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所选案例具有中国针对性
本次案例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建国以来,中国参与国际关系、国际立法、国际治理的立场与实践,在案例范围上涉及面较广,分布在处理国际关系的立场与实践,如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处理保护管辖的立场与实践,如“刘强焚烧日本靖国神社案”;处理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实践,“叙利亚化武表决案”;处理中美贸易争端;针对疫情美国索赔案;英国提出的中国涉疆言论;中国针对欧盟的制裁案等。这些案例都是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参与国际治理方面所作的立场与选择,能够系统体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治观、国家利益意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
二、所选案例彰显时代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际关系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对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比如,如何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再如,一个国家的行为和财产能不能受外国法院管辖?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案例教材坚持体系构建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要选用具有当代价值、富有学术魅力的国际公法案例,同时,针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以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开展综合性比较研究,努力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还要聚焦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深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助力我国企业和公民提升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案例注重中国元素分析
结合所主讲的课程,完成所获得的聊城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教材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要求,通过所陈述的案例深度挖掘课程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重点关注四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培养国家利益意识、强化国际法治理念、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每个章节后的中国元素分析中,强调整体化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到《国际公法学》的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仅强调在“教”讲思政,还要做到“备课”和“课后辅导”中讲思政;通过案例的中国元素分析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国际公法学》课程思政要和整个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整体保持一体化;践行《国际公法学》差异化实践,在与专业课程思政保持一致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突出《国际公法学》课程思政的亮点和特色。特别是在分析案例时要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治理性。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注重培养本科生的世界眼光、国际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