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序言
致謝
第一章 研究方法與材料
第二章 研究簡史
第三章 重要出版物
第四章 考古發掘與發現
第五章 地域分布
第六章 術語
第七章 器形分類
第八章 類型學
第九章 文字學
第十章 銘文
第十一章 作僞與鑄造
第十二章 文化背景
第十三章 年代學
第十四章 風格與紋飾
第十五章 斷代
试读
“一致性”是我們爲銅器斷代的最可靠的依據。如果銅器不是贋品、銘文不僞或是我們没有判斷失誤的話,一件銅器的器形、花紋和銘文應該屬於同一個時期。某些學者爲了使他們的研究理論顯得合理,會有意把無法納入他們所定體系的銅器認爲是贋品。這是最爲可嘆的。我相信經過對風格、文字和類型學的科學和客觀的研究,我們可以爲某些銅器進行斷代,這關係到銅器的方方面面。在斷代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出土地點、鑄造工藝和表面處理等。我把本圖録斷代時常用的銘文依據開列於下:
1.歷史事件——把銘文中記録的事件與傳世文獻中的歷史事件相比較,對傳世文獻應該采取批判的態度。例如,文獻中記録了成王時與東部的商遺民之間發生了頻繁戰争。如果銘文中有這種記載,我們可以斷定它爲成王時器(參小臣逨簋與小臣宅簋,U.S.77)。又如史籍中有公元前314年齊國侵入燕國,所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的壺U.S.750(A746)一定是戰前鑄造,並在公元前314年成爲齊國的戰利品,銘文在公元前314年或稍後刻成。
2.歷史人物——通過確認銘文中的人物與文獻中提及的人物的關係來斷代。例如,天亡簋(參U.S.209(A208))是王爲其父文王所製之器,文王的繼承者是武王,説明此器屬於武王時期。納爾遜美術陳列館藏方鼎(U.S.70(A77))是爲祭祀成王所製,它的年代肯定晚於成王。令組(U.S.652(A646))和臣辰組(U.S.54(A51))製於周公在世時,周公是文王時人。所以,除了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幾個例外,這兩個組合均爲文王時器。
3.家世——令組中大方鼎爲“令”的第二代所造,“令”爲成王時人,大鼎可能作於康王時期。我們用同一種方法爲由三代人所作之器組成的屯組(U.S.467(A451))銅器斷代。
4.都邑——公元前770年,周東遷成周,銅器中提到西都的“宗周”、“周”或“京”等名稱的爲西周時器。當然,東周銅器也可能提到“成周”,但迄今提到“成周”的銅器均爲西周器。
5.王朝更替——公元前379年,姜齊爲田齊所代。如果是齊侯製器,年代應在公元前379之前(如齊侯組,U.S.296(A284));如果是田氏製器(在銅器上寫有“陳”),可以定爲公元前379年後。
6.字體——組器中(U.S.338(A329)),我們選了此組每一件銅器上都出現的幾個字來判斷哪種書寫風格最早,由此來判斷組合中器物的早晚。
7.慣用語——商器中從未出現“子子孫孫”,西周早期器物中有“孫孫子子”。西周中、晚期的銅器上常用“永寶用”來結尾,西周晚期常用“永寶用享”(U.S.251(A246)),春秋器中又變爲“永寶用之”(U.S.266、267、296(A256、257、284))。特定的階段使用特定的詞句和慣用語。
8.内容——周代銅器銘文和商代的長篇銘文有明顯差别。商代長篇銘文如討論過的U.S.200(A196),以日名開始,以年結束。而周代成王後的銘文,開始即爲年、月和日。另外,周人使用一月四分法,商人用“周祭”。
9.禮物——在商和周代銘文中提到的禮物主要是“貝”和“金”,西周中期以後是車馬器和衣物。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用銘文作爲斷代的依據,首先要保證銘文不是僞刻,並正確地釋讀。錯誤的釋讀會導致斷代錯誤,如納爾遜美術陳列館所藏的一件方鼎(U.S.70(A77))是成王死後爲成王而作,所以年代不能定爲成王。同樣,《尊古》1.24方鼎是周公長子、第一任魯侯伯禽死後,别人爲他而作,而非伯禽所作。史載伯禽曾爲臣於康王,所以方鼎的年代不應早於康王第一段。
(摘自第十五章“斷代”)
前言/序言
譯者前言(节录)
王 睿 曹菁菁 田 天
