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构思、草拟大纲,到各章撰稿,再到统稿及最终定稿,编写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小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点,但也常常成为社会治理的难点。小区治理架构本应成为小区业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组织基础,但经常不得不面对“成立难”“运行难”的窘境,这就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改善小区治理的良方,突破小区治理的“瓶颈”,让小区治理高效运转起来。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正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这本书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系统全面的内容体系、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以及具备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此外,该书将小区治理的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有机结合,旨在提升理论的可理解与可感知度,同时使得案例的研读与分析更为透彻。
该书内容既包括国内外有关小区治理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又有基于编写人员实际调查所进行的数据分析与对策建议。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小区治理分析的多维视角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小区治理的法学视角
第三节 研究小区治理的管理学视角
第四节 研究小区治理的社会学视角
第五节 研究小区治理的政治学视角
第六节 研究方向
第二章 小区治理的现状观察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大都市小区治理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第五节 小区治理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小区治理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小区治理政策法律变迁
第二节 法律政策变迁分析
第三节 小区治理的法律变迁特征
第四章 小区治理创新探索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明珠同小区业主委员会诞生记
第二节 电子投票系统——打造业主委员会选举新模式
第三节 南方花园小区的小区自治规则
第四节 资源换置——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
第五节 酬金制——破解物业收费难问题
第六节 化解信任危机——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的建立
第七节 小区治理的他山之石
第五章 让小区治理运转起来
第一节 激活小区治理结构,明晰治理的权与责
第二节 完善小区治理机制,加强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信息机制联动
第三节 引入新型治理工具,推进小区信息化治理
第四节 选择最优管理模式,优化小区物业管理
结语:开创小区治理的新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传统社会中,民众对于居所的诉求可能首先是建筑物自身的基本功能,例如遮风避雨;但进入现代社会后,良好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小区服务以及物业的保值增值都逐渐成为应有之义。这些都需要在完善居所“硬件”建设的同时,同步提升小区治理水平的“软件”要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及基于房子的权利。这不仅意味着居民从职工到业主的身份转换,同时也意味着在住房商品化背景下,围绕小区治理的新型社会关系的衍生与嬗变。即由“单位一住户”的一元关系演变为囊括房产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街道办、居委会以及业主等的复杂多元关系。从近些年各类文献和实践所反馈出的情况来看,小区治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当下小区治理的平均水平离大家的预期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伴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以及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城镇化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之外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病体”——物业纠纷,这将深刻地影响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
回顾已有的文献,我们发现小区治理需要面对形态多样的物业纠纷,特别是同时涉及市场、官僚以及社会等诸多机制缺陷时,仅从一个学科视角探讨其运转逻辑以及治理之道可能会使小区治理研究事倍功半,甚至陷入乌托邦设计的陷阱。
因此,本书希望能打破既往文献中各学科对小区治理研究自说自话的窘境,尝试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维视角出发,对小区治理进行理论上的全景式分析探讨。通过法学视角对涉及小区治理的概念进行法律角度的界定,在管理学基础上考察小区治理运转起来的条件,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小区治理中最重要的“维权”行动进行解释分析,从政治学视角对小区自治的可能性和现状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对我国小区治理创新探索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实现小区治理良好运转提供他山之石。最后,本书还提出了一些针对小区治理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正在探索小区治理善治之路的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