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1983年初到日本,感慨于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工作之余研究日本,本书即其结晶:对日本人的“岛国根性”做了全方位的分析阐述,包括较早的人种来源、大和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国的纠葛、脱亚入欧乃至“二战”之后的崛起、当今的迷茫等,是了解日本的很好的读物。
目录
引读 01
日本人什么样
1.从众无惧 001
2.暧昧与腹艺 024
3.“经济动物” 030
4.回归自然 046
5.模仿与创造 070
6.适应的教育 083
7.好奇心 094
8.感性和氛围 098
9.职人气质 106
10.人和日本人 112
岛国日本
1.与世隔绝 132
2.单一的幸与不幸
试读
他们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性,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土地海域和那上面下面的一切。他们有“坚如磐石”的集团精神,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寻求来自其他民族的尊敬,自强不息、勤劳奋斗。他们随时随地注视着外界的变化,贪得无厌地吸收外面先进的东西,循着强大先进势力的视线变换调整自己的姿态,在努力不被蔑视的同时,奋起追赶。朝着一个方向,为达成某个目标,经过内调酝酿,一旦形成某种一致的氛围(mood)和趋势,他们精诚团结、前赴后继、目不斜视、勇往直前。可是又总是陷入某种模式周而复始地循环,开动起来的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的战车,好像转向不灵闸不好使,只知道一味地朝着一个方向不顾一切地冲锋陷阵,得胜再胜连胜。但是终究物极必反,疯狂的战车坠入深渊,整个国家、民族一蹶不振,泄气悲伤,前途暗淡。一阵痛苦过后,再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开始又一次冲锋,进入又一次循环。
他们时而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民族和人种。他们有“大和民族”之称,有自称世界上血统延续最长、“万世一系”的天皇作为精神统帅和象征,人人具备“大和魂”“大日本”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结成最有效最有力的行动集团,因此他们骄傲和自豪,怀有超越任何其他民族的优越感。他们时而又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为劣等的民族和人种,世界上没有谁认为日本有过辉煌的文明。他们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更善于学、仿、偷,不善于发明创造,只要是在正常的时代,都是跟在先进强大的势力的身后,亦步亦趋。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得意忘形,认为自己是人类中的上上等;在失败的时候情绪坠入无底深渊,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下下种。难怪前美国驻日本大使赖肖尔说,日本人如同钟摆,在优越感和自卑感的两个极端摇摆,难于镇静下来维持一个普通稳定的心态。
在那片岛子上居住的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何这样又那样?日本这个常常令人不解的国度,与我们中国相隔一个朝鲜半岛,再往南隔着黄海和东海,距离不过数百公里。回顾历史,中日之间交流已越两千年,两国及两个民族之间,有过非常安定友好的时期,也有非常悲惨黑暗的时期。中国曾经在文明的发展上给了日本以极大的恩惠,这一点连日本最为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也不得不点头承认。而日本从近代以来,给中国带来过极大的灾难,这一点每一个中国人都牢牢记得。日本和中国之间,由于地理、文化和历史等的缘故,有着一个不解之缘。有说二者“一衣带水”,应永久和睦。有说在东亚地区“一山不容二虎”,二者应拼死相争。
岛国根性
岛国根性是日本人形容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征时的说法。岛国根性一词最早见于1895年,久米邦武在《国民之友》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岛国根性的根本是一种恐怖心理,“仅仅认为浪涛就可以挡住同他国的生存竞争”。当时,对岛国根性的反思曾一度促进了日本向国外发展和制订“大陆经营”的政策。自近代以来,无论是极端欧化主义还是极端国粹主义,其出现都是由于日本缺乏客观认识世界的态度,根源自然是来自岛国根性。
1896年日本著名学者内村鉴三撰文指出:“日本人的天下不过是远东的一串岛屿。人们盘踞在蜗牛大的国土上,沉溺于琐细的事物之中,不知尽志士本分。政治家、美术家、文学家亦不能摆脱岛国根性。”日本人认为,那种互相嫉妒、排斥、对他人的猜疑心,不顾大局,处处为小事处心积虑,卑屈与盲目骄傲,都是岛国根性的反映。从崇拜外国到国粹主义,从自卑感一下子可以变成唯我独尊,这些情感上的大起大落无疑是岛国根性的作用。
岛国根性是生存在这个岛国的人群经数千年历史沉淀形成的气质、性格以及价值观当中,与大陆民族的宽厚、大度、沉稳的精神状态相比显露出来的劣根性部分。当然,日本民族的气质、性格以及价值观当中也有非常优秀的部分。由于地理、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日本人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前章已述,日本人所具备的部分较为明显的特征有:
较多地偏向集团主义,易随群体盲动,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习惯并善于暧昧,自己人之间以心传心。
热爱崇拜自然,依附回归自然,审美观以自然为本。
善于学习模仿、善于改造加工,不太善于创造发明。
灵敏的感受性显得大于理论性。
勤劳、勤勉,热爱劳动。
好奇心强,对发现外界的新事物敏锐,并欲念贪婪。
行动容易随着氛围(mood)而动,不大根据信念和原则。
注意礼节,重视人情,对所在集团表现忠诚,具有献身精神。
重视实用,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能琢磨得透透彻彻,并能做得精益求精。
日本整体所具备的特征是:
缺乏属于自己的理论,实用性地在日常中借用外来儒学和佛教以及西方哲理等,没有用哲学和伦理等来抽象概括的日本精神。日本不出大哲学家、大理论家。普遍不信教。在精神寄托和偶像上,具有一个象征天皇以及信奉天皇、崇拜自然的神道教。“万世一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