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皇陵,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向是神秘的。清王朝自皇太极刨建以来,历275年,先后开辞了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建皇帝陵12座、皇后陵7座、妃园寝10座,共29座,并修建了大量的陪葬墓。作者以研究清陵近四十年之功力,以正史、清宫档案为依据,结合对实地进行的无数次考证,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这些陵寝的风水、选址、营建、建筑规制、风格特点、陵寝制度、祭祀礼仪、谜团逸事等,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作者将多年来的所有研究成果皆融进了书中,并配备了大量珍贵的图片,故《大清皇陵探奇》是了解清陵知识的不可多得的工具书。
目录
前言
一 关外四陵
建筑规制
掌故和逸事
主要内葬人物简历
盛京三陵的管理与防护
不解之谜
东京陵
二 清东陵
清东陵概况
建筑规制及功用
祭祀礼仪
掌故和逸事
外围园寝和景点
东陵的管理与防护
清东陵的不解之谜
清朝灭亡后的东陵
三 清西陵
清西陵概况
雍正皇帝的泰陵及其后妃陵寝
嘉庆皇帝的昌陵及其后妃陵寝
道光皇帝的慕陵及其皇后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及妃园寝
陪葬陵、寺庙、行宫、祠堂
溥仪葬地
清西陵的不解之谜
试读
《大清皇陵探奇(修订版)》:
36.总管衙门的职责是什么
盛京三陵,由于初建时规模较小,祭陵制度也不完善,所以陵寝的管理、防护人员较少,没有专门的机构。后来,随着陵寝规模的扩大,管理和防护制度的日益健全,于是,顺、康年间,盛京三陵建立了总管衙门。
总管衙门是专门保护陵寝的武职机构,相当于关内清陵的“兵部”。总管衙门直接受盛京三陵守护大臣节制。
总管衙门的最高长宦是总管,正三品,掌关防。下设左、右翼长各1人,各管4旗。每旗设防御(也称章京)2人,共设防御16人。设笔帖式2人、领催4人、马兵(披甲人)170或180人不等(其中舅氏子孙100人左右)。另外,还设有世袭轻车都尉、世袭云骑尉、世袭骑都尉、世袭六、七、八品官等。各陵设置不尽相同,人数也多寡不一。办事衙门设在陵寝附近。总管衙门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陵寝的山河、道路、树株以及陵区内的安全。在陵寝内外设多座堆拨房,驻守兵丁,分3班,每10天轮换一次,昼夜巡逻守护。每到陵寝祭祀时,总管还要随班行礼,督率官兵看管山河、道路、门户,查验祭品。
37.关防衙门的职责是什么
关防衙门是管理陵寝的重要文职机构,它的职责主要有两项,一是制作祭品,承办祭祀,管理陵内陈设,清理保护陵内环境。二是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关防衙门相当于关内清陵的内务府、礼部和工部。
关防衙门设掌关防官1员、副关防官2员、内管领1员、副内管领1员、尚膳正1员、尚茶正1员、尚茶副1员、尚膳副1员、笔帖式2人、尚膳人、尚茶人、拜唐阿、摆桌^、院户、领催、厨役、壮丁、役妇以及各行匠役数十人,总数达一百六七十人左右。关防衙门设在陵寝附近,下设碾房、库房、黑牛馆、乳牛馆、冰窖、果房、膳房、茶房、饽饽房、油房、粉房、酱房、省牲所、器皿库等。
盛京三陵的各陵关防衙门,官员和差役的设置不都一样,人数有多有少,各不同时期也有变化,但大体变化不大,其职掌也是固定的。
38.什么是“舅姨子孙”
在守护盛京三陵的八旗官兵中,有一些特殊身份的人物。他们比一般的八旗官兵的地位高,享有优厚的待遇。原来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具体地说,他们不是皇帝舅家的子弟,就是皇帝姨家的后代。舅家子孙称“舅氏子孙”,姨家子孙称“姨娘子孙”,合称“舅姨子孙”。
显祖塔克世娶了喜塔拉氏阿古都督之女厄墨气为妻,诞生了大清的奠基人努尔啥赤。从此,喜塔拉氏—族便身价倍增,成为大清国的皇亲国戚,受到特殊礼遇。阿古都督有三个儿子,论辈分,都是努尔哈赤的舅父,他们的子孙也就破大清皇帝尊称为“舅氏子孙”。叶赫那拉氏阿什达尔汉是孝慈高皇后的弟弟,自然也就是太宗皇太傲的舅父。所以,阿什达尔汉的子孙也是“舅氏子孙”。
萨克达氏微领的妻子也是阿古都督的女儿,因而,微领是努尔哈赤的姨父。海西乌喇部的首领满泰、满泰之叔常住,以及乌喇部的瓜尔佳氏胡尔哈器都是皇太极的姨父。因此,他们的子孙都被尊称为“姨娘子孙”。这些“舅氏子孙”和“姨娘子孙”分别被派去看守盛京三陵。永陵设舅氏子孙兵100名,章京品级官3名。福陵设舅姨子孙兵100名,章京品级官65名。昭陵设舅姨子孙专缺120名,让他们世代看守皇陵。永陵的舅氏子孙兵,每名每月廪赡银2钱,随缺地60亩。章京品级官优于兵。福陵的舅姨子孙兵章京品级,每人每月给银2两,随缺地150亩。昭陵舅姨子孙兵每月给银2两,给随缺地90亩,章京品级兵每月给银2两,给随缺地120亩。
