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开山鼻祖。全书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神话、生物、水利、矿产等方面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珍品,是中国古人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本书搜集了今人所能搜集到的几乎所有《山海经》图文版本,全面呈现了这部中国上古时代集奇幻与瑰丽之大成的想象之作,深刻反映了上古时代种种神话传说,是值得珍藏的一本书。对那些爱好历史、地理,喜欢研究神秘古怪事物的读者来说,实为*好选择。
目录
奇幻瑰丽的《山海经》10
第一卷
南山经20
南次一经22
南次二经36
南次三经48
第二卷
西山经58
西次一经60
西次二经80
西次三经88
西次四经110
第三卷
北山经122
北次一经124
北次二经144
北次三经154
第四卷
东山经174
东次一经176
东次二经184
东次三经194
东次四经202
第五卷
中山经210
中次一经212
中次二经220
中次三经228
中次四经234
中次五经240
中次六经250
中次七经260
中次八经270
中次九经282
中次十经292
中次十一经298
中次十二经314
第六卷海外南经 326
第七卷海外西经 342
第八卷海外北经 362
第九卷海外东经 378
第十卷海内南经 388
第十一卷海内西经 400
第十二卷海内北经 410
第十三卷海内东经 430
第十四卷大荒东经 440
第十五卷大荒南经 456
第十六卷大荒西经 470
第十七卷大荒北经 490
第十八卷海内经 506
《山海经》原经文529
索引569
试读
南次一经
招摇山
南方首列山系叫作鹊山山系。鹊山系的头一座山,也是最西边的一座山,是招摇山,它屹立在西海岸边,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它的花开放后发出耀眼光芒,照耀四方,名称是迷榖 ,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
狌狌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称是狌狌。狌狌就是今天的猩猩,性情颇像人,高约四五尺,口内有牙齿三十二颗,鼻梁塌陷。狌狌一般在山林中用树叶建造小屋,然后居住其中。如果在年幼时将其捕捉,则能够被驯化而和主人和谐相处。古代的人认为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飞快。远古时期,中国南方气候湿热,类似于今天东南亚的热带岛屿,到处是原始森林,当时也许就有猩猩栖息。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原始雨林中还有红毛猩猩分布,招摇山的猩猩大概就是这个种类吧。
古人传说猩猩会说人话,百余头为一群,出没山谷之中,它们知道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还特别贪心,十分好酒和摆弄草鞋。于是当时的土人便常在路上摆酒,旁边还放上几十双连在一起的草鞋,猩猩走过便知道放置这两样东西的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开始它们喊着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还一边大骂:"又来诱惑我,才不上你们的当呢!"然后就走开。但过了一会儿它们又返回,眼睛盯着酒和草鞋,又骂,然后又走开。如此来回几次,终因抵受不住酒和草鞋的诱惑,便相互嚷着要喝酒,还把草鞋套在脚上。结果喝得大醉,这时土人便出来捕捉它们,醉醺醺的脑袋和连着的草鞋让它们想跑都跑不动,便一起被土人捉住。它们知道人类摆酒的目的,却因为贪心,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人类的盘中餐。古人认为猩猩的嘴唇很好吃,猩唇是"山八珍"之一。而且古人还保留着一种原始观念,认为只要吃了某种强悍的动物的肉,便会将对方的力量和灵气吸收到自己身上来。不光猩猩唇味道甘美,吃了它的肉,便能吸收了猩猩"善走"的本领,从而健步如飞。估计中国古代的猩猩就是因此而灭绝的吧。
招摇山除了有猩猩,还孕育了丽水,这条河从山涧中发源后,向西奔腾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作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堂庭山?白猿?棪木
招摇山往东三百里,是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棪木是一种乔木,其果实红了就可以吃。山中又有许多白色猿猴,白猿样子像猴而手臂粗大有力,腿长,动作敏捷,擅长攀缘,其喊叫的声音听起来很哀怨,古有"猿三鸣而人泪下"之说。擅长攀缘和独特的鸣叫是白猿的两大特征。有人认为白猿是银色乌猿,它周身银白,唯有前爪和脸是黑色的,所以得此名。银色乌猿生于印度,中国也有。传说,猿是长寿的动物。古人认为猴子活到八百岁就变成了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猿产于神山广川之中,手臂非常长,能够吸取自然之精气,所以其寿命很长。堂庭山中的白猿估计以棪树的果子为食吧。 堂庭山还盛产水晶。这种水晶也叫水玉,传说神农时代的雨师赤松子,正是因为服用了这种水玉,不但能够教神农,还能入火自烧而不死;炎帝的小女儿曾效法赤松子,也成了神仙。除了水玉以外,堂庭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即翼山?野兽?蝮虫?怪蛇
堂庭山往东三百八十里,是座即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蝮虫是蛇的一种,身长只有三寸,头如同人的大拇指大小。另有说法认为蝮虫又叫反鼻虫,颜色像红白两色的绶带纹理,鼻子上还长有针刺,大的重可达百斤。它们栖息在怪树上,绶纹就是其保护色。除了即翼山以外,后面要提到的羽山、非山都有它的分布。除蝮虫外,即翼山还有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十分险恶,人是上不去的。
杻阳山?鹿蜀?旋龟
