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又果法师是岭南当代高僧的杰出代表,他给云台寺、深汕合作区的人民留下的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云海悲心》的传记,将通过“穿越时光隧道”的方法,让时光倒流,让读者的目光随着作者的文笔,重看又果法师由普通人子,逐渐成长为一代内敛沉静的大法师的一生。在他的人生路上,他先渡己;再渡人,最终渡世。本书拟通过实地调研和技术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再现又果法师一生学佛、游历的踪迹,详细讲述他在各地弘法利生、最后于广东圆寂的传奇经历,为岭南佛教文化研究,传承和教育留存宝贵的资料和丰碑。
目录
序
引子
立志
小子隆出生有佛佑
莲花台下初发声
幼时与庵内僧尼结下佛缘
生逢乱世唯于庵中求安身
初听僧人说慈航,若有此法我愿求
寒门小子学帮家
战火中的水月庵
参访家乡寺院,初萌出家之念
大难当前无慌怯,少年肩膀有担当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求法
舍红尘之恋,弃俗情向道
“为除人间千般苦,明月照彻菩提心”
拜羊城古刹,发菩提愿心
不舍众生苦,践行菩萨道
民间的慈悲
依止了清师公,修学净土法门
睹恩师出关,随恩师修学佛法
依净七修持,入弥陀愿海
受戒
追随恩师上海弘法,遇虚云上人妙缘
群贤毕至,开启人生新篇章
回乡祭父,了却尘世缘
西山初遇良师宽能
行脚云居山,云居堂上得衣钵
漫漫参学路,威威庄严相
云水禅心,与南华寺结缘
守法
南华寺劳作,得花王殊荣
为山门添景致,为后学树榜样
南华“铁拐李”,劳作模范僧
佛门浩劫,逆境处不失菩提心
南华遇佛源和尚,共护持祖庭
舍身忘死,护六祖金身
甘作牛马行,践行菩萨行
月照南华
重生
再度回乡,体验世间无常
坚守着信仰,坚持着坚持
佛教重光,再访名山
不负卅年苦修行,终成曹洞传灯人
宗教政策落实,创办首届僧伽培训班
灯灯相续,授徒有道
南华重光,迎来中央领导视察
法谊情深,惟因和尚圆寂
弘法
闹市清修,自利利他
法海明灯,岭南僧宝
师德如山,新明出家
妙善和尚圆寂,亲赴普陀吊唁
东明寺升座,传曹洞法脉
南山寺升座,法传东方
宝峰寺升座,法水常流
应世
长养慈悲心,广行菩萨行
劝念阿弥陀,悲心深似海
“佛式婚礼”,别开生面
种善因结善果
医术,心术,仁者术
世间之法,无非本分二字
出家人的“家”
隐于闹市,和光同尘
佛法即活法
传承
天助麒麟,梦圆凤河
年高建道场,继祖传灯
发菩提心,行菩提路,庄严佛净土
圆融智慧,高乎?深乎?
大德示意,慧眼远识
建好、守好老和尚托付的“家”
听闻佛法, “做最美好的事情”
回向
和谐共生,如法修行
禀持正法,爱国爱教
出入皆宜然,随波舒然行
新世纪,新气象,高僧树立高风尚
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尾声
又果法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一 不忘初心,再续禅缘
后记二 大朴无华,云海悲心
后记三 又果老和尚是座山
试读
立志
小子隆出生有佛佑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中国广西。
广西的佛教历史,始于东汉时代,灵帝、献帝时期,当时广西出了位佛学家牟子,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被称为“中国弘扬佛法第一人”。
时光行进到北宋时代,广西又出了位高僧——契嵩,乃禅宗云门法嗣,为当时之名僧,曾获皇帝宋仁宗赐“明教大师”称号,其在中国禅宗史上地位殊胜。
时光行进到公元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佛历2467年,正是风云际会之年。