陳夢家先生曾爲原計劃出版的《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録》(以下簡稱《美集録》)寫就序言,其中提及“原編附有《中國銅器綜述》十五章,係就舊《中國銅器概述》(附載《海外中國銅器圖録》第一集卷首)擴大改作。其中有關形制、花文、銘辭、年代的討論,都舉此集爲例。《綜述》篇幅太長,今删去之,以後當可單行問世”。文中《中國銅器綜述》不爲世人所知。1997年王睿與美國芝加哥藝術研究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的潘思婷(Elinor Pearlstein)女士爲研究陳夢家先生在美國的學術經歷和其間取得的成就,遍查洛克菲勒檔案中心(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芝加哥大學(Chicago University)、美國各大博物館等處的檔案,得知陳夢家先生1944年至1947年在美國完成了英文稿本《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録和中國銅器綜述》(Chinese Bronzes in American Collections:A Catalogue an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1997年,我們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查閲陳夢家夫人趙蘿蕤教授捐贈該所的“文革”抄家退還陳夢家遺稿等資料,承時任考古所圖書資料室主任王世民先生出示完整的該英文書稿,爲打印本裝訂成兩册。據瞭解,原打印兩份,其中一份留哈佛燕京學社預備在美國出版,後因人事遷衍而擱置,那份手稿也下落下明;另一份由陳先生於1947年帶回國内。1956年將書稿第二部分“銅器集録”譯成中文,由中國科學院考古所交付出版。而第一部分“綜述”(“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則對中國青銅器研究的歷史和方法進行全面的概括和總結,即我們受王世民先生委托翻譯的本書。
陳夢家先生早年學習法律,是位詩人,曾師從聞一多、容庚先生治古文字學、金石學。陳先生對流落海外的中國青銅器材料産生强烈的研究興趣始於一個偶然的契機。國立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先生旅歐歸來,將流散於海外的中國青銅器的照片、資料等委托陳夢家進行整理和研究,1946年出版了《海外中國銅器圖録》第一集。陳先生的學術成就中以甲骨、青銅器研究的成果最爲突出,就青銅器研究而言,歸國後出版和發表的《美集録》和《西周銅器斷代》爲其巔峰之作。《中國銅器綜述》成於旅美期間,對其深入的解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陳先生在青銅器圖録編寫和青銅器研究方面成就取得的原因。
《中國銅器綜述》共分研究方法與材料、研究簡史、重要出版物、考古發掘與發現、地域分布、術語、器形分類、類型學、文字學、銘文、作僞與鑄造、文化背景、年代學、風格與紋飾、斷代十五章。……
《中國銅器綜述》是對《中國銅器概述》的全面修訂和擴充,在順序上調整爲先分析青銅器的時代特點後得出分期的結論,使行文更符合邏輯,分期也更爲細化合理,把青銅時代劃分爲:1.商;2.西周(早、中、晚三期);3.東周:(1)春秋(早、中、晚三期),(2)戰國(早、中、晚三期);4.漢:(1)西漢,(2)東漢。第三章“重要出版物”和第四章“考古發掘與發現”兩章與《商周彝器通考》的“原起”與“發見”相類,是對青銅器研究史的回顧,充實了國外對中國青銅器的收藏和研究部分。第十一章“作僞與鑄造”吸收了《商周彝器通考》相關内容。第十二章“文化背景”分爲商、周兩部分,曾各自發表過,是對商周史的一般性叙述,屬於青銅時代的社會背景資料。
《中國銅器綜述》其餘各章均圍繞青銅器斷代問題進行闡述。第一章“研究方法與材料”首先闡明主旨:“每件銅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時代、地域和所有者信息的載體。它的器形、紋飾和銘文都與某些銅器(群)存在着聯繫。……我們需要依靠有確切年代和出土地點的銅器作爲標準器來研究上述信息不明的銅器。……再利用新材料、新的考古發掘成果、文獻研究中的新認識以及與陶器、玉器、骨製品和石器等其他考古學資料比較的結果進行不斷核對、總合、修訂。在我們研究單件銅器之前,首先要搞清它出土的地點、時間、收藏者、著録情况以及銘文内容。從形制、紋飾和銘文方面來推定它和其他銅器的關係,如果銘文内容上和其他銅器有聯繫,它們即可成爲一組來進行研究。”陳先生特别强調了考古發掘提供的綫索對於銅器斷代的重要性,這與傳統金石學僅僅依靠器形、銘文與紋飾來斷代的研究方法迥異。
第五章“地域分布”,突破原有只論及東周時期銅器的地域分布的做法,借鑒《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録考釋》,注意到歷時情况下銅器的地域特點,尤其對商周時期的國家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關係做了文獻上的梳理。資料雖不是面面俱到,但是脉絡清晰、格局宏大,對後繼研究者頗有啟發之功。
第六章“術語”、第七章“器形分類”、第八章“類型學”則可以劃爲一組,從青銅器器形開始先論述青銅器各部位的定名原則,再論分類標準,在此基礎上闡述48類銅器在不同時代的器形變化情况,爲斷代做基礎。……
第九章“文字學”、第十章“銘文”爲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