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讲述6G关键技术的权威指南。两位国际公认的专家对推动和促进6G发展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原创性探索。本书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向6G演进的历程,分析驱动这一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6G的需求、应用场景、关键性能指标等内容,充分展现了6G愿景。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
全面了解6G标准化和技术演进,包括6G发展的架构、算法、协议和应用背后的愿景。
深入探索6G全频谱无线技术,涵盖增强的毫米波技术、基于太赫兹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可见光和光无线通信等。
充分讨论6G智能无线电网络和新空口技术,包括智能反射面、蜂窝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无蜂窝大规模MIMO、自适应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等。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6G愿景和技术演进
第1章 蜂窝系统标准的演进2
1.1 0G:准蜂窝系统2
1.2 1G:蜂窝网络的诞生3
1.3 2G:从模拟到数字5
1.4 3G:以数据为中心10
1.5 4G:移动互联网15
1.6 5G:从人到机器18
1.7 超越5G23
1.8 总结23
参考文献25
第2章 Pre-6G技术与系统演进27
2.1 1G-AMPS27
2.2 2G-GSM31
2.3 3G-WCDMA35
2.4 4G-LTE40
2.5 5G-新空口46
2.6 总结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6G愿景56
3.1 背景56
3.2 爆炸性移动流量57
3.3 应用案例59
3.4 应用场景61
3.5 性能需求63
3.6 研究计划和路线图66
3.7 关键推动技术72
3.8 总结78
参考文献78
第二部分 6G全频谱通信
第4章 6G增强的毫米波无线通信82
4.1 频谱短缺82
4.2 毫米波传播特性83
4.3 毫米波信道模型92
4.4 毫米波传输技术99
4.5 总结118
参考文献118
第5章 6G太赫兹技术和系统120
5.1 太赫兹频段的潜力120
5.2 太赫兹应用125
5.3 太赫兹通信的挑战129
5.4 子阵列波束赋形139
5.5 透镜天线141
5.6 研究案例:IEEE 802.15.3d143
5.7 总结152
参考文献152
第6章 6G光无线通信155
6.1 光频谱155
6.2 优势与挑战158
6.3 光无线通信的应用160
6.4 光无线通信的发展161
6.5 光收发机163
6.6 光源和探测器165
6.7 光链路配置172
6.8 光MIMO173
6.9 总结177
参考文献178
第三部分 6G智能无线网络和空口技术
第7章 智能反射面辅助6G通信180
7.1 基本概念180
7.2 IRS辅助单天线传输183
7.3 IRS辅助多天线传输188
7.4 双波束智能反射面192
7.5 IRS辅助宽带通信197
7.6 多用户IRS通信201
7.7 信道老化与信道预测206
7.8 总结218
参考文献219
第8章 6G多维技术和天线技术222
8.1 空间分集222
8.2 接收合并223
8.3 空时编码229
8.4 发射天线选择235
8.5 波束赋形237
8.6 空间复用242
8.7 总结254
参考文献255
第9章 6G蜂窝和无蜂窝大规模MIMO技术257
9.1 多用户MIMO258
9.2 大规模MIMO267
9.3 多小区大规模MIMO271
9.4 无蜂窝大规模MIMO276
9.5 机会性无蜂窝通信288
9.6 总结293
参考文献294
第10章 6G自适应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296
10.1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297
10.2 多载波调制299
10.3 OFDM技术303
10.4 正交频分多址接入313
10.5 无蜂窝大规模MIMO-OFDMA系统319
10.6 非正交多址接入325
10.7 总结335
参考文献336
前言/序言
随着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应用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2019年初,在韩国的三家移动运营商与美国的威瑞森通信公司(Verizon)争论谁才是全球第一个5G通信服务供应商时,我们正式迈入了5G时代。过去三年,5G一直是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容量之外,5G还将移动通信服务从人扩展到物,从消费者扩展到垂直行业。移动通信用户的潜在规模从数十亿人大幅扩大到海量的人,并实现了机器和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5G将支持从传统移动宽带到工业4.0、虚拟现实、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更多更广泛的新兴业务。近些年,网络和数字基础设施在保持社会运转和家庭联系方面越来越重要,特别是5G服务和应用越来越有价值,例如远程外科医生、在线教育、远程工作、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配送、机器人、智能治疗和自动制造等。
