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孙曰修(1926—2022),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长期担任军队的后勤建设和教学工作,参加了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的老兵方队和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离休后投入篆刻艺术,留下了千余方篆刻作品。他的一生: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一生功勋在戎马;鸟虫印多字印多种印,古稀篆刻成名家。书稿由三部分组成:孙曰修的自述,妻子叶淑穗的补录,以及孙曰修晚年投入篆刻艺术和鲁迅研究的作品。
目录
一、乡情滋养我成长 年少懵懂寻远方
二、为救百姓入敌穴 九死一生投八路
三、无心插柳入工商 核算经营鱼得水
四、战时生活苦中乐 难解逼婚娃娃亲
五、梦想成真入主力 兵法战术领会深
六、战力胜负见后勤 智勇善谋急先锋
七、奉命单独筹给养 入朝艰险送军资
八、见仁见智保供应 愈挫愈勇真英雄
九、赴越调研乔装扮 战前勘察预评估
十、下放干校蒙冤屈 苦行数载终平反
十一、青藏艰险显勇毅 磨砺玉成格尔木
十二、耄耋虎老雄风在 金石铁笔刻丹心
叶淑穗的补录
(一)归国深造 收获事业和家庭
(二)夫妻恩爱 同心共育孩成长
(三)生命相伴 事业相助携手行
(四)授越南班 谱写中越友谊曲
(五)乐享离休 夕阳如诗亦如歌
三位儿女对父亲的回忆
(一)穿军装的父亲
(二)老爸我好想你
(三)爸爸,您的爱总在不远处守护着我
附录一 孙曰修文章收录
(一)我是怎样搞起篆刻的
(二)拟定多字印印稿的几点体会
(三)关于书法作品中署款和印章的初探
(四)刻字浅谈
(五)浅谈刻字点滴
(六)对《鲁迅全集·书刊注释》的几点意见
(七)对《鲁迅嵬辑碑拓辑述》读后有感
附录二 孙曰修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蓬莱孙家沟,一个在山沟里的小村庄,当时全村只有三十几户人家。一九二六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我出生在这里。
我的爷爷孙良广,在老孙家族谱排“良”字辈。我出生后不久,他就去世了,所以我对爷爷没有印象。但我还记得我的奶奶。奶奶特别宠爱我,给我起了个小名叫宝墩,还经常背着我出去玩。
我父亲孙乃桐是一位裁缝,长年在烟台务工,每逢过年才能回家。从我记事起,家里经常就只有母亲、姐姐和我三个人。每次父亲回来时,总是给家里带些鞭炮,放鞭炮是我最高兴的,这是家里最欢乐和喜庆的时刻。父亲每年回来,都要带我去拜祖坟,不厌其烦地向我一一讲述祖辈的往事。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教会我打算盘。为了早日把我培养成才,赚钱养家,他一有机会就亲自监督我,教我打算盘、背口诀(那时的计量是十六两为一斤,需要借助口诀才能提高换算的速度)。父亲对我非常严厉,打算盘时,一旦出错就会用旱烟袋锅儿打我的脑袋。有一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路过家门口,吹吹打打好热闹,我想出去看,母亲也说情,可父亲说什么都不许,非要我把口诀背完不可。现在回想起来,还真要感谢父亲当时的严教,让我有了珠算本领并且受用一生,尤其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珠算使我能够独立胜任部队基层繁重的会计工作。
我母亲孙郑氏是童养媳,但是她特别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当时父亲常年在外,家里没有成年男人,家里所有的事,大事、小事、难事,只能由母亲出头、做主。1933年,我7岁了,在本村上小学。母亲看到我长大了、上学了,十分高兴,并在开学那天给我穿上了新大褂,把我打扮得像个小大人。上学以后,母亲对我说,你是咱家的男子汉了,以后外面的事你要多承担一些。于是,我让母亲给我买了两个小桶,承担了到村头挑水的活儿。
母亲的性格也很泼辣,为“护犊子”能拼命。一次,村里有一家办丧事,按老规矩,全村各家都要出一个人帮工,帮助搭建奠席棚,请吹鼓手吹奏,送葬后招呼其亲友吃酒席。当时,我代表我家去帮工。主家在亲友散席后,最后给所有帮工开了一桌酒席。当晚,我们那桌喝的酒是用红薯干自酿的60度白酒。在座的叔叔、大爷都逗我,认为我这个小男娃挺好玩,就你一盅他一盅连哄带灌地给我喝酒,连灌了我八大盅(每盅一两)。很快我就晕了,走不了路了,最后也不知是哪位大叔背我回家的。到家后,我一直昏睡,母亲和姐姐给我用冷毛巾敷在头上,又用凉水擦身,又给我灌绿豆汤。她们俩一边忙,一边哭。第二天一早,母亲就在村子里到处找那些灌我的人讲理,绕着我家门前、屋后,一边哭,一边叫骂,一边数落……邻里都怕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应声。我整整昏睡了三天才醒过来,后来,村子里再也没有人敢这么灌我酒喝了。
我们家里有两个孩子——我和我姐姐,姐姐孙凤英比我大4岁。我原来还有一个大哥,死得早。我也曾有过弟弟妹妹,后来都因得了脐带风死了。 我家属下中农的家庭。我出生时,家里说是有15亩山地,但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拼凑田地。家里没有壮年劳动力,所以除了留下一两亩地种点蔬菜,勉强度日,其余的地都出租给外面人家,以贴补家用。遇上我父亲失业那段时间,家里没了经济来源,生活就更困难了,甚至被迫借高利贷。
