕地相对集中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生产基地和湖北省重要的汽车工业走廊,具有较好的工农业基础,为湖北省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区域水资源条件,鄂北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旱包子”,水资源紧缺一直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1950-2013年的64年中发生特大干旱、大旱17次,平均3.8年一次,小旱经常发生,甚至一年多次。资源型缺水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成本高,干旱损失大,难以长期稳产高产。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协调。鄂北地区工程受水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44.22亿元,仅占全省的4.36%。农业灌溉缺乏水源保障,粮食生产只能望天收。2010-2013年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达600万亩(1亩≈667m2),、成灾面积近350万亩,绝收面积逾40万亩,因灾损失粮食累计近35万t。2011-2013年,农村和城市供水出现严重危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水可供,近百万农村居民饮水困难,城区自来水厂仅能间歇性供水。农业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及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均面临严峻挑战。
国务院2012年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明确指出,“……唐白河、鄂北岗地等局部地区仍有缺水现象,这些地区应在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配套、挖潜、改造,大力采用和推广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加快水源工程建设,还应逐步实施从其他地区引水补源。”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是解决湖北省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一项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2012年8月,湖北省全面启动工程相关前期论证工作。在论证过程中,湖北省提出了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在不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的前提下,统筹湖北省内水资源配置,规划新增引水量2.91亿m3从《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分配给汉江中下游的165亿m3水量中调整,引调到随州府澴河北区和大悟澴水区,以解决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后,可解决鄂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改善鄂北地区水生态环境,促进鄂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鄂北地区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由于引水水源为汉江中下游,涉及国家重要水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