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在湖南师范学校就读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重要人物,如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张昆弟、陈昌、萧三、罗学瓒等。中国内陆省份的一所普通师范学校,何以能有如此培育?1910年代和1920年代兴起的新式学堂和教育革新,如何促进了政治激进主义的信念、行动和组织的出现?
本书依据大量第一手资料,翔实而又深入地考查了由长沙城南书院改制而来的这所师范学校,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沿革、教育内容、学校氛围,尤其是教员与学生的精神交流和思想发展。
就中国知识分子史、政治史和教育史的研究而言,在真实的学校生活背景中呈现20世纪初期中西方观念的综合作用,本书可说是首本重心在此、深入分析与生动描述兼备的著作。
目录
目录:导言 湖南悖论与模范师范 章 1907年之前湖南的教育与革新 第二章 从儒家书院到现代学堂 第三章 1912-1919年的一师 第四章 讲授新文化:一师的教员 第五章 圣人 杨昌济 第六章 本地学者与青年激进分子 第七章 :一位地方激进派的教育 第八章 结语
试读
《红色起源: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创建(1903-1921)》:
对于学生的作文,一师也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作文的题目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相适应,也要与其他科目有联系。作文的内容需要与现实事件联系起来。学生首先练习写记叙文,然后是书信,最后是议论文。当学生写作记叙文时,要求他们的思路清晰、连贯一致,不允许以纯粹想象为文。议论文和书信要求实用、通情达理、令人信服和条理清晰。还要求学生写一点五言古体诗,但这是到了第四学年的事。
在评阅作文时,一师要求教师在作文每一段的边上指出此段的弱点,作出评论和建议,并加以改正。所有的错别字、使用不当的字词和成语都要改正。作为一种教学实践,四年级的学生要评阅小学生的作文。暑假和寒假,学生都要按教师规定的题目写作文。
在一师的教学目标和对所有课程的讲授要求之中,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体现了中华民国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二是强调道德教育、实利教育和军国民教育,这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学业和体质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三是关注小学教师的职业训练。
在民国的头10年中,第一师范学校忠实地实施了教育部提出的教育原则。为了给新共和国培养合格的毕业生,第一师范学校不仅建立了自己系统而完整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有自己严格而全面的考核制度。考核强调的是三个方面——操行考察、学业考察和体格考察,它们分别称为“学生表现之评价”“学生学业之考查”和“体格考查”。
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包括12个小项:礼节、容止、言语、性情、能力、嗜好、交际能力、修学、社会服务、职业态度、运动和整洁。每个月末或每个学期末,由教师依据上述12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校长、学监、教师、家长、学生的保荐人和他们的同学,全都有责任来检查学生的表现。校长、学监和其他教职员负责在学生的操行记录上写下他们表现得好或坏。当学校提出要求时,家长和保荐人需要向学校报告他们的孩子或所保荐学生的表现。就学生自身而言,要求他们每学年都从学生自身的群体中投票互选出符合学校要求标准的模范学生。人物互选活动成了第一师范学校评价学生表现的传统方式之一。
在学生中间选模范学生,其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道德、学业和体格。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包括正直诚实、克己自制、学习勤奋、节俭朴素和志愿服务。“正”和“诚”意味着有荣辱感、道德勇气、交友谨慎和有拒绝外在诱惑的意志力。“自制”意味着遵守纪律、注意礼仪和谈笑谨慎。学习能力意味着不旷课、勤勉学习、经常复习和多多使用参考材料。“克己”包括改掉坏习惯和不良欲望如懒惰、饮酒、赌博和好色,能够吃苦耐劳。“节俭”和“朴素”包括对个人的饮食和衣着不过于挑剔,愿意过一种俭朴的生活。
体育的要求和内容包括勇气,体育、武术和其他运动方面的技能。“勇气”和“洞察”包括勇敢、锐意进取和警觉。卫生则包括作息有规律、生活整洁、经常洗澡。健身包括在休息时善于锻炼、喜爱运动等。武术包括长于拳术/功夫和剑术。运动包括擅长球类、田径和游泳。
学业方面的要求和内容包括文学、科学、审美感知、职业、能力和演说。“文学”指精通中国经典、诗歌散文等。“科学”要求懂得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审美感知”要求长于书法、绘画和音乐。“职业”指认真参加农工商实践训练。“能力”指有能力处理紧急情况或复杂情况,处理事务时能干仔细等等。“演说”包括长于演讲、辩论和应答机敏。
……
前言/序言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湖南人常常简称为“一师”。它的学术名气自然无法与同处长沙的千年书院岳麓相比。然而,在现代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作用的层面上,岳麓书院门前那副闻名天下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它却可以当之无愧。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的本书,英文名称为RedGenesis。Genesis-词有“创始、起源、发生”之义,圣经《旧约》的第一章《创世记》就用此词。作者选用此词,加以定语“红色”,意味深长,表明她写作时一种追根溯源的学术意图:这所“一师”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创建的渊源关系。
20世纪20年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一些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主要思想家等重要人物,他们之中有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张昆弟、陈昌、萧三、罗学瓒等人。中国内陆省份的一所普通师范学校,在那个时代何以能培育出如此多的激进知识分子?对于20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启蒙和政治激进主义,教育起了什么作用?具体而言,20世纪前20年兴起的新式学堂和教育革新,如何促进了激进主义的信念、行动和组织的出现?(“激进主义”一词常易引发歧义,作者在本书第1章第22条注释中对此做了界定:它指一些新类型的政治活动如罢工和游行示威,以及一些新的政治信念,例如不被现有国家权力视为合法的新的政治权力结构。比如,1897~1898年间倡导议会政体是“激进”,但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时,就不再激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