随着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部署,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前瞻性地将焦点转向了5G演进或更为先进的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sixth-generation,6G),且许多研究团队、标准化和监管组织等已经启动了6G的相关研究。2018年7月,国际电信联盟电信(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Telecommunication,ITU-T)标准部成立了一个名为“网络2030技术”的小组,该小组致力于研究在2030年及之后可支持新型前瞻性场景(如全息型通信、普惠智能、触觉互联网、多维感知体验和数字孪生等)的网络。此外,欧盟委员会开始赞助B5G的研究活动,于2020年初启动了一系列6G开创性研究项目,包括ICT-20 5G长期演进和ICT-52超5G智能互联。2020年10月,下一代移动网络(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NGMN)联盟启动了6G愿景和驱动因素项目,旨在为全球6G活动提供及时且前瞻性的指导。2020年2月,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Radiocommunication,ITU-R)部决定启动国际移动通信(IMT-2030)的未来演进和技术趋势的研究。
5G技术彰显了移动通信系统对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近几年,许多国家都宣布了6G发展计划或已正式启动相关研究。在芬兰,奥卢大学开展了6G无线智能社会和生态系统(芬兰科学院旗舰项目)的研究,该研究专注于可靠的近实时无线连接、分布式计算和智能,以及未来用于电路和电子设备的材料和天线这几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于2019年3月宣布,为6G及未来通信系统开放95GHz~3THz的实验许可证,以促进太赫兹通信的测试。2020年10月,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发起了下一代通信技术联盟(包括AT&T、T-Mobile、Verizon、高通、爱立信、诺基亚、苹果、谷歌、脸书、微软等),旨在提升北美移动技术在6G领域的地位。此外,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2015年宣布了Starlink(超大规模的低轨通信卫星)项目,旨在为全球提供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可以预见的是,空间通信基础设施将重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架构。2019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部发起了6G技术研发工作,同时还成立了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37名专家组成的总体专家组。2017年末,日本内务通信省成立了一个工作组来研究下一代无线技术。韩国宣布计划在2026年进行首次6G试验,预计将在五年内花费约1.69亿美元来开发6G关键技术。2021年8月开始,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MBF)资助建立了四个6G未来技术研究中心,预计在前四年内提供高达2.5亿欧元的科研经费。
我们坚信一本关于6G的启发性指南可以激发人们对6G的兴趣并吸引学术界和工业界相关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然而,目前市场上仍缺乏一本全面而系统地阐述6G及其关键技术的书籍,本书应运而生,力求填补这一空白。本书由两位业内专家撰写,他们从技术研发角度出发,旨在为全球读者提供一本翔实且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关于6G无线传输和信号处理使能技术的权威之作。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10章,内容涵盖了6G愿景、新频谱、新传输、新空口以及智能无线系统。
第一部分 6G愿景和技术演进
在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方面,本书第一部分通过回顾1G标准到5G标准的演进以及Pre-6G技术与系统演进来呈现6G愿景(驱动因素、应用案例、应用场景、性能需求、路线图和关键推动技术)。第一部分由3章组成。
第1章 蜂窝系统标准的演进
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复杂的蜂窝系统,读者需要对蜂窝系统的演进有一个完整认知。第1章简要回顾从准蜂窝系统到5G移动蜂窝系统的演进。通过本章,读者能够为深入了解6G技术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2章 Pre-6G技术与系统演进
第2章将从技术角度对前几代蜂窝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阐述在全球商业市场上取得主导地位的标准中的主流技术。在这一章,读者将了解每一代具有代表性的蜂窝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主要网元、功能划分、互联互通、交互和操作流程。
第3章 6G愿景
在了解6G技术细节之前,阐明研发6G的意义和动机,并让读者相信6G一定会像前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