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保护的责任原则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它在国际法上的源起、理论基础、法律性质、制度形态以及实践效果。第一章研究保护的责任的发展过程。第二章探讨保护责任的法理基础。第三章研究保护的责任在国际法上的定位。第四章研究保护的责任的制度形态。第五章研究美国、中国、巴西三个不同类型的“大国”关于保护的责任的立场。第六章研究保护的责任在实践中遭遇的挑战。总而言之,本书认为,在当前的国际法制度环境下,保护的责任还有其重大的限度,如无法替代国家能力建设的作用、无法克服集体决策机制的内在缺陷、无法回应双重适用标准的批评。因此,需要把保护的责任限制在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以此作为推进全球治理的国际法律手段之一,抵制以政权更迭为目的的军事行动以及以“新殖民主义”为目的的重建计划,尤其需要借助这个理念推动全球法治制度建设,拓展多元国际主体共同参与应对大规模人道危难的事业。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保护的责任的兴起15
第一节 保护的责任的源起15
第二节 保护的责任的发展历程31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与变动的国际秩序44
小结49
第二章 保护的责任理论基础的研究51
第一节 理论认识中的分歧51
第二节 主权与人权关系的考察59
第三节 干涉的困境及其新思路70
小结84
第三章 保护的责任法律性质的剖析86
第一节 从一个质疑说起87
第二节 保护的责任的国际法渊源90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的履行主体102
第四节 保护的责任的法律保障机制109
小结115
第四章 保护的责任制度框架与运作机制118
第一节 预防责任及其相应制度118
第二节 重建责任及其相应制度126
第三节 非洲联盟体系下的保护的责任130
第四节 联合国与非洲联盟的协调机制133
小结137
第五章 保护的责任的国家视角:中美巴三国的立场分析139
第一节 美国外交政策与保护的责任140
第二节 发展着的中国立场152
第三节 巴西的新概念161
小结167
第六章 保护的责任的实践考察169
第一节 保护的责任实践中的诘难169
第二节 强化预防机制的必要性与思路180
第三节 保护的责任的限度188
小结192
结论194
参考文献200
附录212
后记226
前言/序言
序 言
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以保护的责任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众所周知,保护的责任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引起许多争议的艰难复杂问题。作者史晓曦博士在该书后记中坦言,她是勇敢地选择了这一课题,以修行的心态和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努力来完成写作任务的。通读以后我深信此言不虚。确实,洋洋十余万言,处处显露出她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倾力为解决当代国际法上的一道难题而贡献力量的一份心意。
保护的责任作为一个新名词、新理念、新制度设想,最初是在新千年之初,非洲国家出现大规模人道灾难,亟须国际社会出手干预,而人道主义干涉已经声名狼藉的背景下,由一个称作“干涉与国家主权国际委员会”的机构在其名为《保护的责任》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一句话:主权国家有责任保护其公民免受灭绝种族等人道灾难;当它不愿或不能这样做的时候,这项责任必须由国际社会来承担。此报告发布的时间是2001年12月。
保护的责任问世以后,很快在国际社会引来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赞同的、质疑的、反对的声音纷繁交错、莫衷一是。2005年召开的世界首脑大会,在激烈的争论中通过了包含保护的责任内容的成果文件。这一进展,或许意味着曾被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称为“未来规范的雏形”的“保护的责任”,已经朝着成为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规范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一些国家对此明确表示反对,使得如今有关争论仍在继续。种种迹象表明,“保护的责任”最后“羽化成蝶”,发展成为一项有效的国际规范,显然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为其构建一个完整的制度框架。首先,需要国际社会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而这类问题还是不少的。例如,2005年的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宣告,当一国政府显然无法保护其人民免遭种族灭绝、战争罪、族裔清洗和危害人类罪之害时,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联合国来帮助保护该国人民。在这里,发生人道灾难国家的政府“显然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