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扎根于生态、生计、文化的“和平妇女”行动研究》展示了在2008-2011年间于大陆、香港、台湾进行的“生态、生计、文化与可持续和平”行动研究的过程、结果与相关的分析,带出可持续和平是建立在可持续生态、生计和文化的互动,以至贯穿其中的、能体现个别妇女主体性和集体联结力量的知识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的。通过作者对行动过程进行的详细分析,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和平妇女”行动的效应和张力以及行动研究的知识生产与性别面向、可持续和平的条件与愿景。
目录
第一编 总论、行动研究方法与研究总结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第二章 行动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第三章 研究总结
第二编 “和平妇女”行动计划与实践案例分析
第四章 山西王树霞、段锁兰与妇女协会、合作社:生态耕作转型与知识生产
第五章 云南优内与妇女小组:在市场经济与现代化暴力中寻找出路
第六章 江西王华连与妇女鼓队:我鼓、我歌、社区、互动
第七章 香港王爱华、杨宝熙、陆少琼:社区厨房与人地情的温柔
第八章 台湾徐兰香:以护土养生抵抗资本主义
第九章 四川高清蓉:以建立城乡共同体保护地球
第十章 内蒙古殷玉珍:种树治沙与发展的拉力
后记
试读
简单地说,当钱永不休止地随着金融资本主义流转时,似乎是无穷无尽的钱便不停地刺激个人的欲望,以至逐渐形成一种观念——钱是安全感的保证,所以个人要不断向钱看,或以钱满足欲望,这是与资本主义共生的个人主义思想。然而,戴锦华点出,钱才是最不安全的,不仅已经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能将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以为能用钱能买来的东西,如食物、健康,在全球生态被破坏和粮食危机的影响下,也变得越来越不安全或没有保证,导致生活安全感受到威胁,甚至人类没法生存。
相信戴锦华指出的问题,在“和平妇女”中间已有某种认识,不然大家不会走到一块,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表面的钱的迷思以至生态和生计(包含生活与生存的层面)问题,不仅跟世界经济体系畸形发展和个人主义抬头有关,一直支撑人类安然生活的互助合作精神和集体价值的崩溃,也是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农业社区里,人们用互助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忙的时候互相帮忙或换工,食物大致可以自给自足,每个人因为看到互相依存的关系而珍惜集体或共同的自然资源,等等,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便油然而生,生活的知识便得到积累和传承,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传统。可以看到,无论在大陆还是港台,正是使互助合作、共生精神得以延续的集体价值开始崩溃,农民家庭和农村社区开始解体,农业不能让人安身立命,个体需要转向以钱来获得安全感。
此外,从源头上看,越来越强大的国际金融资本就像戴锦华所说的那样,像个巨大的开着的水龙头,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欲望的洪水中漂着,甚至淹死。当然,今天,我们没法回到过去,或重建原有的传统社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或谁能关掉水龙头,但个别人可以结合自身面对的具体环境,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建设社区,哪怕如兰香的“水龙头”故事所描述的:用勺子把水从缸中舀出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戴锦华在发言时非常肯定“和平妇女”各自在社区中所做的另类实践,因为那是长期的价值重建工程——重现集体价值的重要性和互助合作的可行性。
针对大陆的独特情况,戴锦华特别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即利用本土的资源及经验建设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