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丛书”,在选题上继续关注传统史学的重大领域,尤其关注那些至今尚没有系统成果的重要领域,比如城市空间、金融、新闻、地图、国际文化交流等;从微观视角入手,研究那些具有典型重庆个性现象的历史领域,比如防空洞、码头、兵工企业等;还从新的史学研究前沿切入,比如用影像史学、数字史学、心理史学、遗址遗迹考据的方法等,研究重庆近现代历史;还期待对独特的城市档案(如巴县档案)和海外史料新发掘基础上的选题。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是我们研究城市历史的理念,也是我们40年前出发的初心。
目录
导言
上编 重庆近代工业的近代化历程
第一章 近代早期的重庆工业(1876-1937)
一、城市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一)玻璃业
(二)纺织业
(三)火柴业
(四)矿冶业
(五)猪鬃加工业
(六)制革业
(七)其他
二、在艰难中起步的近代机器工业
(一)能源工业
(二)冶金工业
(三)兵器工业
(四)机械工业
(五)水泥工业
(六)纺织工业
(七)面粉工业
(八)其他
三、全面抗战爆发前重庆工业的整体考察
(一)三个发展阶段
(二)发展基本状况
(三)企业家和工业家
第二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沿海沿江厂矿迁渝
一、兵工厂
二、部会及国家行局厂矿的内迁
三、民营厂矿
第三章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工业
一、国营、公营工矿的勃兴
(一)重庆及周围的兵工业
(二)经济部所属工矿电事业
(三)其他国营、公营及合资厂矿
二、民营工业及其困难
(一)民营工业
(二)中小工业危机及其原因
(三)湘桂厂矿的内迁与迁渝
三、工业行业与总体考察
(一)基本工业行业的考察
(二)民生及一般工业
(三)厂矿数量、资本与生产能力
第四章 动荡局势中的重庆工业
……
下编 重庆近代工业与工业化、城市化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城市史学科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迄今40年了。
那时,我们国家工作的重心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在中央高层的酝酿下,提出以重庆为突破口,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农村推向城市。这涉及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其中一个设想就是,让重庆市脱离四川省,以新体制来承担改革重任。这在当时是一件很秘密的事。因此重庆市委对外只能提“如何正确认识重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更好地发挥重庆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围绕这个主题,1982年3月,以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和重庆市经济学会的名义,召开了“发挥重庆经济中心作用讨论会”。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涉及历史——“近代以来重庆作为经济中心所发挥的作用”,希望以此论证由重庆承担国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任的历史逻辑。会议组织者专门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了《重庆经济中心的形成及其演进》一文,用近代以来重庆城市由军政中心转变成为经济中心的历史,对重庆在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论述。随后,《重庆日报》全文发表。由党报发表一篇城市经济史论文,不同寻常,加上坊间传闻的“重庆直辖”消息,引起了轰动。这是近代重庆城市历史研究的先声。大约一年之后,1983年2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大城市。为了搞好这次试点,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从1984年起,国家对重庆市实行经济计划单列体制,从此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转变的大幕。
40年来,伴随着重庆城市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重庆城市历史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里独树一帜。出版了《重庆开埠史》《近代重庆城市史》《重庆:一个内陆城市的崛起》《重庆通史》《权力、冲突与变革: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重庆卷》《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庆》《重庆历史地图集》《重庆古旧地图研究》,以及《一个世纪的历程——重庆开埠100周年》、《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抗战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走向平等:战时重庆的外交界与中国现代外交的黎明曙光(1938-1946)》等。
40年中,成立了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秉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推进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宗旨,团结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史(尤其是巴渝、三峡、移民、抗战历史文化)和中共党史、专门史等领域里成就卓著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形成了“讲政治,崇学术,重团结,推新人,出成果,走正路”的优良传统,为重庆历史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