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朱启铃(1872-1964),近现代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本书以朱延琦口述曾祖父朱启铃往事为主体,介绍其主要生平功绩,如开北京城市建设管理之先河、创立北京第一家传染病医院、接办中兴煤矿、创立中国营造学社以及改建前门、中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文中多有对朱启钤生活点滴的精彩描述,读来饶有趣味;他对北京城建设的特殊贡献也是口述者着意突出的。书中配有约100张图片,既增加了阅读趣味性,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目录
回忆我的曾祖父朱启钤先生/朱延琦
第一章 自述家世
第二章 我所知道的朱启钤先生的历史贡献
开北京城市建设管理之先河
临危受命,接办中兴煤矿
创立中国营造学社,提议重建中国营造学社
中国警察制度与京师模范监狱创立者之一
创立北京第一家传染病医院
对朱启钤改建前门、中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的补充说明
第三章 对朱启钤先生的印象老祖的生活点滴
老祖的朋友们
老祖的为人之道
老祖最后的日子
关于东四八条故居
关于赵堂子胡同3号故居
第四章 来自亲朋和学术界对朱启钤先生的回忆
叔祖父朱海北、父亲朱文极、叔父朱文楷的回忆
当代学者的述评
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的回忆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朱启钤开创的城市建设遗产保护之路
——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金磊
附录二 北京宜南香厂街区近现代建筑遗产考察记略
——朱启钤与北京香厂路地区历史建筑改造及其历史变迁/建筑文化考察组
附录三 陈明达先生访谈录(节选)/殷力欣、成丽整理
编后记/金磊
试读
我的曾祖父朱启钤(1872-1964)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是心系民族兴亡、锐意革新的政治活动家,也是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如古代建筑、书画乃至女红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见诸书刊,甚至当今的网络信息。这里,我不作过多的描述,而偏重讲述我所知道的他老人家的生活点滴,以及他对北京城建设的特殊贡献。
第一章
自述家世
人们都说曾祖父朱启铃先生是贵州人,但实际上我们的祖籍是婺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婺源归江西省管辖)。我的祖父朱沛(1891-1961)是朱启铃先生的长子,父亲朱文极(1911-1995)是朱启铃先生的长孙,我则是朱启钤先生的长房曾孙,而且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个与他同屋生活过的人。我生于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地是河北唐山。1952年全家搬至北京时我刚刚五岁,当时住在无量大人胡同[1],同华揽洪[2]先生家住得很近,我家是25号,他家18号,两家也经常来往。曾祖父朱启钤先生就住在我现在居住的东四八条111号院(原门牌号54号,下文简称“八条”)。我的父亲朱文极曾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及上海圣约翰学校就读,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我的母亲贺圣慈学医,我的外公贺雪航也是著名实业家,与盛宜怀交往甚密,并对中国营造学社很多工作提供过支持。父亲留学归国后,早期与吴幼权[3]。同做生意。当时吴幼权手中持有日本、国民党及新四军的通商许可。因与日本人有生意往来,曾祖父知道后非常不满,把我父亲叫回来,禁止他同日本人再做买卖。当时袁家在唐山开办开滦煤矿[4],正需要外语人才,因我的父母英文都非常好,就让我父亲去唐山投奔袁家,因此我和另外两个哥哥都是在唐山出生的。
我的四姑爷爷吴敬安(朱启钤四女朱津筠之夫婿)是张学良手下的飞行队长,后来奉命去美国采购飞机。二战时期美国的飞机质量不是很高,经常有自毁、坠落的情况,有些人就诬告四姑爷爷中间拿了回扣。曾祖父说朱家人不可能做这种事,他便亲自去上海面见蒋介石陈情,此后从上海赶赴天津,因中兴轮船公司在天津设有办事处。
20世纪初,曾祖父曾任津浦铁路北段总办,督建了济南黄河铁路大桥等很多重要的铁路工程。曾祖父耳聋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1911年的一天,修建黄河铁路桥时,须人下到黄河底下沉箱中深掘淤泥层,再用水泥浇筑墩基,他在乘电梯深入沉箱、督查施工质量时,突然接到加急电报,需赶紧上升到地面,因电梯升速太快,导致耳膜破裂。而这封电报的内容,就是我父亲的出生。后来,曾祖父从天津回北京,我父亲一家人就跟着来到北京照顾他。我父亲后来也曾在天津工作过,在解放路的开滦煤矿大楼里办公[1]。
