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六百年:讲故事的云津杨氏支谱》是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家谱,也是一部记述社会历史变迁的书。
《一个家族的六百年:讲故事的云津杨氏支谱》从公元1381年写起,记述了一个家族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故书名为《一个家族的六百年——讲故事的云津杨氏支谱》。
《一个家族的六百年:讲故事的云津杨氏支谱》重在讲故事,故事从哪里来?绝没有凭空捏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一方面是历史性的故事,从有凭有据的原始记录中来;另一方面是近现代的故事,从有关记述及当事人的口述中来。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则是这种细胞的一个小小组合体。家谱里的记述,似可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小小观察窗口。
目录
甲 历史 传统
杨姓由来与“续谱不溯姓源”
弘农堂及郡望与堂号
修谱:非为张吾族之盛,重在垂训于子孙
家族迁徙路线
云津杨氏分支源流
诰敕
族规家法
丧服制度——五服
祖训家风
辈次派名
原谱辑谱者
乙 记事 故事
一世祖至十世祖
一世祖辛公
三次封职与世袭
三世敏公
五世仪公
六世秉贤公
六世秉元公
七世廷俊公
七世芳公
八世崇德公
九世顺成公
九世顺昌等三公
九世顺升公
九世杨氏三隐士
九世守礼公
十世寓乾公
十二世文华公
十一世永斌公
永斌公生平
鄂尔泰为永斌公撰写墓志铭
张廷玉为永斌公撰写墓表
永斌公事迹
永斌公墓考察情形
永斌公后裔
十二世文锡公
十三世漌公
十三世浩公
十四世兆荣公
十四世兆棨公
十四世兆棠公
十五世炳公及十六世荫奎
十五世炜公
十一世昶斌公及其子孙
十二世文赐公
十三世洪公
十四世兆杏公
十四世兆棻公
十四世兆李公
十五世积烘公
十五世积熙公
十五世积煦公
十六世达善公
十六世基善公
昶斌公的近现代后人
十八世仲篪公
仲篪公妻邓氏
……
丙 集锦拾 趣
丁 世系 生息
后记
前言/序言
这是一部以讲故事为主的家谱,也是一部记述社会历史变迁的书。
该书从公元1381年写起,记述了一个家族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故书名为《一个家族的六百年——讲故事的云津杨氏支谱》。
本书重在讲故事,故事从哪里来?绝没有凭空捏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一方面是历史性的故事,从有凭有据的原始记录中来;另一方面是近现代的故事,从有关记述及当事人的口述中来。故事都是当时社会现象、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示。
精彩的故事往往有关国家大事、政治生活。比如第三世忠公和敏公,先后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和正统年间(1436-1449),跟从黔国公沐晟及沐昂、沐斌征安南和麓川,双双获授武略将军飞骑尉;六世秉元公,被授徽州歙县知县时,盟于神日“不以一钱自污”;七世廷俊公,正值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专断国政,他却“以不拜魏珰生祠投劾去”,即以不拜魏忠贤生祠为由,投呈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状子,然后拂袖而去;十一世永斌公在任广西临桂县知县时,不畏豪强,在公堂上敢同曾受封于广西的缐国安之子缘成英斗法,最终“皇上知其欺诈,(将综成英)纽解回京,下刑部狱”,使得综成英巧夺民地的企图未能得逞;永斌公任河北大城县知县时,因王爷欲圈占数百顷民田为马场地一事,理直气壮,敢于顶撞王爷,王爷最后不得不晓谕百姓曰“不围汝地矣”;当朝廷议决对军田实行加税时,先后任职贵州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的永斌公,如实向上级报告,致使加税之议最终停止执行,为黔、湘两地民众减轻了负担;十二世文赐公在任湖北随州出山镇巡检期间,当地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原来都要宰杀野生鹿,致使野生鹿越来越少,于是他写了“请免祭鹿详文”给上司,避免了野生鹿惨遭捕杀,也减轻了民众负担;十四世兆杏公任湖北建始县知县时,当地“民多溺女”,他“作文劝之,犯者以故杀律论,所活无算”;十四世兆李公任陕州直隶州知州时,示谕“蠲免红白布匹、枣茨多端”,民众立碑刻石怀念……
家谱记述更多的是相对平淡的故事。平淡的故事讲述的是日常生活、社会风情。行医治病、扶贫济困、忠直守节、文化娱乐、友情亲情……无不有所反映。比如第十世寓乾公,本来可以入仕为官,但遭吴三桂之乱,改而从医。他“视人疾苦常如在己,必医痊而后安”。遇到极贫困的病人,“辄以资杂药里中,嘱病者亲自检点,病者得银而喜,疾以速瘳”。十三世洪公,对人总是一片仁心。他自己经济并不宽裕,而伯祖父永斌公六位后人的灵柩,滞留湖南黔阳二十余年,无力迁往祖籍云南安葬,他毅然择地代葬,并“立碑志远”。他还作《楚苗图序》,记录原始湘西风情。十四世兆李公在任河南泌阳县知县时,巧断杨贞女案,并据此创作剧本《不垂杨》传奇,不愧为戏剧家。十五世积煦公“工绘事,涉笔成趣。不书款识以自襮”,精于绘画,一动笔,画出来就往往很有趣味,而且他画画不署名,不以此来表露自己,不愧为画家。十六世基善公设立“杨益清堂”,刻版印书,在原杨氏宗祠中,就藏有六百九十五片书版。十八世仲篪公是真正的种田能手,当时的各种农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可惜处于那个年代,一身好手艺,也只能到处为别人打工;仲篪公妻邓氏,长沙“文夕大火”后,六个月身孕仍到长沙“捡破烂”。十八世芹生公,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保长时,去“抓壮丁”前,先叫儿子送个信,让其尽快躲藏。二十世天伦,主动辞去湖南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和团委书记职务,专心从医,最终成为“湘雅名医”;天伦与妻子罗百灵,夫妻双教授,带出硕士、博士一百四十余名。二十世志勇,先是毛遂自荐,出任华泰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总经理,后又自主创业,成立葆真堂健康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无论是精彩的故事还是相对平淡的故事,讲述的都是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历史才更真实,也更加丰满!
除了讲故事,还有“集锦拾趣”,众多的名人撰述,先辈的文稿诗词,以及“宗祠墓田义庄”“禀牍示谕国课”,都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引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这是一部以讲家族故事为主的书,又是一部家谱。家谱离不开说世系,序长幼。本支谱关于世系的记述始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始迁滇祖辛公,是为第一世,迄今已繁衍至第二十二世,这中间的世系延续,历经六百多年,脉络清晰,从未间断。至于辛公以前的情况,本谱不再往上追溯,因为缺乏确凿证据,不敢贸然牵强、攀附。
家谱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家族世代的传承,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族规、家训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支谱对此有较详细的记叙。家族先人留下诸多彝训,反复告诫后人“读书”“学好”“勤俭”“积德”“敬长上”“懔王章”“严家范”“安清贫”……希望后人“勒诸心骨”。
支谱还记述了族人搬迁、流动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管理及其状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则是这种细胞的一个小小组合体。家谱里的记述,似可为人们打开一扇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小小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