这年10月3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恰逢佛教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巡行之日和十斋日。在这一天,有几声脆亮的婴儿的啼哭声,如雀鸟之音,划破了中国广西南宁邕宁县四塘乡苏村清晨的宁静。
在苏村,有一户在南宁务商的姓李的小贩之家。这家人的男主人,为人行善积德,常在街边挑米油售卖时,从不欺客不说,还时不时接济一下比自己更贫苦的街坊百姓,因此,被人称为“李大善”;这家人的女主人,为人贤良,敬老爱小,虽然一家人生活贫苦,但都被她操持得温温润润。这家的长辈李奶奶,虔诚拜佛念经,也感染影响了全家人。可以说,这是一个信佛之家。
这一天的婴儿之啼,就是从他们家发出的。
这是李家所生的最后一个孩子,按照李氏家族排位,被称为李家十九子。这个健康、白胖的男婴儿,他没有让在孕期中的母亲受过多少折磨,他也没有让母亲生产时受过多少阵痛之苦。他的母亲,在掐指算到他差不多要降生的时日,只是在简陋木屋子里的木床上躺下来,感受着他在肚里跃跃欲出的动静。
负责接生的,是这男婴的奶奶,被人唤作李奶奶的祖母。
李奶奶非常的小心。她在接生自己的这个男孙的前一天,去寺院里拜佛,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儿媳生产顺利。
李奶奶在苏村已经不知接生了多少孩子。当她的儿媳在生产时,她看着男婴麻溜地、不费多少周折地从娘肚子里钻了出来,不免擦了擦激动的泪水,很是欣慰:“这孩子,在娘肚子里就知道疼娘,真是个体贴人的好娃儿呀!”
李奶奶一边抱起男婴给他擦拭身上沾连的一些体液、血迹,一边轻轻地在男婴儿胖嘟嘟的脸颊上亲了几下。
在李奶奶的拍打下,男婴大声地啼哭几下,随后就安静了。他的小手,不知怎的,碰触到了李奶奶手腕上戴着的一串佛手链,那小手抓住了其中的一颗佛珠,就再也不肯放开似的抓着。
一缕祥瑞之光透过窗户正好照射在这串佛珠和这只小手上。
李奶奶有些惊异:“菩萨保佑,小乖孙,这是佛珠。你喜欢佛珠呀?”
李奶奶又感慨着擦拭眼角喜悦的泪水,“我的乖孙孙哦,你生得不难,出生有佛佑,佛祖也会保佑你这一生都无‘难’。”
无怪李奶奶这般感慨。一个母亲与一个娃儿之间,真正是在“鬼门关”前走。有的,是母亲闯不过,有的,是小娃儿闯不过……她见得太多了。
李奶奶把产妇和出生初婴护理一番之后,赶紧去了家附近的寺庙烧香拜佛,向法师报喜,并感谢佛祖的保佑。
当时李奶奶是不可能想像得到,就是这个让她的儿媳顺顺当当地度过孕期、度过生产期,麻麻溜溜地生下来的男婴,在未来将成为广西佛教历史上又一位著名高僧。
男婴初生之手攥住的佛珠,或许就是一种昭示,昭示着在风诡云谲的1923年,在这个名叫苏村的中国偏西南不知名的小村庄,一个小男婴,他将无惧风雨飘摇,在佛光泽被下参禅悟道,成就圆满伟业。
莲花台下初发声
苏村李姓始祖李国明,原由附近的五塘那锡村分来四塘苏村居住,继承祖先创业兼诒谋裕后的传统,宗功源远,祖德流长。
根据苏村李姓家谱记载,苏村李家自国明公以来已传二十一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六百年前,苏村一带荒林密布,杂草丛生。国明公及历代祖先在此艰苦奋斗,开垦荒地,建造良田,为子孙后代创立了生存发展的基业。国明公的子孙后裔繁荣昌盛,至今人口总数已达五百多万人,住地由苏村扩及山口,再分支到渌覃,以及广西南宁、柳州、北海、柳城、宁明、武鸣等市县和云南、贵州等省,以至越南、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历代子孙人才辈出。
上世纪二十年代。广西南宁邕宁县四塘乡苏村,是一个数十户农家位处在田野中央,另有一些零散农家居住在田野旁、山峦边的村庄。
渌望山,山势不高,但绵延开来,如一幅灵逸水墨画。清清溪流,从渌望山山上蜿蜒而下,流入农田,流人菜地,润养着这座名叫苏村的村庄。
那个初生时手握佛珠不放的小婴儿,就是诞生于苏村李家的第16代李家幼子李子隆。他的父亲名叫宣开,是个在南宁城的大街小巷担米担面担油售卖的流动小米贩。时年五十的李宣开在南宁城得知自己老来得子,喜不自胜的他,当场把卖剩的小半担米布施给正在沿街乞讨的流民后,便赶回苏村,抱着小子隆亲了又亲。