1965年,我从二十四中初中毕业后和王世襄先生(1914-2009)的儿子王敦煌一道去宁夏建设兵团参加劳动,一去就是13年,回到北京时已30出头了。这个建设兵团还有两个特殊名称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三师”“兰字951部队”。回京后,我被分配在市政系统,先后在一公司、二公司、三公司工作,但因身体原因及工作负荷太大,就申请调去中粮集团工作,一直到退休。
P2-3
前言/序言
由《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编辑部组织相关单位编撰 的《朱启钤与北京》出版在 即,请我作序,我有些感慨 。一是2022年怡逢朱启铃 先生诞辰150周年,学界梳 理他对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贡 献极为有价值;二是这是一 本专门记录朱桂老对老北京 城市建设贡献的书,纵观朱 启铃对北京城市建设诸方面 的成就轨迹,以至于他生前 居住的东四八条111号院落 ,均在北京中轴线脉络上, 它们无疑是有“故事”可讲的 ;三是该书不是文论集萃, 而以朱启铃曾孙朱延琦口述 为主,这一点尤为珍贵。《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 组织专家,对文稿史实、人 物关联进行缜密研究,使该 书的叙述更准确且生动,对 了解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及中 轴线“申遗”的历史贡献者朱 启钤,是十分难得的。 我多次造访朱启铃故居 东四八条111号及赵堂子胡 同3号院。最近一次去东四 八条111号与朱延琦先生交 流四合院保护事宜、了解朱 启铃生前对北京的贡献,是 2020年11月初的事,而后 我就建议中国文物学会20世 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专家, 从20世纪遗产保护的事件与 人的研究视角,深入调研此 院落的相关问题及朱启钤晚 年的经历。专家团队历时近 两年的工作成果,相信会令 读者更加看清并敬佩朱桂老 的历史性贡献。正如周恩来 总理评价他为“著名实业家 、爱国老人及中国著名建筑 历史学家”;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 尊他为启蒙师;1989年中 国营造学社成立六十周年时 ,吴良镛教授撰文称其“发 扬光大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创 的中国建筑研究事业”,傅 嘉年院士称“朱启钤是研究 中国建筑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 我记得十四年前的2009 年,正值中国营造学社成立 八十周年,我参加了两次纪 念活动。第一次是4月14日 在东四街道的南新仓大运河 皇家仓廒中,活动主题是“ 留下中国建筑的精魂——纪 念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 八十周年画集”,由《建筑 创作》杂志社与东四街道办 事处主办。他们举办了朱启 钤与中国营造学社展及扎实 且有深度的论坛,活动在京 城百姓生活的传统街区中进 行,其意义既是纪念先贤, 又普及社区建筑文博文化。 第二次是11月7日,在清华 大学举办的“中国营造学社 的学术之路一纪念中国营造 学社成立80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中,我在致辞中说:“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不仅 是建筑历史学科的奠基人, 更是中国文物事业的先驱, 其开拓性贡献,创立的用科 学且现代手段补充中国建筑 师史学体系的方法,取得了 后人难以逾越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建筑史上树起了一座 丰碑。”在《朱启钤与北京 》一书即将问世时,我想到 面对北京中轴线申遗按下“ 快行键”,面对东四南北大 街完成环境提升面貌改观的 情况,“文化东城”建设既然 提出有七百年“文风京韵、 大市银街”的人文历史,就 要加强对包括朱启钤先生在 内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 从中汲取深层次的北京历史 文化保护与现代化传承的养 分。我相信每位《朱启铃与 北京》的读者,都会感悟到 朱启钤与中国营造学社是有 建筑技艺文化潜质的,应纳 入“大文旅计划”予以开发, 因为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遗 产的内容极其丰富。 特此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