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是关于容志行的人物传记,从容志行青少年时期的际遇,练就高超球技的经过,辉煌的运动生涯到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书中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语言生动,内容真实,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牛奶厂街“波王”
1父亲是容志行的启蒙教练
2打遍牛奶厂街无敌手
3喜遇伯乐
第二章 “用脑”踢球
1自信的“湿水手巾”
2“识走位”考入二沙头业余体校
3难以舍弃的足球良材
第三章 不怕辛苦的“球痴”
1没有比赛的日子
2百里奔驰为踢球
第四章 一战成名
1重返绿茵场
2让人眼前一亮的传球
3围棋的风度
第五章 震惊香江的“世界波”
1融入集体
2震惊香江的经典之作
3大战“汉堡”
第六章 “危险人物”的两把“撒手锏”
1“场上救人”的真相
2以技服人:做取胜的钥匙
3以德服人:做球队的“大脑”
第七章 与球王贝利交换战衣
1与球王贝利惺惺相惜
2对媒体的吹捧保持清醒的头脑
3祖国需要我就上场拼
4中国第五代球王
第八章 为中国足球打“争气波”
1“中科之战”为国争光
2距离世界杯一步之遥
3“志行风格”的确立
第九章 低调的“孩子王”明星
1光彩的退役
2忙碌的“孩子王”
第十章 “志行风格”永不过时
1重提那个“圆东西”
2又见志行,又见志行
参考书目
附录
附一 容志行大事记
附二 教练、队友谈容志行
后记
试读
《志行风格(容志行传)/广东体育军团精神丛书》:
195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忙完了一天工作的容宝琛回到了周家巷的家。
“志行,我们去踢波啦!”容宝琛朝屋里喊了一声。
“好啊!我们又有得玩了!”屋里响起一阵欢叫,旋即涌出了几个小男孩。带头的就是那个被容宝琛叫作“志行”的5岁男孩,他的身后紧跟着两个弟弟。
容家在周家巷的中段,41号,是一幢三层的小楼,容宝琛一家住在三楼。
周家巷是一条东西向的直街,沿着麻石街出了巷子的最东面,便是那时出入广州最繁忙的解放北路。过了马路,再走200米左右,绕过一些房屋便是连新路。在连新路的东面,越秀山的南麓,广州中山纪念堂那瑰丽而庞大的建筑便出现在眼前。
中山纪念堂前有一片极为平整的空地,是广州人运动的好去处(中山纪念堂现在围墙建于1963年,之前可供人随意进入游玩)。
这片空地,是难得的踢波圣地,那时,它可以说是容家父子快乐的天堂。
“开波!”容宝琛将一个皮球抛在空地上,父子四人便追逐那个欢蹦乱跳的“波”奔跑开了……
“停波”“交波”(传球)“射波”……足球爱好者容宝琛不停地教着自己的孩子一些基本的足球技巧,遇到孩子踢出一脚好波,他便会大叫“好波”!
那时,广州人叫足球为“波”,它是英文“football”的简称。“football”的中文意译为“足球”,“ball”的读音近似粤语的“波”,主要是指足球。
广州人喜欢踢波是有传统的。19世纪60年代前后,近代足球传入香港,随后传入广东。广东一些教会学校率先出现足球运动,如广州的培英书院和格致书院(先后改称岭南学堂、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等。华侨对足球运动在广东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州的南武公学就将足球列为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广东省运动会设足球项目比赛始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第六届。当时有四支球队参赛,学生队占三队,即岭南学校(翌年改称“岭南大学”)队、培英中学队、广东高等师范学堂队,还有一队是香港南华体育会(简称南华会)足球队。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足球队盛行盲目长传、单纯高吊冲门的战术。民国十四年(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香港华人足球运动员纷纷回广州工作或学习,加盟广州的球队,传播了香港华人球队注重技术短传为主、边线进攻的踢法。由于这种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