清朝为什么让这些舅姨子孙们世代看守皇陵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出于照顾这些皇亲国戚,使他们生活有保证,世受皇恩;二是这些人都是皇亲国戚,让他们看守皇陵,放心可靠。
……
前言/序言
中国的陵寝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百个帝王,无论其是叱咤风云、功绩卓著的有道之君。还是只知纵欲挥霍、误国害民的暴君,还是冲龄即位、终生傀儡的皇帝。最后都要葬入陵寝。因此,这些帝王陵墓,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晴雨表;是当时科学、文化、艺术的物化。它们在为历史学家、古建专家、风水学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选址、美术、文艺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如今,这些帝王生前居住的皇宫,只剩下明清两朝的北京紫禁城,以及沈阳的清初皇宫,然而,他们的陵寝却依旧遍布祖国的各地,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是明清皇家陵寝。于是,皇陵则成为了历史学者和古建专家的宝贵的实物资料,成为现代人寻幽访古、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
目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学书画的,搞收藏的,搞集邮的,学戏曲的……我发现,不仅中老年人对皇家陵寝感兴趣,许多年轻人也对古代陵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许多人通过电话、邮箱、QQ、短信、微博、写信等多种形式,向我询问有关清朝陵寝的知识。
然而,随着一些清朝历史韪材内容的影视剧的热播,个别编导人员的历史知识的缺乏,或为了追求趣味和猎奇,严重扭曲了史实,误导了许多人。于是。许多朋友多次建议我写一本通俗易懂的有关清陵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以满足广大读者热切学习历史知识的渴求。
本书以清朝正史和清宫档案为依据。并结合长期的实地考察成果,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不仅如此,最近几年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全部写进了本书。因此,这本书是目前有关清陵的最全、最新、最权威的著作,它既可以成为旅游者的旅游指南,又可成为研究清朝陵寝的工具书。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本书配备了约四百多幅图片,其中,有许多老照片和图纸是首次发表。本书还配了一些复原图,如宝华峪陵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地宫金券。这样能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即使小学生也能看懂。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天津大学著名学者王其亨教授的大力帮助,使用了他的一些照片和图纸;也得到了原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研究员、原沈阳故宫博物院专家李凤民研究员、陆海英研究员、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专家邢宏伟女士、清福陵专家满虹女士、清昭陵专家梁莹女士的大力帮助;还有,本书的所有复原效果图都是北京坟协的贾嘉先生利用工作之余绘制的;其他的很多清陵爱好者们也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我水平有限,虽然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书中的错误在所难免,衷心地希望广大读者指出,以期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