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相通之处,并从意识形态理论构建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及关键所在。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毕竟话语系统不一样,所运用的概念表述、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基于近代科学理性的科学理论,两者正好可以互补。
目录
总序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
一、意识形态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
二、儒学道德教化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11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17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释读/24
五、意识形态表达的话语方式/38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的改革/49
七、在学统与政统之间/55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举措/6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伸/82
三、客观、礼敬地传达中华传统哲学智慧/85
四、中华传统哲学价值再评估/88
五、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的价值评判/96
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102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三观”建设
一、儒学的普适性/108
二、吸收传统智慧 建构新的自然观/118
三、儒学在构建现代大众精神信仰中的作用/128
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信仰塑造/135
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想信念资源/143
六、佛学人生观之浅见/147
七、传统与当代价值观的“对接”/154
八、“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的文化基础/164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174
二、从经典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丰厚滋养/181
三、传统哲学智慧如何影响思维决策/187
四、中国古代有无自己的“经济学”?/197
五、我国企业治理的文化基础与理念/213
六、儒家的法思想是什么?/224
七、奢靡之始,危亡之渐/237
八、口言之,身必行之/241
九、堤溃蚁穴,气泄针芒/245
第五章 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转化
一、传统“道德”的本根
试读
传统与当代价值观的“对接”
价值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说当我们一朝醒来,城镇和乡村的大街小巷都挂满、贴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这个价值观就深入人心、为人所遵循了。习近平同志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我理解,这里讲的“立足”和“固有的根本”意义是一致的,那就是,今天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我们不否认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一棵参天大树需要吸收大量外在的能量和营养,但没有“种子”的基因和先天沃土、水分的培植、灌溉,或许带来的只能是杂草丛生。贴在墙上标语式的、口号式的价值观,一阵风就可以将其吹卷得无影无踪;“牢固的核心价值观”,却需要深根厚植,接通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尽管人们对我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不完全一致,实质则是相通的。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古今看似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实现“对接”。
(一)“两创”和“寻根”
“创新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是我们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原则,当然亦适应于对传统文化中价值观的赓续。比如说,有人提出该发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价值观,其中不乏有扬弃和“新解”,总的来说,“传统”因素多一些。其实,概念的传承本身也是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流动性的,在不同的时代往往被赋予新的语义,人们头脑中所思考的并不一定是古代的“文本”,更多地注入了那个时代社会场域下的人际关系。为此,不能认定有人一讲到某些“古语”,就扣上“复古”甚至“倒退”的帽子。“古语”引入的“语境”发生变化了,必然带来其语义在“上下文”里的某种调整。极端地说,即使我们穿上了汉代的衣服,恢复了以前的礼仪,那也只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调剂和反叛,很难说你就“穿越”到了古时候,“复原”几乎是不可能的。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这十二个字的概括,其内容在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但如此归纳,涉及个人、社会、国家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