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以媒介变迁为经,文化传播为纬,探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媒介形式变化的特征与后果,着眼于文化传播的观念阐释资源的梳理、开发与省思,以及对于媒介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上编是从新闻与广告、纸媒与电视等视角切入对新闻传播业的文化属性、技术手段、融合发展、受众分析等视角开展的多维审视,同时关注泛化意义上的文化传播现象,以符号意义的阐发批判与仪式生活重构为主线对城市、文化、文学、社交等现象进行了讨论;下编则紧贴业界现场,在讨论分析大数据与传媒业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其对西安传媒业影响的地方性和具体化的调研与分析,较为系统的从业界人员观念认受、新闻媒体与广告公司组织结构与实际作业运用三个层面分析并概括了大数据对西安传媒业影响的基本特征。
目录
自序
上编 观念声场:文化传播的多维透视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新闻文化:奔突于神圣与世俗之间
第二节 广告新闻化的历史文化探究
第三节 作为广告援手的公共关系
第二章 新闻故事化、美学价值与机器写作
第一节 新闻报道:讲故事的可能
第二节 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
第三节 机器写作与新闻报道革命
第三章 媒介变迁的批判分析
第一节 从“PC端”到“移动端”:纸媒数字化的路径迁移
第二节 文化、社会与市场:公关庸俗化探因
第三节 电视购物批判
第四章 传播对象嬗变的个案观照
第一节 《万国公报》的读者考察
第二节 广告新媒体环境下消费者分析的方法转换
第五章 文化传播的仪式表达
第一节 文学传播:各怀心思的媒介立场
第二节 陕军东征:媒介事件与仪式修辞
第三节 西安城市影像的三重叙事
第四节 文化走秀、红包狂欢与仪式生活的重构
下编 传媒现场:大数据与西安传媒业
第六章 大数据与传媒业
第一节 传媒业新变
第二节 争锋大数据
第三节 大数据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四节 西安的大数据产业发展
第七章 大数据对西安地区新闻媒体的影响
第一节 西安地区新闻媒体简况
第二节 认知接受的大数据影响
第三节 组织结构的大数据关涉
第四节 新闻生产的大数据运用
第八章 大数据对西安地区广告公司的影响
第一节 西安地区广告公司简况
第二节 大数据对西安广告公司观念层面的影响
第三节 大数据对西安广告公司运营层面的影响
第四节 大数据对西安广告公司广告作业层面的影响
第九章 技术视域下的西安传媒业发展讨论
第一节 技术维度:大与小的困惑
第二节 观念文化维度:说与做的距离
第三节 人才需求与培养维度:守与转的对望
第四节 运营与应用维度:融与专的权变
附录1 大数据对西安新闻媒体影响访谈提纲
附录2 大数据对西安广告公司影响访谈提纲
附录3 大数据对西安广告公司影响调查问卷
后记
前言/序言
“新闻传播”往往是人们脱口而出的语汇,仿佛它们就是不言自明的一个整体,然而,“新闻”与“传播”二者的话语资源与理论建构其来有自,大相径庭。“新闻”的出现有着较为明显的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背景,它的出现与大众传媒的第一种形式——报纸的出现直接相关,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性的、形式感的、建制化的传播样态。历史地看,新闻的总是呈现为一种政党的言说、商业的言说或者公共的言说,因而其总是充满着意识形态色彩,这就是说在形而上的层面留给它的空间并不多。对于实务的关注长期以来是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别,但是这个多为冠以“策略”与“对策”的研究类别由于无法进一步抽象概念化以及与现实贴合的过于紧密,因而就有了速朽的特点,曾经谈论的有些问题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现在谈论的问题以后是不是问题也是个问题。但在今天中国内地的研究场域中,通过对“舆论”一词在控制意义上使用出现的“舆情”研究的的确确是一门显学。突围的第一个方向是以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视野来观照新闻生产过程,到了今天,没有谁再会对这样的共识存有异议:新闻既是媒介的产品,也是社会的产品;突围的第二个方向是与产业经济学联手,专注于传媒市场格局的分析,但这个路数对于经济学的研究者相对而言是更为便宜;突围的第三个方向是走向传播,或者说以传播学拯救新闻学,为新闻研究打开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目前整个研究界的成功经验之谈。但这种突围恰恰反映了其自身危机,正如刘建明在《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体系的建构》中所指出的,标识性概念是一门学问之所以成立,并把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规律揭示出来的语汇,据研究我国现有的新闻理论著作仅有标识性概念70个左右,与成熟学科500-800个标识性概念相去甚远,这样直接导致理论演绎的运作资源不足。他进而认为,建构新闻学标识性概念体系,需要严谨、朴实的学风,严格遵循科学性要素和逻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