李子隆是李宣开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他时年四十三岁的妻子贤氏最后生育的一个孩子。李子隆的大哥李子兴,年长李子隆近二十岁。在李子兴之
前言/序言
中国佛教自清末以来遭 受了种种磨难与坎坷,时人 每以大法陵夷、今不胜昔为 憾,殊不知盛衰无常,兴废 有时,时势与高士自有缘起 。而愈逢衰败颓丧,愈见菩 萨手眼。前贤后德的功业或 许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忍 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宏 愿与悲心、智慧与担当又岂 有轩轾呢! 我与又果老和尚相识三 十余年。长老诞生末季,住 世九旬,瓶钵云水,难行能 行。他的一生始终以爱国爱 教、续佛慧命为己任,以修 复祖庭、利乐有情为行履。 孔子有言:“人能弘道,非 道弘人”,纵观老和尚的生 平德业,足证古贤之言确实 是不刊之论。 老和尚生于上个世纪二 十年代,纷飞的战火促使长 老顿悟众生皆苦,世法无常 。早年依普陀山根造上师出 家,显密兼修,潜心三藏的 同时坚持抗日救国运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云 居山依虚云和尚受戒,遍参 诸方,径归南华祖庭。后期 由于历史原因,虽遭种种磨 难,但长老始终以霜雪之操 苦行自励。 改革开放后,长老出任 南华禅寺大知客、首座,为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改革开 放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而四 处奔走,考察学习,为协助 惟因长老复兴南华祖庭而十 年含辛,不辞劳苦。1987 年受光孝寺方丈本焕长老、 监院新成长老以及定然法师 之请,常住光孝。为光孝祖 庭的中兴宵衣旰食,为岭南 佛教事业的发展任劳任怨。 虽年近古稀,事务冗烦,但 长老始终恪守衲子本分,早 晚课诵、二时临斋风雨无阻 ;念佛坐禅、冬参夏学未尝 有废。2001年以来,长老 先后于福建东明寺、山东南 山寺以及西樵山宝峰寺升座 说法,广开东山法门,普利 有情;2005年长老又以耄 耋之龄复兴海丰云台禅寺, 为法忘躯,救衰起弊,虽一 生萍踪飘然无定,而慈心悲 愿焕然有征。 老和尚还特别注重以文 化艺术等诸多方便践行菩萨 道。长老书法造诣精深,平 素又好临帖,其笔法颇具禅 风,自成一家。弘化之余常 以翰墨见赠,广结善缘。此 外,长老还热心慈善,支援 家乡水利工程建设、为贫困 灾区捐款捐物,汶川地震期 间更是筹措奔走,心系苍生 ,充分彰显了“不为自己求 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 菩萨道精神。 长老一生法缘殊胜,接 引弟子无数,特别对年轻一 代的僧人关爱有加。我与老 和尚结缘于1990年,那时 我刚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回到 光孝寺。在寺中时常能看到 一个慈目白眉的瘦影,独自 一人或上殿过堂,或经行念 佛,或裁剪花草,无时不在 劳作,无时不在修行。老和 尚平易近人,与我亦十分投 缘,在修学与弘法等方面对 我皆有指点提携之恩,我也 视为师长,恭敬承事不敢稍 懈。犹忆长老昔年的言传身 教,点点滴滴,如对目前, 思之念之,唯有佩之于心, 勉之于行。 广东省禅宗文化研究基 地和汕尾云台禅寺为纪念老 和尚而共同发心编写的《云 海悲心——又果法师传》一 书即将付梓,传之后世,善 莫大焉!承老和尚弟子暨海 丰云台寺方丈新明法师携书 稿来寺问序于我,不禁感怀 万千,欣慨交集。古人常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长老 一生心怀家国,心系佛教, 心念众生,于德于功足称不 朽。他娑婆行化的一生,更 是身重于言。试观其行止, 谁又能说不是一部无上开示 呢!余嘉其志,随喜赞叹, 欣为之序。 公元二○二一年岁次辛丑 冬月明生于光孝寺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