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高僧,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大唐慈恩寺玄奘法师传》主要记载了玄奘法师不畏艰难险阻,西行印度的求去经历,以及归国后翻译佛教典籍的工作过程。全书共分十卷,前5卷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经过,大致依据《大唐西域记》;后5卷记国后译经情况,叙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礼遇和社会的尊祟啐,尤以所上表启为最多、其所记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文化卞教情况,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精彩书评
读此传记不妨随文作观
,伴随大师的足迹,与大
师一起成长,一起向道,
一起求学,一起不畏艰辛
、冒险犯难、踏上茫茫取
经路……
一段段慢慢地读诵,一
句句细细地品味,宛如俯
拾琼枝,寸寸是宝,入旃
檀林,片片皆香。
——释演莲
今天重温玄奘法师的情
怀,回顾法师走过的路,缅怀
法师的法乳深恩,就是为了
回应法师“不忍圣教衰,不
忍众生苦”的悲心切愿,为
今天的和乐人群、报恩社
会而精进不懈。
——温金玉
我用柔软的心将此书译
出,令我们更为真切地去
贴近千年前玄奘法师的温
暖。
——赵晓
目录
序
自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试读
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神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陈惠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奘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奘师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惠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于是也乐得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八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父亲问他为何起立时,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训,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地教他,不但教他《孝经》,还有其他的经典。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熏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他就不学。同时,他不喜欢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喜欢逛游街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天,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而且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温和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
奘师的二哥陈素先出家,法号长捷,住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奘师十三岁时,正值隋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十四人出家为僧。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奘师自报家门后,郑善果又好奇地问道:
“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所以没有资格去考试。”“那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寺卿追问。“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奘师昂然答道。
大理寺卿听后大为惊叹,又见他相貌不凡,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破格录取了他。大理寺卿对属下解释说:“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但是先天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佛门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现在看来,郑善果确实有知士之鉴、知人之明,绝非虚名。
奘师出家以后,继续与二哥同住在净土寺。在净土寺时,奘师听慧景法师讲《涅粲经》,好学不倦,甚至废寝忘食。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兴趣极为浓厚。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之后便过目不忘。大家对他的才智都很惊异,于是只要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都跑去请教奘师。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下课后,就请奘师到讲台上,帮大家再讲一遍。于是奘师的声名很快就传遍了洛阳,这一年奘师才十三岁。
P1-3
前言/序言
自序 去年暑假,莆田广化寺 的普泽法师找到我,带来 了玄奘法师的两位弟子慧 立法师、彦粽法师撰写的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希望我能把它译成 白话文,我犹疑了很久。 一来平时教学工作繁忙, 很少能有提笔写作的时间 ;二来自己对佛教文化从 未作过深入的研究,对玄 奘法师的记忆更多停留于 电视剧《西游记》中那个 善良、软弱的“唐僧”身上, 我怕自己力不从心,把这 部“在古今所有名人谱传中 ,价值应推第一”(梁启超 语)的传记翻译变了味。 普泽法师不断地鼓励,加 上周国平先生的一句“忘记 玄奘是可耻的”,我决定无 论如何,,也要了解玄奘 法师真实的一生。于是克 服种种困难,在十月份开 始提笔翻译。 将近一年,写写停停, 如今终于完稿,一直沉于 译书的心,才稍稍得以片 刻松弛,但随之而来的却 是深深的震撼和惭愧。让 我震撼的不仅仅是玄奘法 师在佛法上过人的境界, 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远赴 天竺的求法之行,而更多 的是他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从他开始决定天竺求法 ,到他一路西行,历经常 人无法面对的重重磨难, 他从未违背过自己立下的 誓言。在茫茫沙漠中,玄 奘法师五天四夜滴水未进 ,面临生死考验之时,他 发愿“不至天竺,终不东归 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 东而生”!试问世间又有几 人能像他那样坚定地誓死 实现自己的理想?执着而 坚韧的玄奘法师最终把佛 教的真谛、印度的文化带 回了故乡,使得佛教深深 影响了中国社会。如此伟 大的一个人物,自己之前 居然对他知之甚少,不胜 惭愧。 翻译的过程对我来说, 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每 当焦灼迷惘之时,我总是 埋首翻译,跟随着玄奘法 师远走西域,于是慢慢地 ,浮躁的心灵获得了慰藉 ,烦闷的情绪得到了安宁 。书中那些博大精深的佛 教文化,也许是浅陋无知 的我不能真正读懂的,然 而我相信每一个接触到它 的人,都会对玄奘法师心 生祟敬。普泽法师反复强 调“本译书的出版,将是一 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因此 我希望通过这本译书,能 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 真实的玄奘,不要让这位 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的 伟人淡出我们的记忆。另 外需要说明一点,本书对 原文中的“表”及书信等未作 翻译。曾经尝试作过几次 翻译,终觉无味,反而破 坏了原文的音韵和谐之美 ,失去了原文的辞气畅达 和雄浑气势,于是保留原 文不译,请读者朋友谅解 。在此特别感谢普泽法师 ,使我有机缘认识玄奘法 师这样一位精神伟人和文 化巨人,不致成为“可耻”之 人。还要感谢支持和帮助 本书出版的所有朋友,愿 福慧永相随! 因本人水平有限,译文 中若有不妥和错误之处, 敬请诸位读者朋友批评指 正。 赵晓莺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