P1-3
前言/序言
我的丈夫孙曰修先生, 1926年生,是中国人民解 放军原总后勤部的离休干部 ,是一位抗战老兵,平时身 体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虽然96岁高龄,还积极参 加干休所组织的活动。 2022年冬月,面对来势凶 猛的疫情,他没有躲过这一 劫,在一次核酸检测中被发 现为阳性。开始低烧,晚间 突发高烧,但神志仍然清晰 。吃退烧药后,清晨退烧后 又突发39°C高烧。我与他 商量是否去医院,他表示不 愿去。干休所的医生认为必 须去,因为在家没有治疗的 条件,于是紧急用救护车将 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告 知,他的病情危急,需要抢 救,并安慰我说:“我们帮 你把他抢救过来。”我就看 见三四个医生,动作极为迅 速,一下各种管子都给他插 上了。呼吸机也用上了,各 种仪器同时闪亮起来,数字 在一秒一秒地变换着,我虽 然看不懂,但情况显然很严 重。我一下就蒙了!不知所 措。 当时正是疫情发展最严 重的时期,即便是条件较好 的301医院,也是人满为患 ,医生短缺,设备短缺,床 位等医疗资源都短缺。即便 如此,医院仍尽了最大的努 力,采取各种办法,抢求了 11天。感谢医院的领导和医 疗单位的医生们,他们对这 位抗战老兵付出了最大的辛 劳,但由于严重的病情,终 究没有将他抢救过来,他就 这样走了。我痛失相濡以沫 69年的丈夫。他没有留下一 句话,可能他也没有想到自 己就这样走了,或者当他有 预感的时候,已经不能表达 了。我无比地遗憾,作为69 年患难与共的妻子,在他生 命的最后,在他最痛苦、最 受煎熬的时刻,没有能够留 在他的身边,给他以抚慰。 直到此时此刻想起来,我仍 感到无比的心痛。我不能原 谅自己,始终沉浸在悲痛和 遗憾之中。 在他弥留之际,孩子们 用手机微信视频,连接了病 房中的他和家中的我,让我 们远程见了一面。我边哭边 唤着他,他在痛苦中艰难地 睁开了眼睛,就是那一刹那 的对视,我看见他的眼中充 满了生的渴望,充满了平日 里饱含的温情、充满了由衷 的眷恋,此情此景像一道光 射入我的肺腑。就是生离死 别的一刹那,我顿悟了,我 似乎明白了,他那无声中的 千言万语…… 我们最后的相见,是在 医院的告别室。他静静地躺 在医院的担架上,像平日熟 睡的样子,似乎比平时显得 更加清秀,镇定而安详。直 到今日回想那一刻,我仍不 相信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我 紧紧地握着他冰冷的大手, 虽然没有了温度,但仍然是 那样厚重,那样柔软,像活 着的时候一样。我泪流满面 ,无情的事实告诉我,他不 会再醒来了,眼前这一切, 就是夫妻最后的诀别…… 他一生给我的呵护、体 贴和全身心的帮扶,使我在 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地有所收 获、得到成长。我至今无以 回报。思虑再三,我想尽我 的可能,在我有生之年,编 辑整理他的回忆录,为他完 成一本生平传记,把他奋斗 的一生记录下来,并以此留 给我的儿孙,使他们也了解 祖、父辈的一生,并对他们 有所激励。 孙曰修先生的一生虽平 凡,但值得后人敬仰。他参 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之后 投入军队的后勤建设和教学 工作。离休后,他仍坚守战 士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誓言,投入全部精力研究 篆刻,只为继承中国传统篆 刻技艺,弘扬我国老一辈革 命家的精神,宣传党的各个 时期的政策。他争分夺秒地 工作着,创作着,生怕浪费 了时间。37年的辛勤劳作取 得了辉煌的成果,他留下了 千余方的鸟虫篆、多字印、 多种类的篆刻作品(其中大 部分是石刻,还有木刻、砖 刻、贝壳刻、葫芦刻等), 被誉为篆刻家。篆刻家、书 法家、诗词楹联家姜公醉先 生称曰修为“九州九叠第一 人”;书画家蔡小汀先生称“ 曰修先生制印神出古異”。 曰修潜心钻研篆刻艺术,曾 被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 部老年书画研究会特邀研究 员,曾荣获多项社会颁发的 奖项,如2015年获首届中 国老年篆刻艺术展一等奖, 2019年获第十届北京电视 书法大赛耆英奖等。他刻有 一方钱学森诞辰百年纪念印 ,由有关单位制成百枚藏书 票,2012年6月作为神舟九 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并成功返 回地球的航天搭载品,见证 了我国航天奇迹,成为具有 重要意义的航天收藏品。他 刻的毛泽东诗词53首,装订 成册,分别赠予湖南韶山毛 泽东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图 书馆,并被上述两馆收藏。 他刻的周恩来诗词10首被天 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收藏 。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的一生: 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 一生功勋在戎马; 鸟虫篆多字篆石木篆, 古稀篆刻成名家。 他无愧于此生,我由衷 地敬佩! 谨以此献给我相伴一生 的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