即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就到了杻阳山。山的南坡盛产黄金,山的北坡盛产白银。杻阳山有一种瑞兽,名叫鹿蜀,它的形状像马,白头、红尾,通身是老虎的斑纹,鹿蜀的鸣叫像是有人在唱歌。据说谁披上它的皮毛,谁就可以子孙满堂,因此它们经常遭到人们捕杀,但鹿蜀十分警觉,一有响动就立刻藏匿。怪水从杻阳山发源,向东流去,注入宪翼水。水中经常会发出一种像是敲击木头的难听的声音,这是一种叫旋龟的动物发出来的,它外形像普通的乌龟,但却长着鸟头和蛇尾。旋龟时而在岸边爬行,时而在水中游动。佩带旋龟甲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而且它还可以用来治疗脚茧。传说大禹治水时,应龙在前面用尾巴划地,指引禹沿着它所划的地方开凿水道,将洪水引入大海;而玄龟则背上驮着息壤,跟在禹身后,以便禹能随时把一小块一小块的息壤取来投向大地,息壤落到地面后迅速生长,很
前言/序言
序言
奇幻瑰丽的《山海经》
一部想象力非凡的惊世之作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被认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最古地理书也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物种演化、地理变迁的传奇之作。在物欲横流、市声喧嚣的现代社会,对于习惯"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片静土,是远古时期极富想象力的惊世之作。它通过诡异的文字与形象的绘画,让我们依稀解读那些或已进化、或已绝迹的远古生命;了解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的生活和思想;感悟那天、地、人、兽的无穷奥秘。《山海经》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海内外丰富的山川鸟兽资源。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账的方式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然而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有较大争议。《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记载了一百多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中国古代也一直把《山海经》当作史书看待,它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过去认为是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然而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又据《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则认为绝非是禹、伯益所作。后世中,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的成书非一时,作者也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中期,于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且书中许多内容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晋朝郭璞曾经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汇集中国史上最优美的神话
《山海经》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古书、怪书,同时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的源泉。在古代,它曾以异端邪说之渊源的身份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而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都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无论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记载的禹杀相柳的神话传说充满了奇幻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从中不难看出共工、相柳和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
《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时难得的珍贵材料。拨开神话见历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郁的神话色彩和较强的夸饰性,事物本身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身影。如果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还是不难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大荒北经》中黄帝大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天文、历法,《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海内经》载:"噎鸣生岁十有二。"关于农业生产,《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是始作下民百巧。"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
地理价值不容小觑
《山海经》在地理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经》所在地区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构成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就是古人心目中原始的"世界"。《山海经》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