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笔迹鉴定:事实与基础(原书第二版)》是国外笔迹鉴定领域的重要专著之一。《笔迹鉴定:事实与基础(原书第二版)》主要涵盖了国外笔迹检验的历史渊源、笔迹鉴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书写过程中的变化因素来认识笔迹的本质差异和非本质差异,介绍了笔迹鉴定的统计推断、逻辑和推理、基本思路和过程,以及笔迹鉴定的难点和局限性。《笔迹鉴定:事实与基础(原书第二版)》通过介绍笔迹的发展历程、影响笔迹的因素、不同条件下书写的笔迹特征、笔迹检验工作人员能力评估等方面,帮助读者理解和把握笔迹鉴定的科学方法。同时,《笔迹鉴定:事实与基础(原书第二版)》着眼于全球的笔迹书写系统,介绍了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东、非洲、亚洲的书写系统,帮助认识不同文字系统的笔迹及其鉴定,内容丰富。《笔迹鉴定:事实与基础(原书第二版)》还提及了电子签名、笔迹鉴定的定量研究等前沿内容,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笔迹鉴定的科学性。
目录
第一章 文件检验的历史
1.1 笔迹鉴定和司法程序
1.1.1 文书和证据规则
1.1.2 1900年之前
1.1.3 20世纪:前40年
1.1.4 1940年至1975年
1.1.5 1975年至今
1.2 文件检验的定义
1.2.1 文件检验的目的
第二章 笔迹的发展历程
2.1 笔迹的形成机制
2.2 笔迹的研究
2.3 字母表的起源
2.3.1 最早的字母表
2.3.2 近代的书写系统
2.4 书写教学的历史
2.5 数字时代的书写训练
第三章 笔迹的鉴别
3.1 笔迹鉴定
3.2 鉴定的过程
3.2.1 分析或确定鉴别要素
3.2.2 比较
3.2.3 评估
3.3 笔迹鉴定培训
3.4 笔迹的阶层或系统特征
3.5 笔迹的民族特征
3.6 笔迹的个体特征
3.7 笔迹的偶然情况
3.8 笔迹的根本或显著差异
3.9 条件变化对笔迹的影响
3.9.1 样本的充分性
3.9.2 意外情况
3.9.3 多样的风格
3.9.4 双利手
3.9.5 粗心或疏忽
3.9.6 书写人健康状况的变化
3.9.7 书写人身体状况的变化:骨折、疲劳和虚弱
3.9.8 书写入的心理状况或状态的变化
3.9.9 书写活动的专注度
3.9.10 伪装或刻意变化
3.9.11 毒品或酒精
3.9.12 药物的影响
3.9.13 为了事后否认的有意变化
3.9.14 神经紧张
3.9.15 样本外的自然变化
3.9.16 书写条件——地点或环境
3.9.17 书写工具
3.9.18 书写姿势——包括站姿
3.9.19 书写载体表面
3.9.20 压力下书写
3.10 排除性结论
第四章 笔迹鉴定的前提
4.1 笔迹特征的相似点
4.2 相关信息
4.3 鉴定过程中的统计推理
4.4 鉴定的逻辑和推理
4.5 鉴定程序及其培训
4.6 笔迹专业的批评
……
第五章 笔迹鉴定的基础
第六章 笔迹的鉴别与同一认定
第七章 笔迹鉴别和同一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第八章 影响笔迹的外部因素
第九章 影响笔迹的内部因素
第十章 必要条件和结果
第十一章 笔迹鉴定的诊断
第十二章 笔迹、文件分析和电子媒介
第十三章 文书检验人员能力评估
第十四章 科学与笔迹鉴定
第十五章 术语
Appendix A: Systems of Writing in North America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从文字产生之后,笔迹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迹鉴定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笔迹鉴定案例可以追溯到公元119年。这门古老的法庭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书是国外笔迹鉴定领域的重要专著之一,原著第一版由罗伊·A.胡贝尔(Roy A.Huber)和阿尔弗雷德·M.黑德里克(Alfred M. Headrick)出版于1999年,第二版由海蒂·H.哈拉尔森(Heidi H.Harralson)和拉里·S.米勒(Larry S.Miller)于2019年修订出版,凝结了国外几代笔迹检验工作者的经验和智慧,是了解和借鉴国外笔迹鉴定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
2016年,笔者进入瑞士洛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导Christophe Champod教授的推荐下,了解到本书在国外笔迹鉴定领域中的重要性。2019年,4名优秀的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与笔者一道踏上了学习国外笔迹鉴定理论与方法的旅程。他们分别是:汤昊,赵雨涵,陶怡敏和张临涛。
三年来,翻译工作遭遇了许多困难,除了精力和时间有限之外,本书涉及了许多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尽管我国笔迹鉴定学历教育中涉及了文字学的知识,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文件检验专业专门开设了“语言和文字”课程,但是我们对于域外书写系统所涉及的文字学知识知之甚少。为此,我们学习并参考了域外文字学文献,如《文字的历史》《文字史》《世界文字发展史》等。即便如此,由于译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此外,感谢4名优秀的学生协助笔者对书稿进行统稿和校对;感谢科学出版社对本书的翻译提出宝贵意见以及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有你们的支持才有这本书。最后向天堂里的恩师贾玉文先生致敬!
本书由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2020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05132和U1736102)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