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傅雷谈艺录》分“文学篇”、“翻译篇”、“音乐篇”、“美术篇”四个部分,选取了傅雷相关的评论文章,每一部分又附相关文艺书札,集中而全面地分享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论张爱玲的小说》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如《翻译经验点滴》等),对美术、音乐的梳理和欣赏(如《观画答客问》《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与傅聪谈音乐》等)。展示了他一生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儿子傅聪的艺术培养。在阅读全书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随着大师的节奏徜徉在艺术的世界里。文学、翻译、音乐、美术,正如傅雷先生所说,“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迷人的享受。”
目录
文学篇
读剧随感
论张爱玲的小说
《历史的镜子》
亦庄亦谐的《锺馗嫁妹》
关于乔治·萧伯讷的戏剧
雨果的少年时代
现代法国文艺思潮
《勇士们》读后感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译者弁言
杜哈曼《文明》译者弁言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乐曲说明(之一)
乐曲说明(之二)
从『工部局中国音乐会』说到中国音乐与戏剧的前途
与傅聪谈音乐
傅聪的成长
美术篇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丹纳《艺术哲学》译者序
巴尔扎克《高老头》重译本序
巴尔扎克《搅水女人》译者序
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译者序
对于译名统一问题的意见
翻译经验点滴
音乐篇
音乐之史的发展
萧邦的少年时代
萧邦的壮年时代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塞尚
莱奥纳多·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
刘海粟
薰琹的梦
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
我们已失去了凭藉
观画答客问
没有灾情的『灾情画』
试读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傅雷谈艺录》:
读剧随感
(原载1943年10月《万象》)
决心给《万象》写些关于戏剧的稿件,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因为笔涩,疏懒,一直迁延到现在。朋友问起来呢,老是回答他:写不出。写不出是事实,但一部分,也是推诿。文章有时候是需要逼一下的,倘使不逼,恐怕就永远写不成了。
这回提起笔来,却又是一番踌躇:写什么好呢?题目的范围是戏剧,自己对于戏剧又知道些什么呢?自然,我对“专家”这个头衔并不怎样敬畏,有些“专家”,并无专家之实,专家的架子却十足,动不动就引经据典,表示他对戏剧所知甚多,同时也就是封住有些不知高下者的口。意思是说:你们知道些什么呢?也配批评我么?这样,专家的权威就保了险了。前些年就有这样的“专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号召建立所谓“全面的”剧评:剧评不但应该是剧本之评,而且灯光、装置、道具、服装、化妆……举凡有关于演出的一切,都应该无所不包地加以评骘。可惜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全面的”剧评似乎至今还是影踪全无。我倒抱着比较偷懒的想法,以为“全面”云云不妨从缓,首先是对于作为文艺一部门之戏剧须有深切的认识,这认识,是决定一切的。
我所考虑的,也就是这个认识的问题。
平时读一篇剧本,或者看一个戏剧的演出,断片地也曾有过许多印象和意见。后来,看到报上的评论,从自己一点出发一一也曾有过对于这些评论的意见。但是,提起笔来,又有点茫茫然了。从苏联稗贩来的似是而非的理论,我觉得失之幼稚;装腔作势的西欧派的理论,我又嫌它抓不着痒处。自己对于戏剧的见解究竟如何呢?一时又的确回答不上来。
然而,文章不得不写。没有法子,只好写下去再说。
这里,要申明的,第一,是所论只限于剧本,题目冠以“读剧”二字,以示不致掠“专家”之美;第二,所说皆不成片段,故谓之“随感”,意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
释题即意,请入正文。
一、不是止于反对噱头
战后,话剧运动专注意“生意眼”,脱离了文艺的立场很远(虽然营业蒸蒸日上,竟可以和京戏绍兴戏媲美),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特别是《秋海棠》演出以后,这种情形更为触目,以致使一部分有心人慨叹起来,纷纷对于J隋节戏和清唱噱头加以指摘。综其大成者为某君一篇题为“杞忧”的文章,里面除了对明星制的抨击外,主要提出了目前话剧倾向上二点病象