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见证中国法治:沈德咏大法官自选集》以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主线,从六个方面进行选编,包括司法理念、司法改革、司法制度、证据制度、司法事业以及人生感悟。法治是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领域和环节所构成的,刑事司法事关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录
目 录
一、司法理念——正本清源
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无罪推定
我们应当如何落实疑罪从无
我们应当如何推进严格司法
我们应当如何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我们应当如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
二、司法改革——建言献策
现代刑事司法理念与诉讼制度改革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设想
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
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统一刑事司法标准,推进严格公正司法
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贯彻证据裁判原则 系统完善证据制度
——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三、司法制度——理性思考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司法权构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审判工作
死刑复核程序改革的基本路径
刑事再审制度的理性思考
量刑公正的制度保障
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修改的制度蕴涵
司法大众化的制度安排
四、证据制度——聚焦前沿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与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刑事证明的模式选择
证据审查判断的原则与方法
刑事证据合法性及其意义
传闻证据规则引论
口供的基本属性和采信规则
五、司法事业——求是探索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实现人民法院科学发展
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
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更加尊重和体现法治规律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人民法院工作始终
让热点案件成为法治公开课
履行好人民司法事业的时代使命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六、法律生涯——人生感悟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坚力量
前言/序言
序言
亚圣孟子曰:天时、地利、人和。1977年12月,我从江西师范学院毕业。1978年,在选择考研方向时,机缘巧合遇上了法律学。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与此相向而行的,是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1980年9月,我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从研习法律到主要从事法律工作,我同法律和法治结下不解之缘,不知不觉就过去了40年。
我于1983年7月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从事政法、司法、纪检工作也已逾35年,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法制建设,特别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在整个法律职业生涯中,我始终坚守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从未间断对法治的思考和探索,对如何更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如何更好完善司法制度、如何更好推进法治建设,有所感悟,有所思忖,也有所收获,并在不同时期,通过适当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言论。
须知法治与改革始终是互为依托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可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唯*正确的选择。在法治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智慧和力量,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每个法律人,都要身体力行地崇尚法治、推进法治、捍卫法治;唯有如此,才能通过点滴力量的汇聚,形成法治建设的浪潮!
作为共和国的首批大法官,我亲自见证了国家司法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切身体会到司法体制改革的艰难与挑战,深刻认识到持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今年我已届65周岁。2018年6月,根据我的请求,中央免去了我在*高人民法院本兼各职。但作为法官和法律人,关注国家法治和司法事业发展进步的初心未改。作为法律职业生涯的阶段总结,这本自选集,收录了我近年来对司法理念、制度、改革诸领域的思考与领悟。回过头看,透过不同时期的法治关注焦点,或可侧面折射当时的法治状况、改革博弈及实践难题,从中亦可窥知我数十年来一以贯之的观念和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的法治理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实践。为倡导科学的法治理念,我曾在特定的一些时间节点,针对防范冤假错案、疑罪从无、严格司法、非法证据排除、正当防卫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