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世谱、家乘、谱牒等等,其种类则有统谱(联谱、总谱)、支谱、房谱、祠谱等等。家谱是中国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旨在奠世系,辨昭穆,并通过记载祖辈的功德,撰立宗族的族规,敬宗睦族,厘清支派,维系宗族制度,巩固宗族团结,扩大宗族活动,宣扬宗族伦理。
闽台族谱因同根同源有密不可分的特色。闽台两地由于姓氏五缘文化关系紧密,闽台族谱大多数是祖谱与分谱的关系,每一部台湾族谱和祖国大陆族谱,特别是闽粤族谱都有对应的接点。台湾同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各姓先民渡海赴台,开山垦荒,或聚族而居,或分散各地。但由于海峡的隔离,两岸家族分多聚少,加上过去交通不便,台湾海峡无风三尺浪,所以对族谱的重视程度更有加。为有利于认祖归宗,对迁徙台湾的记载尤其注重,如云霄何地的《何氏族谱》清清楚楚记载了清代东渡台湾的300多人。他们多数人只能记住自己的郡望堂号,多次返回故里续修族谱。族谱承载了姓氏的迁徙过程,可以进一步考察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演变。
目录
传承族谱文化 彰显两岸一家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文章综述(代序)
两岸关系族谱资料研究评析
闽台族谱的文化与价值研究浅析
彰显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台湾族谱
——台湾族谱修编、收藏、研究、交流概述
话说晋台同名村
考察族谱要素印证两岸同胞
——以台湾艋舺陈姓对接泉州市泉港区下凉尾为例
闽台云峰卓氏福庭系谱关系考
宋代德化苏氏“迁居台湾”史实考证
浅谈新时代家谱编修的创新
——以重修《弼佐刘氏家谱》为例
晋江杏田珩墩王氏衍传脉络
泉州南外宗赵氏源流
姓氏的延续
苗栗苑里瓦磘郑氏祖源初探
浯江衍派“金门徙衍古同安内地的家族聚落”调查报告
闽粤宗祠与台湾各姓族谱
闽台池王爷信仰的发展初探
高雄红毛港的血缘聚落与官庙信仰
——以李姓宗族及济天宫为中心的考察
利用谱牒探索草庵寺兴创时间之谜
论族谱的文学价值
——以台湾传世族谱中明清之际的文学书写为例
谱牒与紫云文化研究
沈氏与台湾的关系及贡献
传承家族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从堂号、族谱、宗祠楹联探讨林氏家风家规祖训
客家名贤杨时家训给予的修身启迪
台湾陈硕仟家族姓氏源流及其家族文化研究
家训家规及《吴原家范》文化意蕴
台湾医圣——沈俭期
浅析台湾《轩坑柯氏族谱》的内涵及其他
泉台两地魏氏的祖训家风传承
浅谈族谱编修与寻根谒祖
明理学家蔡清与《安平柯氏族谱》
王梓后裔长泰寻根纪实
跨海寻根二三事
族谱与宗亲对接成功要领之浅谈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系列活动情况报告
前言/序言
2019年11月28-30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论坛系列活动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顺利举行。论坛由福建省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下简称“闽台缘博物馆”)共同主办,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协办。从8月底至10月底短短两个月时间,共计收到56篇文章,大部分都能符合姓氏源流研究、谱牒与两岸关系研究、两岸民间谱牒家神家庙与家族文化研究、家训与家风的传承研究,以及谱牒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研究等方面的征文要求。经专家评审,选取入围论坛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有关两岸寻根活动的纪实性文章共34篇。从参与地区看,大陆的有21篇,台湾的13篇;从体裁上看,论文21篇,调研报告6篇,纪实性文章7篇;从内容看,可以分为“族谱研究、姓氏源流、族谱文化(含宗庙文化)、家风文化和寻根谒祖”等五类范畴,综述如下:
一、族谱研究
归入“族谱研究”范畴的文章侧重围绕族谱编修、族谱研究历史、两岸谱牒对接等进行论述。族谱也称谱牒、家谱、宗谱、支谱等,是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传承的历史图籍,与正史、地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清人邵晋涵说:“郑夹涤之为《通志》也,首叙氏族,又采诸家谱乘,见于著录,则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又云:“家修谱牒,能使体例精核,未始不列于著作之林,而世家之谱,更有裨于掌故。”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原副会长蔡干豪的《闽台族谱文化与价值浅析》,系统介绍了闽台族谱的基本特色和历史脉络,从而强调闽台族谱的历史文化价值,指出其可以“补正史和官方所掌握的资料之阙”,“是构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刘志家的《浅谈新时代家谱编修的创新》,以自己主持续修《弼佐刘氏家谱》为例,阐述传统修谱思想在当下的创新和发展,如采用信息化手段、考证古今地名、把女性登入族谱等,这些做法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经过考证,台湾大部分人的祖先来自福建,这是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三次移民高潮形成的。福建移民台湾的历史在闽台两地谱牒中均有体现,如庄为玑和王连茂合编的《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中有涉台族谱70余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闽台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围绕族谱对接、族谱研究而开展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络绎不绝,编修族谱在海峡两岸逐渐形成热潮,福建成为对接台湾地区修谱和寻根的最重要的地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必震的论文《两岸关系族谱资料研究评析》,在对海内外族谱研究进行学术回顾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两岸关系族谱资料研究提出了建设《两岸关系族谱总目录》并围绕两岸族谱资料开展闽台社会史研究、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思路,同时还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闽台关系族谱数据库建设的设想。闽台缘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朱定波的《彰显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台湾族谱——台湾族谱修编、收藏、研究、交流概述》系统阐述了台湾地区族谱修编的基本情况,资料全面翔实,有很强的资料价值和参考意义。朱定波在另一篇文章《宋代德化苏氏“迁居台湾”史实考证》中,从调查和史实入手,对记载德化苏氏族人迁居台湾史实进行考证,认为宋代德化苏氏第五世迁居龙溪县台安开基,此处的“台安”并不是台湾,打破了泉州从宋代就有族人迁居台湾相关文献记载的原有认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郭氏委员会秘书长郭民富的《考察族谱要素,印证两岸同胞——以台湾艋舺陈姓对接泉州市泉港区下凉尾为例》,以帮助台湾艋舺陈姓与泉州泉港区下凉尾族谱对接一事作为案例,说明地名、姓氏源流、字辈、民间信仰等族谱要素对解决历史资料缺失的作用,可操作性强,具备实践的参考意义。
台湾地区族谱的主要来源有:一是先民渡台时随身携带的福建祖籍地的家谱。“有些渡台的先民会自福建携带该支祖先的谱牒资料前往台湾,并以此为基础撰写支谱;另有人群在动荡的时代,难以携带纸本资料前往台湾,但念祖的心思,使他们到台湾安定后,编撰以口述为基础的支谱。”其次是迁台后不忘福建祖籍地返回抄录的族谱,晋江博物馆的退休文博馆员粘良图在《话说晋台同名村》中谈道:“民国十二年,鹿港粘芳模借着鹿港天后宫妈祖往福建湄洲进香的机会,转道往晋江衙口访求族谱,因年代久远,一时竞寻不到自己的支派源流。幸而路过厦门时遇见衙口族亲粘传仁,答应为他抄写一份族谱。十年之后,果然把一份手抄的《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寄到台湾。时当民国二十二年,衙口粘氏大宗祠重修,增续字行‘谨遵遗训,以裕后昆,文章华国,希绍前贤’,粘传仁并抄送一份给台湾宗亲,以便日后承接。”台湾花莲东华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卓威翰的《闽台云峰卓氏福庭系谱关系考》,通过自身所属的台湾《云峰卓氏族谱》与福建南安云峰卓氏福庭系对接的亲缘关系中,以已对接的两岸家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岸南安云峰卓氏福庭系子弟的亲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